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角楼琉璃瓦件样式研究
关于「故宫」角楼琉璃瓦件样式研究
关于「故宫」角楼琉璃瓦件样式研究,古建彩绘基础,古建筑梁彩绘,章丘古建彩绘琉璃瓦件是明清官式建筑屋顶上的重要组成构件。本文通过收集和统计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的基础数据,总结出琉璃勾头、滴水的纹样数量及分布状况,并对比分析其纹样的艺术特征,再参照其分布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推测其年代。通过对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基础数据的研究,为今后其他建筑的琉璃瓦件研究提供参考。
北京宫墙上的四座角楼始建于明代,历史上曾经过多次修缮(表1),岁月累积,其上修缮时期的时代印记明显。由于可查阅到的修缮文档并没有全部记载每一次修缮的具体细节,替换的部件难以考证,后人只能通过现代调查统计加以推测。2015年,故宫博物院为开放城墙东南区,对东南角楼加以保养性修缮,得以全面调查东南角楼瓦顶琉璃构件的式样。本研究以故宫东南角楼屋顶勾头、滴水琉璃构件调查的基础,获取实测和影像记录数据,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就勾头、滴水构件上纹样艺术特征、年代等加以研究。
角楼为三重檐建筑,四面明间各接一间重檐抱厦,平面形状为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角楼的屋面共分3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半坡式腰檐。随着平面上柱子出角和入角的变化,在这一层出现了大小20个屋面、12条角脊、8条窝角沟和12条可连接的围脊。二层檐屋顶出现较大变化,由不同坡度的28个屋面,4条正脊,2条丁字脊,12条垂脊,6条博脊,一条高低起伏的围脊,4条角脊,8条戗脊,4条直线条折线窝角沟组成。上层檐屋顶随着木构架的收缩为一个正十字形,实际是两座歇山顶十字相交,形成了2条正脊、8条垂脊、4条博脊、4条金刚戗脊、8条天沟、12个屋面。两条正脊的顶端各有一大吻,正脊的交汇点处矗立1个铜制鎏金宝顶,4座正吻面朝宝顶(图1)。总的来说,角楼的屋顶琉璃瓦件类似重檐歇山屋顶的构造,但比一般重檐歇山建筑多了一些应用于窝角沟的瓦件。
角楼所使用的琉璃构件十分讲究,是明代琉璃烧制技术的杰作。在造型艺术上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因角楼建在近10m高的宫墙之上,为了调整人们的视觉,上檐大吻尺寸较下檐大吻略大。如顶层的4个大吻为五样的,中层屋顶大吻与合角吻用六样的,最下面的重檐层合角吻用七样的,这样给人非常匀称的视觉感。
其次,由于角楼建筑面积不大,转角繁复,整体结构极其紧凑,瓦垄坡长都比较短,所以琉璃瓦及垂脊、戗脊、博脊上的构件也一律使用小型号的。由于整个建筑屋脊(包括窝角沟)共计92条(表2),所以吻兽构件也众多,连吻带兽共计254件(表3),加之每一层的屋脊长度都不长,所以每条脊的走兽都少用,这样避免了由于兽件过多造成的视觉凌乱。
第三,角楼屋顶琉璃兽件数量很多。经统计,其中正吻10件,合角吻16对,垂兽20件,戗兽28件,套兽44件,仙人40件,龙40件,凤28件,狮子28件(表3)。通过对琉璃瓦件的实测统计,发现在东南角楼上同一琉璃构件存在多种的纹样。
此次调查按东南角楼屋顶逐层逐坡开展,最大限度地收集琉璃构件的基础信息。为便于统计,在工作前期,先对角楼的各层屋顶做了编号:一层重檐层编号为A层,正北位置坡面为A1,顺时针编号至A20;二层檐编号为B,正北面第一坡为B1坡,顺时针编号至B20(图2)。需要说明的是,西、北两面的歇山顶后坡较为复杂:其后坡被丁字脊与窝角沟分割成4个小坡面。根据瓦垄的走向,这4个小坡面的编号与歇山前坡及两侧撒头坡编号相关联:如B16的后坡编号为B16-I、B16-2,丁字脊两侧的坡面为B17-I、B15-1(图3)。三层顶层檐编号为C,由于三层檐为十字相交的歇山顶,正北坡为撒头坡,编号为C1,顺时针编号其他三个撒头坡至C4。歇山顶的前后坡编号与其所对应的撒头坡编号相关联。
本研究通过测量东南角楼屋顶上的勾头和滴水,对比清代嘉庆二十四年的《清工部续增则例》中关于琉璃构件规格的规定,认为东南角楼屋顶上的勾头、滴水瓦件均为九样瓦(表4、表5)。
勾头用于瓦垄的檐头部分,比普通筒瓦多一个遮挡飞椽头的圆盖(匠人俗称“烧饼盖”)。勾头上的纹样是判断其年代的一个重要线索。明、清两代勾头纹样多见龙纹。勾头为易损瓦件,后期添配频繁,因而东南角楼上的勾头纹样样式也较多。
通过对东南角楼各层坡顶勾头的实测与统计,发现东南角楼屋顶上共有7款勾头纹样样式(图表1)。由于编号为“纹样3”的勾头在东南角楼仅发现1件(位于最下层半坡式腰檐A1坡),且龙纹样琉璃釉剥落严重,难以辨别出具体龙纹形态,故在统计表中未做展示。表格中列举了6款勾头纹样样式。统计发现,“勾头纹样5”(以下简称GT-5)在东南角楼的数量最多,共计579个。其中位于角脊、戗脊上的螳螂勾头纹样样式也皆为GT-5(图4)。
为了增强整个建筑瓦件之间的结合严密,东南角楼在一些特殊部位采用了一些特殊构件,如各层窝角沟和天沟一律使用斜羊蹄勾头(图5)、斜盆沿瓦,井在窝角沟下端尽部的沟筒嘴瓦附近两侧使用了半正半斜勾头(图6、7),且这些半正半斜勾头的纹样皆为GT-5。
角楼勾头样式数量的统计、各勾头样式数量在角楼的数量及柱状分析图表明(图8、9),角楼自下而上三层屋顶上的勾头样式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在东南角楼屋顶勾头中,GT-5数量占勾头总数的55%。在A层屋顶中勾头GT-5数量占A层勾头总数的27%:在二层檐及重檐歇山式屋顶(B层),勾头GT-5的数量最多,占到B层勾头总数的48%;在顶层檐即两座歇山顶十字相交的宝顶层(C层),勾头样式非常统一,都是GT-5的样式。
考虑到在角楼窝角沟部位出现的半正半斜勾头以及戗脊、角脊的螳螂勾头的纹样样式,推测GT-5的勾头样式是东南角楼早期的勾头构件,年代为明代或清早期。
尽管“勾头纹样1”(以下简称GT-1)不及GT-5数量多,但仍占东南角楼勾头总数的32%,是数量第二多的勾头样式。在最下层屋顶即半坡式腰檐(A层),GT-1的数量最多,占到A层勾头总数的58%;在二层檐即重檐歇山式屋顶(B层),占B层勾头总数的31%。
对比勾头GT-1与GT-5,发现龙纹形态具有一定相似性(图10、11):如龙头都是向左,龙身向上弯曲,龙身弯曲的形态与角度也较为相似;龙爪五指张开且位置相似,前爪旁边有火焰球。但就细节特征而言,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GT-5中,龙的身形肥硕,四肢肘部有毛发,GT-1中的龙身较为细长纤瘦,四腿没有毛发;GT-5中的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GT-1中的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GT-5中的龙嘴、龙眼较小,龙头顶部的龙角与头呈垂直状;GT-1中的龙嘴、龙眼较大,头角与头部呈60°。推测GT-1在模仿GT-5的样式,其年代应较之GT-5晚一些,为晚清时期。
“勾头纹样2”(以下简称GT-2)龙纹因头顶形似五瓣梅花故称“梅花龙”。GT-2的勾头零星的分布在东南角楼的下层檐与中层檐,但部分坡面未见梅花龙式勾头,如A7、A8、A9坡。关于其年代的界定也较难,据琉璃匠人肖永钢师傅讲,梅花龙一般为晩清或民国样式。具体的年代确定还需要参照带有落款的勾头构件来断定。
勾头“纹样4”(以下简称GT-4)、“纹样6”(以下简称GT-6)、“纹样7”(以下简称GT-7)的分布较为零散,从当前的统计中看不到这些勾头样式的分布规律。但从其龙纹的形态与工艺情况看来,GT-4与GT-6的年代较之GT-7早一些。对比GT-6与GT-7的纹样与工艺,推测GT-7在纹样上模仿GT-6。
滴水是安放在板瓦瓦垄最下端的檐头处,用来封护板瓦陇头的一种排水构件。它比普通的板瓦多了一个下垂的如意形的舌片,雨水可顺其滴下。通过对东南角楼滴水数量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的滴水样式共有4种(图表1)。
角楼滴水样式数量的统计,以及各滴水样式数量在角楼的数量以及柱状分析图(图12、13)表明,“滴水纹样1”(以下简称DS-1)的数量最多,占滴水总数的57%。其中DS-1在A层的数量占A层滴水总数的28%,在B层占B层滴水总数的50%,在C层的宝顶层,滴水纹样皆为DS-1。
对比在东南角楼出现最多的勾头纹样GT-5,会发现两款构件的纹样有诸多相似之处(图14、15):龙身形肥硕;四肢肘部有毛发;龙爪肥大且五指张开;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龙嘴、龙眼较小;头顶有向前冲的挺直的毛发。其次,GT-5与DS-1在琉璃色彩上也较相似,琉璃色呈暖色调。综合以上分析,滴水DS-1与勾头GT-5应是同时期的琉璃构件。
DS-1与GT-5中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非常的相似:1.龙身形肥硕;2.四肢肘部有毛发;3.龙爪肥大且五指张开;4.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5.龙嘴、龙眼较小;6.头顶有向前冲的挺直的毛发。
“滴水纹样3”(以下简称DS-3)是滴水分布第二多的纹样,其数量占角楼滴水总数的29%。DS-3在A层的数量占A层滴水总数的36%,在B层的数量占B层滴水总数的44%。
对比DS-3与出现数量较多的GT-1可以发现,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图16、17):龙身较为细长;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龙嘴、龙眼较大,龙嘴下部有卷毛;龙爪肥大。在琉璃色彩上,DS-3与GT-1也较为相似,琉璃色呈浅黄色。推测滴水DS-3与勾头GT-1应是同一批琉璃构件,也是同时期安装在东南角楼上的。
DS-3与GT-1中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具有相似之处:1.龙身较为细长;2.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3.龙嘴、龙眼较大,龙嘴下部有卷毛;4.龙爪肥大。
“滴水纹样2”(简称DS-2)的数量占滴水总数的14%,其分布从统计柱状图上看并无规律。其龙纹龙身较细长,肌肉不最丰满,四腿没有毛发;龙嘴是张开的,两须向前;龙鳞立体感强且龙鳞较大;龙爪细瘦无力,五趾随意分布(图18)。DS-2也出现在故宫西南角楼(图19),其年代为清代。
“滴水纹样4”(简称DS-4)在东南角楼发现3件,从其形态推测为清代中后期。对比勾头纹样4发现,DS-4与GT-4在纹样与刻画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龙的额头呈饱满圆形;龙角较长;龙眼较大;龙嘴附近有卷毛且卷毛细长;龙爪刻画细致,指甲锋利尖锐;龙尾有毛。关于这两款勾滴的具体年代与联系,还需要带有落款的同纹样的琉璃构件来确认。
本研究对北京故宫东南角楼屋顶勾头、滴水琉璃构件的尺寸、纹样的实测和统计,大致有以下发现:
(1)参照《清工部续增则例》一书,可确定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的勾头和滴水均为九样瓦(其中勾头的长误差浮动在2~3mm,口宽误差浮动在4~9mm;滴水口宽误差为8mm),且存在7种勾头纹样,4种滴水纹样。
(2)东南角楼屋顶的勾头中,GT-5数量最多,数量占勾头总数的55%,螳螂勾头与半正半斜勾头也均为此纹样,其年代应为明代或清早期。勾头GT-1数量为东南角楼勾头数量第二多,龙纹样与GT-5有诸多相似性,推测其在模仿GT-5中的龙纹,年代应为清晚期。勾头GT-2在屋顶分布并无规律,其年代应为晚清或民国时期。勾头GT-4、GT-5、GT-6、GT-7在东南角楼数量不多,分布也无规律,这是对勾头纹样统计中的困惑,也正说明了历次修缮的不规律性。勾头GT-4与GT-6的年代较之GT-7早一些,对比GT-6与GT-7的纹样,GT-7在模仿GT-6的龙纹。
(3)东南角楼屋顶的滴水中,DS-1的数量最多,占滴水总数的近六成。其龙纹样的形态、工艺制作方面与GT-5有巨大的相似之处,目琉璃色彩也同为暖黄色。DS-1与GT-5应为同时期的琉璃构件,甚至是同一窑厂的琉璃构件,也是同时安装在东南角楼上的。滴水DS-3数量为东南角楼滴水数量第二多,多分布在中层檐与下层檐,其龙纹形态与工艺制作与勾头GT-1有很大的相似之处,DS-3与GT-1应为同一批琉璃构件。DS-2为清代滴水,具体时期有待大量数据积累后的比较判定。
本研究就北京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的勾头和滴水进行样式初步探讨,主要侧重在数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上。今后对屋顶及琉璃构件的研究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并探讨:
(1)本文未涉及东南角楼屋顶上勾头、滴水构件的重量。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琉璃构件的重量也应记录在内,这将为计算屋顶重量与建筑荷载提供数据支撑。
(2)当前屋顶修缮前的现状普查重点多侧重于影响建筑物保存或使用的病害统计,对于建筑物上的细节或元件如屋顶上琉璃构件的数量及纹样统计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关于故宫内建筑屋顶上的琉璃瓦件具体有多少类型,每一类型的纹样在故宫建筑内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如何?故宫内建筑屋顶琉璃瓦件的样数分布是什么情况?这些问题都应随着修缮工程或日常管理工作的进展而逐步落实。
古代建筑在历史上经历多次修复,每一次修复多少都会使上一时期的印记少一些,同时,也会留下修复时的时代印记与文化艺术特色。屋顶进行修缮前,应对屋顶的瓦件现状进行全面的基础数据统计和记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2020年,由明朝永乐帝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故宫)迎来了它的600岁。作为人类星球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本身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种完美承载。
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在此得到圆满的体现,「天人合一」的秩序关系亦暗含其中。
传统文化纷繁庞杂、包罗万象,需要找到一个可深入持久去挖掘的聚焦点,故宫作为传统文明精华的集大成者,是我们看懂中华文化的支点和捷径。
故宫从来不是一个历史的「遗址」,故宫里面的古物,也从来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
比如,一进紫禁城,在开阔广大的奉天门广场,你会看见2100多米的内金水河蜿蜒流淌。昼夜不舍,从古至今,映照着故宫六个世纪以来的人和事。
河上五座内金水桥飞越而过,它们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着仁、义、礼、智、信「五德」。这一维系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的精神信条,正是中国人最贵重的家底。
内金水桥象征的「仁、义、礼、智、信」,犹如一条古老的箴言,横亘在紫禁城最前方,提醒着帝国的统治者与政治精英们,别忘记中国人的内心操守。
用「仁、义、礼、智、信」来鉴照紫禁城里的六个世纪,魑魅魍魉、狐群狗党、跳梁小丑无所遁形;那些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永载史册,继续打动一代代中国人。
看电视剧常听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在历史上,午门并没有用来斩首。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堪称皇宫中最尊贵的一座大门。这样神圣的位置,是不会被当作屠宰场的。
有些野史中言之凿凿:南巡时,乾隆皇后怒而断发,意欲出家为尼。但史料中仅能找到一句谕旨「皇后……自行剪发,则国俗最忌者」,坐实了皇后断发的事实,但并无一字提及出家。
慈禧的八卦与床榻,一直是人们目光的落点。英国人白克好司在他驴唇不对马嘴的《太后与我》中,将慈禧描述成了一个色情狂。而事实是,慈禧的私生活并无任何被坐实的绯闻。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内景,画面右侧的“龙”字为慈禧亲笔 胡锤 / 摄图来自祝勇《故宫六百年》
想进入这个世界,一键600年,需要找一个有料的引路人,为你逐一详解、细述。
作家宁肯说,祝勇将他心目中「知识层面的、常识中固化的故宫」变成了与个体相关的、可以感同身受的动态的故宫。
国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都是他的读者。上至帝王将相、后妃佳丽,下至太监仆役、乳母宫女,祝勇的目光总落在「人性」「人情」。在浩瀚的紫禁城里,有深情入骨,有挽歌绕梁,也有无边的寂寞。这是他的讲述好看的原因。
祝勇讲人,讲情感,讲命运,讲个性,讲历史走向的各种必然与偶然。因此有人说,祝勇的写作是「温暖的写作」,让人看到隐忍、宽容、牺牲、仁爱等中华文明中的光辉是如何永恒照耀着这座古老宫殿的。
祝勇很重视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他说「更多的历史研究者似乎并不在意那些细节。他们的思维过于理性,更接近科学家,而历史本身是有文学性的。那些散落的细节是维持它庞大肌体运作和代谢的细胞。」
祝勇尤其善于呈现人物与事件「冰山之下的部分」,这也解释了他的讲述为什么迷人。比如谈起慈禧晚年反常的强烈物质欲望,他说「我们只知道历史书上这么写,可为什么会这样?从历史的海平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岛屿露出水面的部分, 但你还要看看海平面之下的部分。」
《血朝廷》《故宫的隐秘角落》《故宫的风花雪月》……祝勇的故宫系列在读者圈不胫而走,酝酿成一阵阵「故宫热」。
一天早上,北京重型机器厂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工人,顾不上腿脚不便,步行到故宫博物院,想找祝勇当面说几句话。
见到祝勇,他拿出一摞祝勇发在《十月》杂志上一系列文章的「大字版」复印件(因为眼睛不好)。
「他说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只会说好,他觉得这些作品非常不一样。他说自己对故宫太熟悉了,读完这些文章,他才发现故宫对自己来说竟是那么陌生。」
从宫殿、文物,到园林、藏书、绘画、书法……祝勇以前所未有的、饱含人情冷暖的鲜活细节,塑造了一整套充满人情味、独一无二的故宫观看方式。
现在,祝勇担任了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致力于传播故宫文化,让更多人得以领略故宫无边的魅力。这一次,三联开年巨制,力邀祝勇开讲《故宫观看之道》,在600年历史、24朝皇帝、9000多间建筑、186万件/套宝物的纵横网络里,用50讲,超过500分钟的音频课,帮你彻底看懂故宫。
首先,他并非书斋里的历史学者,他是作家、纪录片导演,他的风格不染学究气,而是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洋溢着鲜活的文学性,通俗有趣;
此外,祝勇笔耕30载,500余万字沉淀,《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里的中国》等数十部作品,以独此一家的讲述风格,让天南海北的读者直呼「上头」。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祝勇故宫系列」,全部收齐要花费上千元,而这次课程,只用不到书十分之一的价格,3杯咖啡的钱,就能跟随祝勇看透这座中国人最着迷的巍峨宫殿,打捞起那些激动人心的隐秘旧事,一键600年!
人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但二十四史有头有尾,紫禁城却没有,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说什么似乎都是挂一漏万。好在,紫禁城有墙——紫禁城虽不可测,但它的空间是可测的。以可测的空间容纳了许多不可测的事物,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我们对故宫的认识是从空间开始的。当我们驻足于某个宫殿前,那浩瀚宫殿携带的所有往事,便在我们面前一层层地展开。在这门课中,祝勇将带你从午门进入,穿过一道道门,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再从神武门走出。以空间布局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领略紫禁城的奥妙。
这门课决定用「以空间带时间」的结构讲述,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最早是通过空间获得的。(周代,人们通过立表测影得知东南西北,进而划分出四季。中国人还通过观察北斗星来确认季节)可以说,时间产生于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紫禁城是空间之城,也是时间之城。故宫的空间系统里暗含着一整套完整的时间系统。紫禁城的历史、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特有的空间和时间秩序展开。
没有了空间,所有的时间(历史)都没有了附着物,都会坍塌下来;而没有了时间(历史),所有的空间都会变得空洞。讲建筑,讲空间,最终还是为了讲历史,讲时间。建筑是历史的容器。
70多座宫殿,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有皇帝的办公场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等),有皇帝的家属宿舍(东西十二宫等),有宗教设施(梵华楼等),有图书馆(昭仁殿等),有学校(上书房等),有医院(太医院等),有花园(御花园等),有工厂(造办处等),有水利工程(内金水河等)。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
186万件/套国家宝藏,浩瀚无边:商周青铜、秦兵马俑、汉代简牍、唐三彩马、北宋青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乾隆玉玺……每一件都收敛着历朝的烟尘雾霭。它们庞大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一天看五件,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
但这门课绝不只为你讲述这些静态的建筑与古物,我们更愿意与你谈论这座物质之城中的各色人等。毕竟,在历史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语。
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他们在各种建筑空间中生存和相遇,在巍峨浩荡的宫廷中辗转浮沉。置身于各自的历史时空,或闪展腾挪,或纠结挣扎,带着各自的命数与遭遇,先后湮灭在历史的宏大布景里:
明宪宗朱见深的保姆——年长他的17岁的宫女万贞儿,如何在人情如纸的皇宫里,给了他最初的爱与安全感?
宦官乱政的明朝,为何会出现被称作「明史上最男人的太监」的怀恩,甘愿用生命护佑幼小无助的皇子,让小小的朱佑樘感到父爱的力量?
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的明孝宗,像俗世里的百姓一样,与张皇后过着一夫一妻的日子。早年怎样的经历,令本可妻妾成群的他做此选择?
说人,就离不开说事。500多年,24朝皇帝,紫禁城里发生过的奇事、憾事、怪事、情事数不胜数,那些显赫人物最普通的一面,也由此展露无遗:
乾隆帝一生挚爱的富察皇后之死,成为他一生性格的拐点。宽厚仁慈的乾隆从此消失,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喜怒无常、风流放纵的乾隆。
他执意将发妻富察氏居住过的地方打造成「记忆宫殿」,一切摆设都要原状陈列,不得改动半分,就连富察氏随他东巡坐的船都要保藏。
那艘船体积庞大,只好沿途设木轨,木轨上铺满菜叶作为润滑剂,几千人连拉带拽,连推带踹,才把这庞然大物运入了京城。
关于乾隆的隐秘还有很多,比如他晚年常待的倦勤斋(倦勤,取「耆期致倦勤」之意,宣告此处是太上皇静心休憩之地)。
倦勤斋被分隔成很多小空间,祝勇认为这体现了乾隆的偏好,也很符合人性。因为只有小的空间才会给人安全感,像一个温暖的子宫,或者一床紧裹着的锦被,给人以温暖安全。在倦勤斋,乾隆花园低调的最末端,乾隆可以临风站立在自己的晚年时光里,安详地回望自己的一生。
对了,乾隆还是个不怎样的诗人。一生作诗四万余首,但没有一首诗能流芳百世。他还写得一手状如蚯蚓、柔弱无骨的「面条字」。但这并没妨碍他的自信,屡屡题字名画,在前代大师面前「瞎嘚瑟」。
乾清宫里有27张床,皇帝每晚睡在哪张床上,连最贴身的太监也不知道。这莫非是一种行为艺术?
公元1782年,一部全套三万六千册的书被放入文渊阁。哈佛大学教授Mark C. Elliott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手写本丛书」。乾隆为这套丛书加抄了六个「备份」,心里才踏实。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旷世奇书?在未来又将蒙受何等灾厄?
15世纪,紫禁城内外有一群硬骨头的读书人,他们冒死直谏,心甘情愿被打成肉饼。为什么说,明朝的君臣之间成了施虐狂与受虐狂的绝配?
紫禁城是死物,人却是活的。想看懂紫禁城,必须先看懂里面的各色人等、桩桩奇事。
这不仅是一门讲给大人听的传统文化大课,也同样适合给孩子听。毕竟,让孩子尽早看懂自己的文化、精神来处,十分必要。课程讲到的海量文史知识,也将助力孩子在历史、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表现得更好。
对于没时间看课外书的孩子来说,更无异于拥有了一座可随时进入的声音博物馆。
此外,听了这门课,大人孩子去故宫游玩,等于拥有了一本360°全方位导览册+放大镜。即使是看一幅画,你也能比别人看得深入。
就拿《胤禛行乐图》来说吧,外行只看到身着汉服的雍正,置身于各色山水,不明觉厉。
但听了课你就会知道,雍正一直有两副面孔,明处一套暗里一套。这些cosplay(变装)画像,体现了他内心狂野的一面。
画中雍正一会儿寒江独钓,一会儿树下操琴,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法国国王的模样,穿洋服,戴卷发套,举叉刺虎。
我们甚至敢拍着胸脯,推荐对故宫没有兴趣的朋友也来听这门课。因为,祝勇的讲述,能让你从此迷上故宫、变成故宫铁粉,迫不及待想要动身前往故宫,一看再看。
祝勇《写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答文艺报记者问》,记者:路斐斐
相关文章
- 千灯湖最大的旧村改造!洲表村动工见证金融C区蜕变
- 宁德21处历史建筑入保护名录 涉及文昌帝君圣殿、蔡氏民居等
- 古建筑群规模全市最大!黄埔这个宋朝古村被划片保护
- 古建大师李庄论道 如何保护和发展古建营造技术?
- “最美”苏州园林景致优美很有特色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
- 【闽山闽水物华新】GET古人消暑智慧!为什么这些古建筑里都这么凉快
- 中衡设计: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2019年净利同比增近两成
- 新政策直接办理房建二级市政二级电力二级地基二级机电二级资质办理转让
- 济南老城区三大古建保护性修缮设计出炉!状元府修缮后将对公众开
- 林孝江等设计作品:潘祖荫故居精品酒店
- 中国单体建筑第一堪比布达拉宫的壮观从建造开始就充满神秘
- 琼楼消陨——30例消失在岁月中的中国古建
- 2022年度“最美的书”评选揭晓25种图书获奖
- “国保”呈坎古村建新房 风格“混搭”古韵记忆受损
- 河北省古建所贡献力量 尼泊尔“国宝”重焕生机
- 湖南桂阳县发现宋代图像砖 见证古代高超建筑装饰艺术
- 用起来、活起来首届徽派古建大会探寻发展新路径
- 精美绝伦!古建彩绘设计施工震撼古今!
- 郑州自驾游去哪里好古建简易彩绘
- 【文物保护考试题库】古建筑 专项题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