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养眼了看看青岛有多美!
太养眼了看看青岛有多美!
太养眼了看看青岛有多美!,古建筑鉴赏案例,古文化,古建结构模型时至今日,除了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之外,青岛不但是北方经济最强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许多人提到青岛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几乎没有历史根基的青岛,为什么能拥有如此高的评价?
崂山山脉最高峰海拔1132米,为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日落时分的崂山云海,摄影师@王泽东)
远离海岸之处则是岛屿林立,郁郁葱葱、与世隔绝。(火山喷发形成的竹岔岛,摄影师@卢晖)
加之青岛海岸线曲折、湾岬交错,大小海湾多达49个,这样的地形,使得青岛天生就是极具经济、军事价值的良港。(下图为崂山脚下的青山湾;摄影师@烟雨斜阳)
古代青岛人以海为家,捕渔为生。(夕阳下的渔船,画面右侧为著名的石老人,为17米高的石柱,中间部分石块崩落,形成了一处空洞;摄影师@烟雨斜阳)
到清代时已经形成了数百个村落人口多达数万人。(崂山边的渔村,摄影师@烟雨斜阳)
1892年,为巩固海防,清廷派兵驻防青岛,修建总兵衙门、炮台、栈桥。宽窄不一的街道以及60余家商铺也随之出现。青岛作为一个萌芽城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在此时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青岛的巨大潜力,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多数的城市功能仍然缺失。(下方为青岛栈桥,始建于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已成为青岛的标志之一;上方的岛屿为小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得名之处;摄影师@刘中)
青岛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德国人规划蓝图。1897年11月14日,德意志帝国海军出兵占领青岛,无能的清军未做任何抵抗、完全拱手相让。(1898年的明信片《来自胶澳的问候》,有些讽刺的是画风结合了中国儿童的形象,作者未知;图片源自@)
整个城市行政中心,围绕着总督府展开。正前方是开敞的广场,六条放射形道路在广场交汇,烘托出总督府的中心地位。(中央方形建筑南半部为总督府旧址,北半部为新中国成立后以同样风格新建的建筑;从航拍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广场周围的六条道路;摄影师@卢晖)
总督府建在观海山的半山腰处,共四层,高20米,总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最新式的钢铁结构被应用其中,钢材由克虏伯公司从德国远道运来。外立面采用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细方石,整个建筑庄重威严,极具质感。(总督府旧址,摄影师@陈曦)
为保障建筑质量,殖民政府从德国聘请建筑设计师、专业技术工人。本地无法生产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则直接从德国运来。胶澳总督本人下班后亲临工地视察,甚至登上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决不允许一点纰漏。
所有行政建筑、宗教建筑、住宅也都通过立法手段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其中一项规定对青岛的影响更为直观——即建筑外形不能重复。这一规定直接导致各种风格、样式的建筑纷纷在青岛落地,例如30米高的总督官邸建,筑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是德租时期青岛最豪华的建筑之一。为新罗马风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大面积的券柱式开敞外廊以及有序排列的花岗岩饰面使得建筑极为生动。(从信号山拍摄的总督官邸,1957年曾经入住,摄影师@王恺)
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拥有一个造型突出的钟塔楼。将整个区域都渲染出了浓浓的欧洲风情。(基督教堂,摄影师@姚璐)
不同时节、不同方位都极具韵味(基督教堂,前两张摄影师@Radiostar;第3张摄影师@徐逸凡)
其他形态各异的代表性建筑还包括胶州邮政局(1904年建成的胶州邮政局,摄影师@王恺)
海滨旅馆(1903年建成的青岛海滨旅馆旧址,1912年孙中山曾经入住,摄影师@王恺)
安娜别墅等等(1903建成的安娜别墅,德国砖瓦商罗伯特为纪念爱女而命名,为巴洛克式建筑;摄影师@李文博)
除了对建筑事无巨细的追求,德国人还非常重视城市绿化。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林务署”,不遗余力地引入法国梧桐、槐树、银杏等树木,绿化城市的盛名在当时享誉全国连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派人来学习参观(始建于德租时期的中山公园,夜晚的樱花在灯光下异常梦幻,樱花的种植则始于后来日占时期;摄影师@高江峰)
建筑之间、道路两侧也将绿植穿插,而置配合当时广泛采用的红色屋顶,可谓真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全国城市之中独树一帜(拍摄于观海山上方,观海山的建筑沿山体规整排列,空间疏朗,均匀细致;摄影师@卢晖)
加之青岛市区不断出现的山地丘陵,建筑往往顺坡就势,建筑群轮廓连绵起伏、高低错落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效果(山上为青岛电视塔,摄影师@Radiostar)
总体而言,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青岛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一次建立。青岛已经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渔村或者军事堡垒,而是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经济上的成绩也同样斐然,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建设的青岛港从建成之初就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港,许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上海,德国人打造“样板殖民地”的目标初步实现。
直到1931年,驻防青岛的海军将领沈鸿烈同时被任命为青岛市长。青岛逐渐远离战火,局势趋于稳定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二次提升开始了,并且完全由中国人主导。首先青岛市政府深化了关于城市建筑的法规,设立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着力提升建筑质量。甚至还包括一个建筑审美委员会,对于不符合青岛风貌的建筑一律禁止,对优秀的设计则予以奖励。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便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八大关的花石楼是一座座落于海岸礁石之上的别墅,由中国设计师刘耀宸设计,外形不求规则而富于变化,1931年建成,首任业主为俄罗斯人涞比池;摄影师@梦之境)
它以二、三层独立式庭院别墅为主。拥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小品,更重要的是景观疏朗、空间亲切静谧有如都市村庄(拍摄于八大关之一的正阳关一支路路口,路口共延伸出5个方向,对面建筑为韶关路22号,一幢北欧乡村风格别墅;摄影师@王恺)
其次青岛市政府通过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设计,对道路景观予以优化,使得青岛城区的许多道路都颇具韵味(湛山三路的秋色@Radiostar)
最为经典的则是对“对景”的运用。对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经典手法,即从一处景观欣赏另处一景观两景相对,会产生非常奇妙的视觉美感。以1934年建成的圣弥爱尔大教堂为例,这是一处56米高的双塔楼建筑,也是青岛老城最为醒目的建筑之一(冬天的圣弥爱尔大教堂,摄影师@卢晖)
当这样的建筑出现在道路的尽端,神奇的街道对景便出现了,建筑变得更加突出街道也更富生趣摄影师@Shana Wang/Flickr)
第三与德国、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中国人治下的青岛市政府更加注重对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包括统一规划布局,每处院落均设置水龙头、公共厕所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种起源于德租时期的建筑形式——里院也在此时大规模发展起来(航拍芝罘路周边的里院,摄影师@卢晖)
这是一种结合了欧洲联排住宅与中国四合院的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中容纳更多人居住。居住者包括小职员、下级军官、工人、小商贩。1932年时青岛的里院已达506处,容纳了10669户人家(航拍黄岛路与芝罘路交驻口的里院,摄影师@卢晖)
今天我们借助航拍技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建筑的几何美感。雪后初晴,不知道当年这狭小的天井蕴藏了多少个“青岛梦”(冬季雪后的里院,摄影师@卢晖)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些年,人类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能力极速增加,我们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谷。青岛的城市风貌突然完全跳出之前的发展脉络,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不再是红瓦绿树、疏落有致,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航拍浮山湾,摄影师@卢晖)
而在陆地上密集的高楼建筑群,还会被突兀的山峰打破。使得青岛在钢筋水泥之中依然保持些许山野气息(浮山与青岛平流雾,摄影师@高江峰)
夜色之中城市灯光璀璨,刺破薄雾景象更加瑰丽(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浮山与青岛平流雾,摄影师@高江峰)
雾浓之时整个城市完全隐去只余两个脚手架穿出云端揭示着云雾下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浮山与平流雾,浮山上方的云雾有如从“火山”中喷发而出;摄影师@徐堃)
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时,极具特色的老城也并未因此消亡。它们互相冲突、互相融合。未来的青岛是否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许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因为青岛城市美学第3次升级的时刻已然到来(新城旧城同框对比,摄影师@卢晖)
相关文章
- 华阳宫古建筑群 罕见古壁画重露真颜(图)
- 喜报!红河州石屏县博物馆拟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照壁挥之不去的记忆!有恢复的必要和可能性吗?
- 园林石雕亭子样式大全
- 揭秘月球上的“古迹”、“疑案”、“文物”
- 游高桥古镇有感故宫古建筑赏析
- 走晋看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地上博物馆”!
- 小学美术——中国古代建筑名作欣赏
- 日本8世纪定都平城京沿用隋唐之风的古建筑为何能存在千年?
- 图文:外国的十大建筑奇迹
- 我国一处城堡式古民居建筑群景点雄伟险峻层叠奇妙
- 穿梭600年历史长河领略天坛沉积的魅力
- 观古典建筑 赏南国音乐
- 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 文化艺术讲堂 董雁:中国古建筑文化与艺术欣赏
- 百年前外国人镜头下的清朝皇家园林破败不堪毫无皇室风采
- 上海临港中建玖海云天售楼处电话-价格- 中建玖海云天售楼处最新动态【官网】
- 这座世遗小城是中国骄傲绝顶好吃又有文化的它不能再低调了!
- 往事|忆父亲陈从周:丹青只把结缘看(下)
- 在阿波美皇宫游玩古建筑场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