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这周 走向世界的同济设计
历史上的这周 走向世界的同济设计
历史上的这周 走向世界的同济设计,唐山古建彩绘,古建测绘重庆,唐河古建彩绘同济的设计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根基。学校于1912年成立工科, 1914年设立土木科,聘请德国教师教授建筑学课程,注重对学生建筑设计知识的传授以及建筑设计实践的培养。同济早期的校舍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设计作品,如1914年落成的工科讲堂(现存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内)由工科教授卡尔·贝德尔克(Carl B?decker)设计,同济迁校吴淞时期的校舍由埃里希?欧白兰(Oberlein)设计(1937年被日军炸毁)。这些早期的德国教师将当时西方的设计理念传入中国,为同济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人才,包括青岛本土著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师刘銓法,哈尔滨文庙的设计师陆士基、张象昺等。
1949年以前,同济虽没有设立专门的建筑系,但在工学院土木系内一直设有建筑设计类相关课程。1946年学校从李庄回迁上海后,工学院由李国豪担任院长兼土木工程系主任。1947年,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毕业的金经昌和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毕业的冯纪忠受聘为土木系专职教授,在高年级开创建筑、都市计划和都市市政工程等设计课。
在1952年至1956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同济除土木、建筑之外的其他专业陆续调出,与此同时,圣约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先并入复旦大学土木系)、之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等校的土木、建筑系科相继并入(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土木系、建筑系已于1951年先期并入),同济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工科性大学。此后,同济设立了铁路公路、上下水道、结构、建筑和测量等5个系,并汇集了李国豪、冯纪忠、金经昌、陈植、黄作燊、谭垣、黄家骅、周方白、陈从周、哈雄文、杨钦、王达时、张问清、祝永年、王兴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其中,新成立的建筑系由黄作燊担任副系主任,下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都市计划、美术、画法几何及工程画、建筑历史等6个教研室。
新成立的建筑系云集了当时华东地区的众多建筑规划设计大师和优秀青年才俊,学术流派相对多元,具有开放民主、兼收并蓄和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为此后同济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冯纪忠、金经昌、陈从周教授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为代表,同济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三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专业风格,开创了同济大学设计学科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异常繁重。为整合校内的建筑设计力量和资源,服务新中国建设,学校于1951年11月底成立建筑工程处,并于1953年初成立建筑工程设计处。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日期虽仅隔14个月,名称也极为相似,但两者的背景、性质和作用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先期成立的建筑工程处为包含教师设计团队在内的学校基建管理部门,以完成校园建设为主要任务。而建筑工程设计处则是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中的文化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华东文委”)的指示专门设立的,其行政上接受同济大学领导,业务上接受华东文委指导,主要承接华东文委直属单位及华东各省、市文委系统内各单位的建筑设计任务,是一个以服务华东地区为主的“建筑与安装工程的设计机构”。
1954年,在建筑工程处和建筑工程设计处的基础上,学校成立“同济大学校舍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校舍设计和施工检查。期间,学校采取设计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实习时间参加工程实践,既保证了基建任务的顺利完成,又使学生学以致用,促进了教学工作。1954年至1958年,师生联合设计了南北教学楼、文远楼、西南一楼、建筑物理实验室、机电馆、暖通试验室、给排水试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热工试验室、声电试验馆及水塔等一批校园建筑。至1956年7月,新建扩建的校园建筑总面积比1949年6月的建筑面积扩大了9倍。1958年,为响应中央关于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结合建筑系部分青年教师提出成立建筑设计院作为师生实习场所的建议,学校成立同济大学附设土建设计院。
附设土建设计院由建筑系主任吴景祥兼任院长,冯纪忠、唐云祥任副院长,设计人员由建筑系教师兼职;之后,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师生加入兼职设计队伍。附设土建设计院既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设计院,也是土木建筑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
在这一时期,同济师生创作出许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设计成果,如:冯纪忠教授1951年底至1952年设计的武昌东湖休养所,1962年设计的杭州西湖花港茶室;黄家骅教授1958年设计的号称“亚洲第一拱”的同济大学饭厅兼礼堂;戴复东教授1958年设计的武汉东湖梅岭招待所(宾馆)1号工程(该招待所后成为毛主席生前在武汉生活、工作和会见外国元首的场所)等。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决定在一些高等学校现有设计院(室)的基础上成立建筑设计研究院。1979年8月29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五所高校成立“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成立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师生的设计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983年,设计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时,通过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效益逐年提升。1991年,设计院的年产值已达296万元,比1983年增长了6.79倍,完成的建筑设计面积增长了1.61倍,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0倍,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设计院。同济设计院已由主要为高校基建服务转变成为与市场充分接轨、独立经营的校办产业。
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欣起了全面建设的高潮。随着国家经济改革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除建筑项目以外的桥梁、地铁、隧道、高架路等其他类型的工程设计项目不断增加。自1985年起,结合上海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研究和设计需要,设计院在学校的多个学院或系所成立了专项设计室,如为设计南浦大桥而在桥梁系创建的桥梁设计室,为建设地铁1号线新闸路站而在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创建的地铁设计室等。1996年底,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成立后,上述设计室经归并和整合,成为规划总院旗下的专业设计分院。
1993年2月,学校成立同济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1家校办企业被纳入其中。经股份制改造,科技实业总公司转制为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公司,并于1993年9月24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之后,考虑到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优质设计资质和品牌价值,2001年3月,学校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实施了合并,并通过注入与置换的方式使设计院由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转换成学校占股70%、股份公司占股30%的企业,设计院得以重新成为学校控股的主要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抓住全国各地新城建设的机遇,依托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的优势,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设计和规划工作,并先后设计了浙江大学新校区、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大学体育馆、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跳水馆、上海中心大厦等重要项目,使同济设计风靡全国。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多个重要城市区域和商业街区的保护设计与研究,如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南京路步行街设计、多伦路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等。2007年起,同济设计院开始承接海外建筑设计项目,项目覆盖了东南亚、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2008年,学校全面深度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济“世博八总”成为世博会建设的靓丽名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了该建筑的保护设计工作,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8年11月6日,在50年前成立同济大学附设土建设计院的“一·二九”礼堂,同济大学宣布成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0年的风雨历程,同济设计院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学科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2018年6月,同济设计集团旗下已拥有5个管理部门、3个直属部门和24个直属机构,另有12个控股和参股公司。从1998年到2018年的20年时间里,同济设计院的企业规模增长了20倍,设计咨询收人增长了100倍,实现了从一个中小型的高校附属设计院到一个特大型综合设计集团的巨大转变。
时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周祖翼与院长丁洁民共同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同济设计在应用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得益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厚的学科底蕴,得益于环境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交通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链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得益于同济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得益于同济大学的人才优势、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1986年,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成立,同时,工业设计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9年5月,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学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0年,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成立“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同济大学中芬中心”,通过“设计思维”整合设计创意、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学科,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跨学科、开放性的创新平台。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济大学设计学科(Art & Design)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如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
▲2013年,设计创意学院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
随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的不断发展,在设计领域,“同济学派”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同济设计人广泛参与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在上海世博会建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重大事件中献策献力,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历史建筑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 爬北海公园古建屋顶拍照?!旅迷惑大赏要上天!
- 我的世界:双层建筑的屋檐制作中式建筑需要考虑的元素实在不少
- 透过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看装饰图案中的吉祥文化
- 【泛家居月度报告】5月大事件这个月家居行业都在做什么?
- 仿古四合院设计案例不同风格不同韵味!
- 华夏文明小学士|开启小小设计师的匠心之旅!
- 14个“花园露台”设计煮一壶清茶畅叙心怀理想生活莫过于此!
- 省古建院助力我市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申报
- 全球顶尖设计团队踏勘福鼎世界白茶中心
- 2020年海峡两岸古建筑交流研讨会近日召开
- 上海十大优秀历史建筑之一花320万银圆建造气势雄伟
- 乱评三十省区各县市:河北
- 黄蜡石建造水池案例广东大型景观黄石场地感受黄石的景观!
- 建筑设计知识:旧金山艺术宫有哪些建筑过程
- 古建资质到底应该怎么办? 业内专家观点是这样的
- 建造时没用钉子?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故宫的太和殿还有哪些奥秘
- 大木设计中国_知名装饰公司_太平洋家居网
- 国匠筑国韵新中式国风美学的院墅艺境真的好美
- 古建资产管理丨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托管交易平台新增标的 “桂花苑”
- 现代建筑 · 自然共生ji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