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陈航 :致力古建修复 还原城市记忆

中国古建网2022-12-09古建保护平阳古建筑保护
清代古建筑保护,平阳古建筑保护,中国的宫廷建筑,陈航:致力古建修复还原城市记忆,清代古建筑保护,平阳古建筑保护,中国的宫廷建筑随着我国各个城市的快速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国际化的都市商圈。但行走其中时,千城一面的城市氛围却造成

陈航 :致力古建修复 还原城市记忆

陈航 :致力古建修复 还原城市记忆,

  清代古建筑保护,平阳古建筑保护,中国的宫廷建筑随着我国各个城市的快速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国际化的都市商圈。但行走其中时,千城一面的城市氛围却造成了现代人的审美疲劳,让大家更渴望回归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对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人文习俗、建筑风貌、文化承袭等方方面面都能够展现其内在韵味,并给人独特的体验。

  其中,古建筑的存在则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更记录着不同时期城市的面貌、人们生活的状态,甚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因此,追求建筑的原始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航作为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实践者,有着从一线实践到统筹管理的全面经验,长久关注着全国古建筑的现状和修缮保护相关事宜,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为很多建筑保留住了最原始的遗韵和美好。

  “古建筑是中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城市的灵魂,亦是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陈航如是说。

  在一座创意园区中,我们在房地集团古建工作室见到了陈航。工作室整体的装饰风格古香古色,内含不同的功能分区。进门的会议室中坐着多位专家正在进行古建筑发展的研讨,偌大的中厅是一个实践场地,两侧的墙上介绍了房地集团古建发展的历史沿革,并按照瓦作、木作、油漆作、彩画作等各专业展示所用专业工具及原材料。中间有序地摆放着绘制一半的彩色图案,拼接的木质模型,房屋的木制骨架……再往里走就是一间安静的会客室,聊天的主题便从这间古建工作室开始。

  早在 2016 年,陈航所在的房地集团就成立了由多名企业内外专家领衔组建的古建工作室,专门针对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经验交流、技术总结、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训等。在此进行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专家分专业定期对集团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授课,同时,长期在集团内施工的操作工人可以在此进行“比武大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里还是国企开放日活动的热门打卡地。

  提及古建筑,可能每个人内心中对它的感受各有不同,这也许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关。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北方官式建筑的宏伟,也可能是胡同四合院灰墙、灰瓦、门楼、门墩带给人们的惬意,或许是南方徽派建筑营造的宁静灵动之感。古建筑作为中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这个城市的灵魂。

  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国务院就制定了关于首都房屋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针,中央和国家机关行政用房建房交由北京市负责。因此,北京市房管局成立了北京市第一、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自那时起,房地集团的房屋建筑修缮保护之路便已经开启。

  “上世纪 70 年代集团成立了古建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古建技术操作人员。这些学员至今依然活跃在古建修缮领域。部分老同志则成为了当今古建修缮方面的专家。但时至今日,这个行业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操作人员仍然匮乏。”虽然这个行业起始的时间不晚,但在古建筑修缮保护方面依然有着瓶颈亟待解决。

  在陈航看来,系统性的专业操作人才的培养、选拔,专业操作工艺的收集、整理、推广等保证古建修缮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当今古建筑保护领域可能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个行业的传承,除了技术的传承,更需要技艺的传承,需要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的传承。同时,古建修缮这个行业的很多技术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延续。”

  在此方面,陈航所在的房地集团一直都在不断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传承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基础性工作。其中,成立古建工作室正是应对专业人员匮乏的措施之一。此外,集团于上世纪 80 年代创办了《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目前已发行近 150 期。这是中国唯一一本古建交流的中文核心期刊,这本杂志的创办为古建筑保护从业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从另一个侧面极大地助力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集团在古建行业传承发展方面一直进行持续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与北京城市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两所学校进行长期合作。在校学生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会定期去学校授课,很多优秀的同学在毕业后愿意与我们一同工作。”陈航继续说道,“国有企业在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国有企业的担当。尤其是在古建筑保护修缮领域,我们将秉持不变的初心,不断总结以往的优秀经验,持续加大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投入,培养出更多的古建筑保护技术的传承者,编写出更多的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拍摄出更多的记录古建筑修缮的视频,助力古建筑保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除了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外,对于古建筑的创新应用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陈航解释道,近期,很多文化展览活动会选择在古建筑中举办。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中,融入现代化展示设备,加入当代艺术元素,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并值得尝试的事情。

  “在这种新的展览模式下,我们要做到既保护文物建筑安全、展品的安全,还要满足观众参观的舒适感受,多方面地保证展出的效果。目前,我们和故宫博物院进行的若干展览展陈项目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攒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着手对这些经验、专利、创新手段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这类项目的标准,助力古建筑在新时期的科学创新利用。”

  陈航所在的集团围绕“探索超大型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力争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定位开展各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树立国家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贡献国企力量。

  同时,陈航对古建行业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畅想:“我们的目标是要构建古建筑保护产学研一体的交互式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发现课题,进行深层研究,得出成果后转化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我们还想把产业链条拉长,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按照集团整体战略定位,古建筑保护的未来大有可为。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更高层次的专家、参与建设高校中的古建专业、拍摄出包含各个专业的指导实际操作的纪录片等等。总之,对古建筑保护有益的事情,我们都愿意做。“

  说起陈航与古建筑的渊源,要回溯到 2001 年他刚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彼时正值北京兴建工程的时期。艺多不压身,学习材料工程出身的他决定尝试学习古建知识。

  “刚刚开始入门学习的时候,单位给我指定了一位古建修缮经验丰富的师傅王俊喜。虽然我和师傅没有进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但当时的师徒关系依然很传统。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每天白天跟在师傅身旁学习定案和现场管理经验,晚上捧着学习资料进行研读。那个时候每天早上接师傅上班、晚上送师傅下班,在上下班的路上向师傅讨教经验。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虽然辛苦,可是确实长了不少本事。”

  谈起陈航第一个参与的项目是坐落于西城区后海北沿 44 号的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醇亲王府,但当时参与的时候已经是工程后半程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反而是对面的鼓楼西大街 149 号的关岳庙(现在是西藏驻京办事处),这是他完整进行参与的项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地址已经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个项目从我开始接触古建筑,不断研究学习相关知识,到对古建筑有了体系化的了解,然后到基层的工厂进行实际操作,最后走向管理岗位,关岳庙的项目为后续所有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航参与的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数量众多,但至今提及仍然难以忘记的依然是位于南池子大街南口的皇史宬。这座建筑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保存着明清两代皇室档案,自古以来就是禁地。这座建筑占地846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400 平方米,建筑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称得上是名列全国前三的无梁殿建筑。

  “这是一座石头宫殿,眼见之处都是石头所做,甚至包括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这种结构十分复杂。“当时我觉得,其他构建是石制的可信,但石制斗拱的复杂程度很难令我信服,我一定要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才能相信。当脚手架搭设完毕,我爬上去亲手触摸后,不由得为古人的精湛技艺所深深折服,这的确是叹为观止的艺术杰作。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至今,当时的情景都能让我时常想起。当然,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是古代匠人的那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随着古建筑修缮的开展,陈航发现,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古建筑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我们的个别工程是在游客开放区域进行的,很多游客就会上来主动了解材料特性、工序名称及作用等。起初,我们会给他们耐心讲解。后来,我们就把工地变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基地。根据所进行的施工工序做成展板,向观众做详细的介绍。”

  于是,古建修缮工地则变身成为古建筑修缮知识培训课堂,开启了古建修缮的新功能。古建修缮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直在不断推进,保护古建的意识更加需要普及。在采访结束后,陈航感叹说:“随着古建筑修缮数量越来越多,地域也越来越广。我们越发感觉到,古建筑是有灵魂和生命的,我们并不是在单纯地修房子,而是在修补这个城市的记忆。”

  Q 中国古建修复追求看不出来痕迹“修旧如旧”,而国外有一种修复思路是强化对比,也就是“修旧如新”,您怎么看待这两种修复思路的差异?

  A 首先说国内提出的“修旧如旧”的概念。其实,这一概念在起初的时候也是有不同认识的,一种看法是指把破损严重的古建筑通过修缮,还原到其初建时,富丽堂皇的样子。另一种看法在保证古建筑安全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有风貌。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也伴随着大家趋向于统一的审美,后者的方式运用得更为广泛。

  其次,再说国内外修复思路的差异。国外建筑砖石结构比较多,中国传统建筑是砖木结构居多并伴有大量的油漆彩绘工艺。因此,基本材料不一样导致修复方式必然存在不同。此外,从建筑整体来看,建筑本身是艺术,艺术就需要保持整体的美感,保护、修复的时候更需要维护审美的统一性。因此,我认为人为地强化修复前后的对比,用在中国古建筑修缮上会造成对建筑整体艺术性的破坏,影响人们对于古建筑的欣赏是不适用的。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类似突出强化对比的修缮案例,也是不成功的。

  A 我亲自参与过的工程的工期一般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但是,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句话叫“修缮修缮,拆开了看”。就是说古建筑在前期普查过程中,有很多隐蔽部位的情况是很难完全准确判定的,因此,在实 际修缮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和实际单位会一起沟通新的方案并根据古建筑文物保护等级上报文物主管部门进行方案审批。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项目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甚至超过计划工期一倍以上都有可能。

  A 一座破旧的古代建筑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恢复原来的光彩,让现在的人们通过建筑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建造工艺水平、 人们的生活状态。实现与历史有一种对话,这本身就十分有成就感。在修缮之后,古建筑还可以继续投入使用,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使用价值。古建筑修缮还可以通过古代建筑,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和辉煌。树立起心中的文化自信,自觉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事业中,这在当前时期,更显得意义重大。

  A 疫情对每个人的生活、每个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古建修缮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地不能正常复工。此外,疫情期间,我们每天要对所有职工身体情况进行行程情况汇总及上报并时刻关注职工的身体和思想状态。我们单位还有四名湖北籍返乡职工,我每天还要与他们进行单独联系,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

  此外,作为党员我还要经常下沉一线,进行值班值守。总之,今年的抗疫行动确实在各方面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但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积攒了更多的经验。复工复产工作,目前已全部恢复正常,我们也顺利完成了年初的指标,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我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

  A 我最喜欢旅行,尤其是自驾游。我很愿意欣赏自然风光。此外,我也喜欢看看全国各地的古建筑,无论走到哪儿都愿意到处摸摸看看,看看人家的建造工艺及修复技术, 甚至到商场都愿意看看人家的装修风格。也许是职业所致,我经常回到自己修缮过的古建筑逛一逛,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因为,每一个修缮后的建筑对我来说都是一件艺术品。平时,我还会跟我的孩子讲述一些古建筑的小知识,比如:建筑构件的名称、作用之类的。

  A 第一个愿望希望疫情能够早日彻底结束,让大家不再背负疫情的阴影,可以在更加健康的状态下生活工作。第二个愿望,明年是“十四五”的开端,希望企业能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为“十四五”的建设开一个好头。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