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古建之风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古建之风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古建之风,农圣文化,保护古建筑宣言,奈良古建筑保护(文/金媛媛 顾敏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包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中国古建筑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构筑物、建筑物及相关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中国的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滋润沃土千里……当古建筑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文脉延续的殷殷嘱托让这群青年将目光投向了古建筑保护——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搭建起青年大学生参与中国古建筑保护、弘扬古建之风的志愿服务平台,“古堰之音”团队高度重视如同都江堰等地区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始终牢记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古建筑的工作嘱托,决心发动各方力量,抢救“火种”。
灵岩山上毅然伫立的千佛塔,凌空眺望着山下来来往往的行人;守望都江堰大坝的南桥,聆听着岷江水流的磅礴气势;建于离堆之上的伏龙观,构架宏伟、工艺精巧;依山傍水的二王庙,殿宇轩昂、梯回廊转……坐拥6处国宝级古建筑的都江堰,历史气息厚重,游走其间,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秦砖汉瓦、唐风宋韵的时代。以木构为骨,以砖石为体,以彩饰为衣,以文化为魂,是历代大国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位于当地的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一群师生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所在的都江堰作为“三遗”之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团队在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现存的古建筑也遭受忽视甚至被人为破坏。以都江堰灵岩山景区为例,其中的灵岩古寺历史悠久,颇具文化韵味。然而因为汶川地震所带来的毁坏,使灵岩古寺呈现出破败之相。更糟糕的是,由于和薄弱的保护意识,灵岩古寺十年来未曾得到修整。此类现象不仅发生在灵岩山上,还有众多古建筑亟待修缮和保护。基于上述背景,“堰之音团队”从2017年起,就以‘弘古建之风,扬文化自信’为主题,致力于都江堰本地古建筑保护,在自身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前进的基础上,通过校地联动,区域带动,固定+流动志愿者协同配合等多种形式,发现当地古建筑的魅力并投身于保护行列。
据了解,5年来,“古堰之音”已与都江堰南桥社区等8家单位签订项目协议,拥有核心成员10人,流动志愿者600余人,累计完成古建筑公益志愿服务100余次。自2017年以来,该团队多次获评社区优秀志愿者队并于2019年受邀参与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营被中国青年报报道,所发起项目先后获评校“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及公益项目策划大赛一等奖、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谈到获奖后的感受时,该团队队长、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大三学子对记者说道,“其实很感谢学院和几位指导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为申报参加比赛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条件支持,让我们更加专心致志去不断完善这个项目。”
团队在接触古建筑之初,便发现保护古建筑所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艰难得多——摇摇欲坠、即将坍塌,但尚未留下姓名的古建筑,因排水、防火系统的落后,在历经5.12大地震的自然灾害后,不堪一击却无人修缮,加之缺乏资金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古建筑的现状岌岌可危。这一座座大山伫立在团队成员的面前,以遮天蔽日之力阻挡他们向前的脚步。但转念想起那些飘零半世的建筑正在风剥雨蚀中等待救助,他们无法无动于衷。
面对困难、无人愿意投资古建筑保护的困境,“古堰之音”团队决定深挖古建筑文物的经济价值。因而,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以VR为展示平台,用独特的视角带领旅客走进古建,深入了解古建。同时他们正逐步营造古风生活场景,以新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古建的韵味,从而自发传播中国古建的历史文化。
保护古建筑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工作。因而,团队成员不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古建筑建模,还将保护古建筑的思想薪火相传。他们针对社区、学校定期开展古建筑保护的知识宣传,采取“1+4+2+3”的志愿服务模式,即以古建筑保护为一个中心,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专业老师、专业机构和社区的四方力量,围绕“文化宣传”和“技术服务”两个核心,实现古建筑保护意识提升、古建筑保护及古建筑数字化三个目标。
在稳定志愿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古堰之音”团队持续推进社区和高校的资源整合,力图营造全民保护古建筑的良好氛围,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开展70余次古建筑小课堂,30余次古建文化社区行,覆盖1000余人,同时团队各项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微信推文、云课堂等扩大宣传面,努力为全民搭建古建筑文化科普平台,调动群众深度参与古建筑保护。
据该团队带队指导老师马双介绍,“从学院日常进社区、进学校对保护古建筑宣传活动开始,通过在书本和实际活动中接触古建筑,积累实地经验,到省赛金奖崭露头角,这些孩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获颇丰。”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古建筑保护的愈发重视,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BIM信息化建模技术等行业高新技术正不断被引入并应用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既对古建筑进行完美保护,也推动了保护工作的发展。
“自2014年3月我院成立以来,在开设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4个本科专业中,对古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学院教学上的核心工作之一。”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介绍道。“古堰之音”团队也将持续发挥专业力量,提升古建筑保护专业度。持续利用SU、BIM、CAD、VR等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和实物模型,一方面进行古建筑基础资料补充、档案完善;另一方面发布到VR实景展示平台,使服务对象近距离走进古建、了解建筑智慧,体会人们的伟大创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保护意识。除此之外,团队还将在稳步推进“1+4+2+3”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正向迁移,在多领域运用推广,发挥其最大功能。
下一步,“古堰之音”团队拟重点打造3个社区示范点,吸引更多社区引进项目服务体系。同时搭建古建筑模型数据库,实现可公开使用的互动地图。持续推进古建筑文创活动,孵化古建筑保护公益产品,营造古风生活场景,借助媒体力量持续扩大古建筑保护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都江堰古建的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
- 古建专家贾华勇:当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践行者
- 山西国家保护古建筑损毁 修缮措施仅为盖塑料布(图)
- 奈良之特希望这座古建是唐代遗存但实际上它是南宋的
- 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出炉!
- 转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故宫百年大计——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硕士项目招生
- 古建筑保护装上“千里眼”
- 过程方法实施的三种方法(乌龟图、九宫格、过程标识卡)之九宫格
- 重庆探索打造传统建筑建造修缮“巴渝工匠”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2版)》发布
- 历史古迹 古建筑之美 文物保护 原创视频
- 古建中国:保护中国古建筑我们该怎么做?
- 落实保护工作别让更多“万安桥”毁于大火
- 广东汕头启动建设项目 保护“千年古县·潮阳”
-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财政: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南财学子走进浙江南浔探究古镇原真性保护
- 保护古建筑从倾听民声开始
- 古建资产管理 异地复建是移植更是保护
- 王源英文口语地道被美籍观众错猜为华人英语真的厉害了
- 山西东泰金源煤业兼并重组整合项目获批
- 探楠溪古村寻诗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