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古建修缮:“砖瓦功夫”中精巧“绣花心思”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筑设计甘肃古建彩绘
古建手工绘图,甘肃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古建修缮:“砖瓦功夫”中精巧“绣花心思”,古建手工绘图,甘肃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2021年秋季的连续降雨,让山西省的古建文物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包括平遥古城、晋祠、千佛洞石窟等在内的1

古建修缮:“砖瓦功夫”中精巧“绣花心思”

古建修缮:“砖瓦功夫”中精巧“绣花心思”,

  古建手工绘图,甘肃古建彩绘,古建筑绘图报价2021年秋季的连续降雨,让山西省的古建文物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包括平遥古城、晋祠、千佛洞石窟等在内的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出现不同程度受损。事后,不少机构专门向山西古建文物修复工程捐资捐物,社会各界也参与到对古建修缮的讨论。

  古建筑修缮是通过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达到修旧如旧、延长文物寿命的效果。这项工作需要瓦作、木作、石作、油漆等各工种的专业施工人员,而成为技艺娴熟的修缮工匠更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毕生精力。近日,记者来到正在进行修缮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戒台寺,对修缮一线工作的瓦作工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工匠技艺。

  在北京门头沟区的戒台寺南宫院屋顶,58岁的瓦工齐和江正在进行瓦面修缮最后的“打点活”,即瓦面铺完后的清理细修工作。“前两天连续下雨,有些地方的水泥被冲掉了,现在趁着天晴把缝隙补上。”齐和江左手端着泥板,上面是一团经特殊调制的水泥,右手拿着一块硬皮垫,顺着瓦垄仔细检查。

  修缮过的屋顶高高隆起,在上面行走时必须尤为小心。齐和江双脚牢牢把住光滑的瓦面,同时腿部绷直、身体前倾,“不能用力踩,不然会踩破瓦片,太轻了又站不稳。看着轻松,实际需要时刻拿捏好分寸,很耗体力。”虽然山里正值秋高气爽,齐和江通红的脸上已满是细密的汗珠,不时滴落在瓦片上。

  在齐和江看来,“打点活”是古建筑瓦面修缮最轻松的环节,最考验功力的是“瓦瓦”,也就是为古建铺瓦。他告诉记者,“瓦瓦”前要精确测算整个瓦面需要分为多少垄、每垄需要多少片瓦,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底瓦不侧偏,筒瓦不跳垄,误差不能超过毫米,否则影响工程验收。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首开房地集团古建分公司戒台寺项目负责人许海龙介绍,该寺于2019年启动修缮工程,近期已完成戒台殿、大悲殿等主建筑维修,是1984年以来对戒台寺戒台殿进行的首次大规模修缮。

  有着10多年古建修缮项目管理经验的许海龙告诉记者,项目实施不仅需要毕业于古建修缮专业院校的学生来把控整体进度,更需要大量像齐和江这样有经验的施工人员。许海龙说,“目前这些师傅主要由在京务工者组成,来自河北邯郸、山东菏泽等北京周边地区,负责具体施工作业,跟随工程队在各工地之间迁移。”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社会各界对古建筑修缮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围绕古建修缮人才短缺的讨论也逐渐升温,由学科体系培养的古建修缮专业人员理论知识丰富,却往往被认为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需要老师傅们在一旁指点。

  齐和江就是在无数修缮实践中摸索成才的老师傅。初中毕业后,他跟随同乡到北京务工,至今已有30多年。“早先盖楼房,后又经人介绍转行到古建筑修缮学习瓦作。”齐和江所在工程队的大部分工友来自河北邯郸,农忙时要回家照顾农活,结束后再回北京工作。

  在古建修缮中,瓦作的施工范围包括瓦面、墙体、地面等,工序繁复,是一门手艺活。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齐河江和工友们通过实际作业中的“传帮带”和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古建修缮的技术。

  在戒台寺项目地,00后高建则是典型的“学院派”,去年毕业后高建入职首开房地集团古建修缮分公司,并在戒台寺项目地工作,是这里最年轻的“古建人”。

  在实际修缮工作中,高建负责项目部的对外接待、施工的组织开展,需要他上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只在项目繁忙时给老师傅们打打下手”。高建表示,自己虽然毕业于古建修缮专业,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实践经验尚不足,“没有老师傅指点,一般不敢动手。”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活,又累又脏,还极需要耐心。”许海龙说。“干我们这行没别的,就得靠长期积累,能耐住心性。”

  据高建介绍,他所在的建筑院校每年开设一个古建修缮专业班级,招收30名左右学生。“录取分数线低会吸引一部分人选择这个专业,但毕业后真正从事古建行业的少之又少,许多人选择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行业。”高建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

  事实上,古建修缮工艺繁杂、技术门槛高、工作辛苦,即便是老师傅们,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行业内越走越远。

  张志伟与齐和江在同一工程队,高中没毕业就跟随父亲从河北邯郸来到北京,学习古建修缮瓦作技术,至今已从业近20年,被工友称为“年轻的老古建人”。之所以有这个称号,在于年仅35岁的张志伟不仅具有丰富的修缮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有深厚积累。

  利用业余时间,张志伟在2012年通过自学考试,顺利进入房地产职工大学接受成人专科教育。为了精进技艺,他又拜业内专家为师。除了不断钻研修缮知识,张志伟还与工友共同参加各类古建修缮技艺大赛。

  问及选择从事古建筑修缮的原因,张志伟说:“自己愿意学,对古建筑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能坚持做到现在,而且越做越喜欢,但这一行学问深,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近年来,为吸纳更多古建修缮人才投身行业,激励相关从业者精进技艺,越来越多的职业支持措施也相继出台。10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涉及13个职业方向、65个职业等级,成为我国文物行业首个职业技能标准。

  此外,诸多文物保护单位也定期举办古建筑修缮公共示范与观摩体验、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类比赛等活动,推动古建修缮技艺的普及和传承。

  从台州府城墙到北京清华园,从尼泊尔的中华寺到马来西亚槟城的张弼士府邸(蓝屋),这些名胜古迹建造或修复的背后,离不开一群来自临海市汇溪镇的古建筑修复团队。

  当老传统遇到新观念,当古建筑邂逅新技术,怎样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历史文脉和文化根基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整个社会都要面临的崭新课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山西等地存在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商贩通过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谋取暴利。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一些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被商贩“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

  古建筑修缮是通过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达到修旧如旧、延长文物寿命的效果。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