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中国古建网2023-03-15古建保护班级文化墙内容
古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墙内容,古建保护协会,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古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墙内容,古建保护协会“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古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墙内容,古建保护协会“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地研究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用无可辩驳数据证明北京雨燕栖息对正阳门古建筑不具有破坏性,相反,北京雨燕和古建和谐共生,成为千年古都一道既有历史魅力又充满生机的人文风景线。袁学军等专家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新探索,多维度宣传古建保护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科普,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北京雨燕的同时,触摸到中华历史的根脉。

  “看,那就是北京雨燕的巢穴!今年已经全走了,再见就得明年啦!”站在正阳门城楼平台,袁学军向记者指着楼顶梁栋间隙深不可见的北京雨燕巢如数家珍:“像地上这种就是雨燕的粪便,经过我们多年跟踪实验表明,雨燕对古建木质结构不构成破坏,它们的粪便也不会对建筑物的油漆彩绘实质产生影响。”

  从明清时期开始,正阳门就是北京城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北京城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城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袁学军来到正阳门管理处,从事城垣历史文化研究,“正阳门是正南门,坐落在中轴线上,位置非常重要。”袁学军说,在2018年开始研究雨燕保护之前,她甚至很少触摸小动物,“虫子都怕”。而现在,这个连虫子都怕的历史学者,竟然成了整日攀梯登高将小雨燕捧在手心的“雨燕妈妈”。

  每年四月北京雨燕都会风尘仆仆回到北京,休养生息到七月底再从北京整装出发前往遥远的南非。跟踪研究雨燕以来,“雨燕妈妈”袁学军对雨燕的叫声熟悉又喜爱——“雨燕的叫声太美了”,“还有它们在正阳门盘旋的姿态太优美了。”在袁学军的手机电脑里,到处是雨燕的踪影:飞翔的、静卧的、嗷嗷待哺的……

  每到仲春时节,袁学军都会因为惦念着雨燕什么时候回来有意晚下班。“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跟同事谈事情,忽然听到雨燕的叫声,我说‘回来了’,同事一开始还不信,然后我们到平台一看——果然,雨燕回来了!”在“雨燕妈妈”看来,雨燕的叫声非常特别,清脆悦耳,辨识度极高。

  北京雨燕是北京的城市符号,巍峨正阳门和精灵雨燕的和谐互动,也是老北京人最熟悉的风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出了首个数字形象,再到服贸会发布会的吉祥物,都可以看到北京雨燕的身影,足见雨燕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影响之深。

  袁学军带领团队在2018年启动了“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研究课题,提取不同时段的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检测研究数据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偏弱酸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及彩绘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袁学军认为,与日晒雨淋对彩绘的影响相比,雨燕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最初申报“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时,袁学军却遭到文物保护界不少反对和质疑声,认为这一冷门研究是“不务正业”。就连翻查国外生物多样性来保护建筑的研究文章,袁学军也几乎找不到相关资料。对于研究结果的不可假设,也令袁学军感到困扰:“当时想如果雨燕粪便是酸性,对文物有侵蚀该怎么办?古建遗产是唯一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多的可能还是要放到首位。”她回忆说。

  寻找检测单位也是一大难题。几经周折,后来才找到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那里的马星霞博士一直从事古建病虫害课题研究,就这样合作了5年。跟踪下来结果,以大量无可辩驳的数据回击了有关雨燕栖息破坏古建筑保护的论调。

  随着保护正阳门和北京雨燕的深入研究,也未可期地挖掘了的博物馆教育的宝藏——多维度地宣传古建保护,这成为袁学军和同事们的最大收获。为了将北京雨燕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北京正阳门管理处做了很多创新尝试,从京津冀巡展、校园课程设计、讲座,微视频拍摄到面向学生的正阳门科学观测,再到以雨燕为原型打造的灯笼、挂件、绘本等各种文创产品,甚至还专门开通了镜头对准雨燕巢穴的5G慢直播。这些新鲜好玩的现代化手段,让“大眼萌”北京雨燕迅速“圈粉”,为雨燕保护和城市生态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的交叉领域所形成学术视野更宽广,更接地气。由此,一个冷门的研究火了起来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研究成果作为展示北京文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典型案例,在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进行展示,生态环境部将这项研究项目作为“城市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向全国推荐。“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选择。古建保护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如果单独讲历史文化就有点枯燥。看到一座城门楼子,有雨燕在飞,古建也会更有生机了。”袁学军说。

  1965年8月出生,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198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北京正阳门从事科研、科普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北京史地文化及北京城垣文化研究。近年来,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在深入挖掘正阳门遗产价值的同时,挖掘北京雨燕文化内涵,创新科研视角,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对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进行研究性保护,探索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融共存,课题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识,从展览展示、研学课程、视频分享、科普剧、互联网直播等多维度,“讲好雨燕故事”,普及北京雨燕科学保护,传播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