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建造时没用钉子?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故宫的太和殿还有哪些奥秘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筑设计中式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合同,中式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建造时没用钉子?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故宫的太和殿还有哪些奥秘,古建彩绘合同,中式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从经端门、午门进入紫禁城,沿御道过金水桥、太和门进入广场,就能看到紫禁城内等级最高、象

建造时没用钉子?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故宫的太和殿还有哪些奥秘

建造时没用钉子?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故宫的太和殿还有哪些奥秘,

  古建彩绘合同,中式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从经端门、午门进入紫禁城,沿御道过金水桥、太和门进入广场,就能看到紫禁城内等级最高、象征九五至尊的木结构宫殿建筑——太和殿。人们在游览这座宏伟宫殿之余,也怀揣着诸多好奇:建造太和殿时真的一根钉子都没使用吗?太和殿的金砖地面真的是金子做的吗?为什么只有太和殿屋顶才有10只小兽?历经七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的原因又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博士,曾参加太和殿大修工作,新著《太和殿》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日前推出。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书中详述这座宫殿如何展现紫禁城美学精华,并穿插500幅彩图拆解太和殿细节背后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

  网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故宫的古建筑没有用到一颗钉子”。这个说法对吗?我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去故宫参观时,亲眼看见工匠师傅用钉子修建筑了,您的观点不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故宫的古建筑以木梁、木柱、木斗拱为核心受力骨架,它们是通过榫卯形式连接的。所谓“榫”就是两个相连的构件中,其中一个端部伸出一截,又称“榫头”;另一个构件的顶部(端部)挖一个口子,称为“卯”或“卯口”。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了榫卯连接。榫卯连接有着很多的优点。如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紫禁城近万间房,其真正营建只有三年。榫卯连接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核心受力构件异地加工、现场快速组装。榫卯节点还有很强的抗震功能。在发生地震时,榫头与卯口相互挤压、转动,可以耗散地震的能量,减小建筑整体的破坏。

  故宫的古建筑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使用钉子:其一是用于椽子与梁架的连接。椽子位于梁架上面,其截面尺寸小、长度尺寸大、数量多,主要起支撑屋面板的作用,属于非核心受力构件(椽子的破坏与否对结构的安全影响很小)。其二是用于古建筑修缮加固。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难免会出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结构残损问题,此时需要用新的木料来作为附加受力构件,而新料与旧料的连接,就需要用钉子。太和殿建造所用的榫卯是紫禁城所有榫卯形式的荟萃。

  我们来看太和殿的布局,这是采用的“负阴抱阳”的哲学意境。老子《道德经》第42章记载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太和殿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宫殿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易经·说卦传》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听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天下。太和殿“负阴抱阳”的建筑朝向,属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丰富的皇权艺术。

  太和殿还采取了“取正向心”的布局艺术。“取正”就是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也就是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就是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包括太和殿在内,故宫所有的古建筑都是以四合院形式为主,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如太和殿区域建筑群,太和殿坐北朝南,犹如君主;东西两侧建筑群错落有致的整体造型及环绕太和殿两侧的布置,恰恰犹如皇帝两边的文武百官,向皇帝俯首称臣,体现了极强的皇权至上艺术。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太和殿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它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总高度达8.13米。三台的周圈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头雕刻有云龙和凤纹的装饰,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栏板上雕刻有荷叶净瓶。每块栏板之间的望柱作为衔接构件,望柱与栏板的两端凿出沟槽状的榫卯,使得栏板外观错落有致。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这个石质的“龙头”称为排水兽,其形象为古建筑龙生九子的老六“虫八虫夏”。太和殿三台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而在晴天时,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有上千百个清晰的龙头投影,犹如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太和殿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太和殿的庄严华贵氛围相融合,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弘的艺术效果。

  太和殿的立面造型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理念。“天圆地方”宇宙模型的美妙之处在于,当圆径与其内、外方边取简单整数时,近似地有“面积=周长”,实现了“形”(面积)与“数”(长度)的完美统一。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戗脊的曲线和舒展翘起的翼角给人一种飘逸向上的感觉,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造型特点。这种屋顶形式,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屋顶类型是,等级是最高的。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在实用上有利于防风和排水。

  太和殿的瓦使我想起了去年网上盛传“故宫屋顶到底有没有鸟屎”的问题。我当时的答复是这样的: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公众去故宫参观,看到屋顶上非常光溜,没有鸟屎,大多都是工匠们长期维护保养的结果,而并不是鸟没有落在上面。

  讲到了琉璃瓦,讲到了工匠对故宫古建筑的维护与保养。很多公众去故宫参观,看到“崭新”的建筑,认为缺乏古建筑的“沧桑感”,是“破坏文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建筑定期进行重新抹灰和油饰彩画,或者琉璃瓦重新上釉,使得古建筑“焕然一新”,这是符合文物保护法则的。这是因为,上述抹灰、油饰彩画、釉面均属于古建筑的保护层,犹如古建筑的“衣服”。古建筑“换了”新衣服,可以使得它们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其文物本体并没有更换,更没有扰动。有读者认为这些保护层“也属于文物”,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因为我前面已提及,现存古建筑在历朝历代都会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也就是说,这些保护层每个若干年就会被更换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古建筑更加稳固和长久。因而上述古建筑保护层在并不属于文物。

  太和殿屋顶的小兽也是太和殿丰富文化的表现。故宫几乎每座宫殿建筑的屋上都会有序排列着一排神兽,不同的建筑屋顶神兽的数量也不完全一样,一般都为单数,数量不超过9个。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神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因为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软,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产生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然而,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给钉子戴了个“帽子”,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神兽。

  久而久之,神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件连成一体了。由于故宫的古建筑屋顶有等级的,因而又通过神兽的数量来体现建筑的等级,神兽的数量越多,则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屋顶有10个小兽,紫禁城仅此一例。

  为什么太和殿屋顶有10个小兽?其主要原因在于,太和殿在历史上多次着火。据统计,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至少遭受过5次火灾,每次太和殿被焚毁后,皇帝都要下令重建。而当太和殿第五次着火后重建时,则面临严重的材料不足问题。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下令重建太和殿,并指定工程负责人为梁九。由于楠木生长范围很窄,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且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康熙之前的历代王朝,建造宫殿时几乎已将楠木砍伐殆尽了。此次重建太和殿前,康熙帝曾安排人去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四川等地采办楠木,但一直没有找到大尺寸的楠木料。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聪明的梁九把太和殿的开间做了改动。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开间由原来的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很多尺寸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在这里,开间就是在古建筑在长度方向每两根柱子的间距。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来了。原来重建前的太和殿,其开间数量为九间,对应屋顶角部的神兽数量是9个。而梁九重建太和殿时,将太和殿开间数量由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屋顶又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时,其对应的尺寸要发生变化。梁九发现,在太和殿屋檐四角,排完9个小兽后,每个屋角恰恰多余一块位置,而且恰能多放一块瓦。考虑许久后,梁九决定在这个空的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小兽,即行什,并获康熙帝批准。那么,为什么要放“行什”这个神兽呢?原来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毁,其重要原因之一即为雷击所致。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么一个神兽,寓意非常明显: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

  太和殿的窗户上有槛墙,紫禁城里一般建筑的槛墙都是砖砌的,太和殿作为紫禁城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它不是用临清的砖,而是琉璃砖,刻的是龟背锦纹。龟背就是乌龟背,寓意长久。

  太和殿有斗拱,斗拱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由方形横向的斗,纵向的翘,层层叠加起来,像一把把倒立的三角形。它是集力学与美学于一体,呈现出对称之美、秩序之美、空间之美。它的力表现为可以支撑屋顶的重量,并传给立柱;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斗拱构件的各个榫卯连接互相挤压、错动,可以耗散地震的能量。

  太和殿的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砖吗?这个金砖地面比金子还珍贵。金砖源于今天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村。这里的水质特别清澈温软,这种由温软饱满的水滋养的河道沉积泥也特别粘糯柔润,又呈现出黄色,被当地人称为“土黄金”,以这种柔润细腻的泥土烧造出来的砖颗粒细腻,质地致密坚硬,表面光滑如镜。金砖的烧造工序十分严格,从取土到制坯,到烧窑,到出窑,要39道工序,历时一年半,而且成品率极低。在明朝,烧造一块这样的金砖平均要花费二两黄金。烧造后的金砖,还是由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漕运码头,再通过骡车运送至紫禁城。

  金砖地面的铺漫也是极为苛刻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艺为“泼墨钻生”。这种墨并非书写绘画等所用之墨,而是一种专供金砖地面使用的黑矾水,主要材料有:红木、黑矾、烟子等。将上述材料熬制好后,趁其热量未消之际,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地上,然后进行“钻生”。“钻生”即待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厚度约为3厘米的桐油,使得桐油灌入砖孔中。随后,将生石灰掺入青灰中,混合成与砖相近的颜色,把灰撒在地面上,2-3天后刮去多余的灰粉。钻生完成后,还要进行烫蜡工作,即用蜡烘子将石蜡烤化后使其均匀地淌在砖面上,待蜡皮完全凝固后,用烤热的软布反复揉擦至光亮,最后再以软布沾香油擦拭数遍即可。上述泼墨钻生工艺,使得铺墁的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

  太和殿的墙体砖也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因为砖来自于山东临清,临清靠近京杭大运河。太和殿墙砖主要来自山东临清。临清青砖又名贡砖,其烧制工艺属于是临清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烧制的质量很好。太和殿的檐墙和山墙做法相同,均由下碱和上身两部分组成。下碱即砖砌部分,做法为干摆。干摆墙体的最大特点为“磨砖对缝”,即内外墙表面的每一块砖表面光滑平整,砖与砖之间的接缝极为平整细致,犹如一块整砖雕刻出来一般。

  太和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木构件的外表有着绚丽的色彩。其立柱、门窗、斗拱、梁枋、屋檐、天花等木构件的表面分别饰以红、黄、蓝、青等色彩,上述覆盖在构件表面的色彩被称为油饰彩画。在历史上,彩画是与油饰配合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建筑上饰以油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木构件,使之免遭日晒、雨淋、虫咬,但是在审美表现方面,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一来,在油饰的基础上,在其表面装饰以色彩,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图案,一方面仍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效果。太和殿的油饰彩画,犹如给古建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其绚丽、雄伟而壮观。 故宫里的彩画是有等级的,太和殿的彩画为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此外,故宫里等级较低的彩画为旋子彩画,更低的还有苏式彩画。

  太和殿有着丰富的色彩美学。太和殿瓦面的颜色是黄色的,寓意皇权。太和殿的梁枋与斗拱是青绿色的。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以轻松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建筑的高度感。太和殿的殿内顶棚颜色以青绿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沉稳的感觉。同时,这种颜色可显示出建筑空间内部的高深与宽阔。太和殿的立柱和墙体采用红色,二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因而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护卫皇家建筑之意。太和殿台基和栏板是白色的,有利于突出建筑本身的高贵之处。太和殿地面为金砖地面,其颜色是灰色的。这种灰色位于各种色调中间,并融合与各种色调中,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整理自周乾讲座内容,有删节)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