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组图:香港古建筑保育让“历史刻进日常”

中国古建网2023-08-06古建欣赏文化石天然石
陕北古建筑赏析,文化石天然石,伟人古建筑欣赏,组图:香港古建筑保育让“历史刻进日常”,陕北古建筑赏析,文化石天然石,伟人古建筑欣赏建筑是城市的肌理,一砖一瓦都各有故事,时间给建筑打上斑驳的印记,又将建筑刻进城市人的共同记忆。在香港,近1

组图:香港古建筑保育让“历史刻进日常”

组图:香港古建筑保育让“历史刻进日常”,

  陕北古建筑赏析,文化石天然石,伟人古建筑欣赏建筑是城市的肌理,一砖一瓦都各有故事,时间给建筑打上斑驳的印记,又将建筑刻进城市人的共同记忆。在香港,近1500座历史建筑,每一幢都记载着一段“香江风云”,连起来就是最写实的城市发展史。因此,历史建筑活化工作对于香港,不单只是赋予老楼以新生,更是整座城市对下一代的文化馈赠。

  从渔村到摩登都市,香港发展高速并且善于适应,中西文化、古今传统,种种元素都能够被这座城市很好地吸收融入,这种独特的城市性格,在不同的历史建筑上都能找到痕迹。中式的红磡观音庙、东南亚风格的虎豹别墅以及欧洲建筑特色的“雷春生”,这些老建筑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及城市文化的“硬写照”,是香港独有而不可取代的有形资源。

  近半个世纪前,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生效,这座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第一次受到系统性保护。如今,香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历史建筑评级系统,按照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稀有性、保存状况、群组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因素,对每一处文物古迹评级分类。

  香港古物古迹咨询委员会主席林筱鲁介绍,之前对历史建筑的评级主要集中于1945年以前的战前建筑,随着市民对具有“集体回忆”的历史建筑愈发重视,一批如美荷楼公屋、邵氏片场录影厂等“新古迹”,因为建筑自身的时代意义和浓郁的香港特色,也被纳入了评级范围。“除了法定历史建筑外,其他受到评级的古建在改造、拆除时并不受限,我们评级的目的,是希望让市民认识到该建筑的历史价值,不至于让其在城市发展中埋没。”

  香港的历史建筑大多面积细小,星落密布在高楼大厦之间,自然和谐地成为街景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将区域内林散的古建串联起来,形成历史文化氛围、打造文化地貌,也成为香港古建保育工作的思考重点。“文物径”应运而生,通过“文物径”串联起同一区域内分布的历史建筑,方便游人沿途游览古迹,了解该区的发展及演变,目前为人熟知的“湾仔文物径”、“中西区文物径”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在香港旅发局向游客推荐的旅行线路中,“保育、孕育——投入香港本地文化”的线路很是特别:“在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参加手工创作活动,于饶宗颐文化馆享受午餐,逛逛由战前老房子改建而成的中医药保健中心‘雷生春’。”其实,这条集文创、医药和休闲为一体的路线,全部景点都是由香港的古建活化而来。

  “活化”,是香港古建保育的精髓所在。将旧有的建筑翻新修整后,赋予适合的历史作用,让老建筑以新方式参与城市发展,比起将建筑孤零零的圈起封闭,更能加强市民对古建的了解。香港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于2008年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就是最著名的工作计划,通过招标选出有能力的非牟利团体,将政府产权的古建“再利用”,赋予旧大澳警署、雷春生、前荔枝角医院等十余座老楼新的社会价值,在充分发挥旅游吸引力之外,更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筱鲁主席说,“特区政府在活化其拥有产权的古建时,是‘三条腿’走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是其中一条。此外,当特区政府觉得某个古建有商业价值时,也会拿出来公开投标,寻找合适的商业团体运营,例如1881(前香港水警总部);又或者将古建指定给某个部门或单位使用,如香港终审法院现址就位于旧最高法院大楼内。”

  所以走在香港街头,不经意间也许就遇上了某个古迹,如果不是看到楼前牌匾上记录下的古建变迁,你甚至会身处古迹而不自知。这正是香港古迹“活化”的魅力。在百年的现代化发展中,这里仍旧保存下浓郁的城市特色,唐楼、公屋、街巷、庙宇,破旧斑驳的古建从活化中得以新生,沉淀历史之余让城市也更鲜活。

  五十年的时光,香港在古建保育工作上越做越好。林筱鲁说,他亲身体会着社会在此工作上的不断进步,看到越来越多“懂保育、懂运营、懂历史”的社会团体参与到古建保育的工作中。“特区政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1881、雷春生、饶宗颐艺术馆,这些以往完成的活化项目受到批评也好,受到称赞也罢,都让我们反思如何做的更好。”

  目前,香港已经评级的历史建筑中,7成左右都归属私人所有,如何处理私有产权和古迹保育的工作,也是目前面对的难题。“除了采取‘以地易地’的政策,香港特区年初还拨款5亿港元成立了保育历史建筑基金,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和古建维护工作,‘伙伴计划’和历史建筑的私人业主,都可以申请来自政府提供的保育资助。”

  除此之外,古建筑活化工作的消防、架构等专有建筑标准尚缺;公权力和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办法等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香港系统性地进行古建活化工作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成绩举目皆知,但问题更亟待解决。”林筱鲁说,“再比如,不同于内地的砖木结构,香港现有的古建筑大多是水泥搭建,这在技术处理上也是一个难题。”

  人们常说“港味十足”,味从何来?得益于相似的高楼间不一样的老建筑。香港古建活化保育的成功,不仅源于市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热情,也因为特区政府政策应时应势的推行。正如林筱鲁所言,“我相信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育活化,香港的历史肌理可以做的很复杂,香港是有能力将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吴玉洁)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