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以红砖为底 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 闽南山墙古韵长

中国古建网2023-01-11古建筑彩绘古建彩绘利润
手绘古建园林,古建彩绘利润,山西古建绘画,以红砖为底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闽南山墙古韵长,手绘古建园林,古建彩绘利润,山西古建绘画闽南古民居的山墙,以红砖为底,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并以灰塑、堆剪、彩绘等装饰,是最能体现闽南传

以红砖为底 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 闽南山墙古韵长

以红砖为底 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 闽南山墙古韵长,

  手绘古建园林,古建彩绘利润,山西古建绘画闽南古民居的山墙,以红砖为底,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并以灰塑、堆剪、彩绘等装饰,是最能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构建之一。

  闽南民居建筑中,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之处。山墙是墙身的一部分,指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这面沿着建筑短轴方向而布置的墙体,因像一座“山”,故被叫作“山墙”。

  闽南古民居的山墙,以红砖为底,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并以灰塑、堆剪、彩绘等装饰,是最能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构建之一。

  而今,历经千百年,漫步古民居,人们还是总被那层层叠叠的燕尾脊及各种马背山墙构成的迷人天际线所惊艳。那些山墙,也因了岁月的浸润,愈发古朴、有味道。

  闽南古建筑中,如果说燕尾脊和红砖是其典型特征,那花样百出的山墙设计就是屋主的个性化表现。

  唐宋时期,山墙多为土坯、青砖墙面。为了保护山墙不受风吹雨淋,古建筑屋顶多为庑殿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等。明清以来,红砖材在墙体中广泛应用,泉州沿海小式民居建筑的山墙变为以硬山式屋顶为主。

  福建工程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表示,泉州沿海一带传统民居的山墙多为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多见于安溪、永春、漳州一带;泉州庙宇则多为歇山式屋顶,如开元寺、崇福寺大殿都是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形式建造的;闽南建筑用庑殿式屋顶,只有泉州文庙大成殿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

  据介绍,硬山和悬山式屋顶是两面坡——前后两面斜,在屋顶正中最高处形成正脊。

  闽南地区的悬山和硬山式屋顶,在前后两面坡的两端有两条与正脊垂直的脊,用来压瓦收边,也称为垂脊。闽南称硬山顶为“包规起”,称垂脊为“规带”,起就是建造的意思。包规起就是屋顶的重脊正好落在山墙之上,山墙把檁条的端头封包在墙内侧。闽南气候多台风暴雨,尤其是海风,对建筑物的腐蚀较大,因此使用硬山顶,保护山墙。

  硬山式屋顶建筑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硬山顶或悬山顶。

  悬山式屋顶被称为“出规起”,就是屋顶悬挑出山墙之外。屋顶木构架的檁条挑出山墙之外,这样可以保护山墙免受雨淋,但在山区以砖石为外墙的住宅也用“出规起”。

  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清朝改今称。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可看到歇山式屋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屋顶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诗经》:“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这句话是对中国古建筑最古老的赞美。

  在闽南古建筑中,民居屋顶多以硬山式屋顶为主。硬山顶山墙面因形如马背弓起,被称为“马背山墙”。马背山墙形式多种,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姚洪峰归纳了泉州传统建筑山墙做法。除通常的硬山燕尾做法外,还有几字规、单弧型、梅花规、马鞍规和尖角规。其中单弧型、梅花规弯曲的弧度,显得婉转柔顺;几字规形态较为直线平稳;马鞍规、尖角规因其向上的尖角,显示出了气势锋利的特点。

  也有些地区依照山墙顶端的形状,将山墙分为“五行山墙”。五行山墙,顾名思义,便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来装饰的山墙,这大概是源于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

  “金”的山墙有一个大弧,“木”的山墙特征是弧线窄而高,“水”的山墙顶端由三到五个弧线成,“火”的山墙形状带有锐角,“土”的山墙则有平整的顶端。五行山墙有诸多门道,讲究也非常严格,建屋之前要请风水先生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算出屋主适合哪一种类型的山墙。

  不同的山墙适合不同的主人,金者头圆而足阔,木者头圆而身直,水者头平而生泥,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者头尖而足阔,土者头平而体秀。因此,山墙类型的选择是相当严肃的。

  闽南古建筑的山墙,最为抢眼的是它的装饰功能。即在山墙顶部进行装饰,从屋檐的夹角顺势而下,以绘画、浮雕、灰塑等形式装点山墙,形成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以灰塑技艺最为突出。

  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盛行于宗祠、寺庙和规模较大的民居住宅建筑。

  “当时的山墙面积大,但不美观。为了美化,遂装饰些吉祥图案,如慈虎吊花篮(慈虎有五头、七头)、飞慈虎、吊花篮、吊庆牌、吊金鱼、云卷纹、花篮、宝瓶等。”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吕文金说,“寺庙、宗祠、祖厝和民间古民居、古大厝的山墙灰塑装饰各有不同。庙宇大多用莲花、双龙抢珠、荷花,且大多是彩绘的;古民居、古大厝图案主要按业主的喜好,图案基本用灰白,不彩绘,与庙宇区分开来。”

  据介绍,山墙灰塑造型手法包括浮雕和半浮雕。灰塑最开始只是在山墙尖上装饰简单的卷草纹饰,叫作草尾。后来越做越漂亮,就开始蔓延到屋脊上去。造型从平面图文发展到立体造型、图案,题材从花草发展到人物、故事,色彩从黑白变成彩色。灰塑从一种手艺发展到一门艺术。

  吕文金告诉记者,常在山墙中出现的图案有双龙戏珠、鲤鱼荷花、鸳鸯戏水、螭虎、狮子(称献财狮)、云卷纹、花篮、宝瓶麒麟吐玉书、八仙初寿、仙桃、石榴、梅花、牡丹等。“而这些图案都有它们相应的寓意和故意,比如麒麟吐玉书,有杰出人士降生的寓意;双龙戏珠寓意吉祥如意;八仙初寿、仙桃等寓意吉祥长寿;牡丹寓意富贵降临;螭虎寓意祥瑞镇恶、香火鼎盛;云卷纹表达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宝瓶寓意趋吉避凶、吉祥、富贵等等。”

  “灰塑彩绘一般使用红、黄、绿、青、水红等颜色,早期均使用矿物质颜料、水胶(从椴胶树上取出来的),这样制作出来的颜色鲜艳持久。现在使用丙烯颜料和白胶,效果就不一样了。”姚洪峰遗憾地说。

  山墙的材料及做法看似随意,其实暗藏深意。有些山墙未必与正身墙一致,如正身墙采用红砖,而山墙下半部则采用出砖入石、“出丁石”、夯土,甚至是牡蛎壳饰面等,很好地体现了闽南建筑特色。

  记者在蔡氏古民居、晋江五店市、梧林古村落等地看到,很多山墙装饰仍保留得较为完整。而且,即便都是祥云浮雕,设计细节也大不一样。

  闽南古建筑山墙,除了屋顶精致,墙身还集大成了墙面、鸟踏、水车堵和风窗等看点,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鸟踏”:在山墙檐口高度偏下的位置,大多有一条挑出的砖带,称为“鸟踏”。在硬山式屋顶中,鸟踏可以对山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的侵袭。 常有鸟雀栖息于鸟踏之上,甚至筑巢其间,鸟踏之名或得于此。这也让建筑多了一些温度。

  水车堵:在标准较高的民居当中,也有将正身墙的水车堵向山墙面延伸,并在其上铺以瓦材。姚洪峰说,水车堵内多用泥塑彩绘、交趾陶作装饰。他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杨阿苗故居镜面墙上的水车堵,是用青石浮雕,“这种很少见”。

  风窗:山墙上的风窗不仅仅是装饰,还能减轻台风对墙面的冲击。吕文金表示,大山墙上通常会留两个对称的风窗,小山墙只在中间留一风窗。风窗材料由陶瓷烧制,款式基本上为花窗(菊花、梅花、海棠花等)。

  吕文金表示,闽南人将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寄予这些山墙装饰里,寄托着他们祈求生活美好、平安的心愿。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