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关于安康市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

中国古建网2023-06-17古建筑设计池州古建彩绘
古建角梁绘制,池州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枋心,关于安康市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古建角梁绘制,池州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枋心加强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既是实现我市文化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新民风建设的特色亮点,更是落实

关于安康市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

关于安康市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

  古建角梁绘制,池州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枋心加强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既是实现我市文化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新民风建设的特色亮点,更是落实“留得住乡愁”的内在要求。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古村落、古会馆蕴含的乡村文化记忆,讲好“百村故事”。

  安康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移动,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不同风格的古村落、古建筑、古会馆等遗迹,就是佐证安康多元文化的实物载体,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艰苦的创业精神。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古村落(古建筑)在建立保护名录、推进产权划转、落实保护维修、探索拓展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保护形势严峻,还存在着重视不够、底子不清、利用滞后等问题。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如下:

  调研发现,我市部分古村落(古建筑)的所有权、居住权、管理权没有理清,尤其是管理体制分割,住建部门管古村落,文物部门管古建筑,而且交叉重叠,政府缺乏整体统筹协调,致使其保护乏力。当前,应着重建立“两个机制”:一是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文广旅游、住建、财政、农业农村、扶贫、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思路,站在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一体规划,融合发展,形成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工作合力。古村落较多的镇,要明确专人负责,抓好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二是专业指导机制。古村落(古建筑)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行当。外行难以胜任,搞得不好,会好事办坏。汉阴县双河口镇2013年被批准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享受了每年500万元的项目资金,但因建设进度缓慢尤其是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原貌,2016年被撤销了称号,既浪费了有形资源,又贻误了发展良机,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应聘请省级以上业内专家成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专业指导组,负责古村落(古建筑)的考证、解说、规划,参与古村落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这样,可防止被非专业的“工匠”、“土专家”修理、增建、油饰、洗白,导致建筑时代特征消失,历史文化积淀受损。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瓦房店北五省会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旬阳蜀河镇、石泉熨斗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名街)4个;进入国家级古村落目录的13个,省级古村落目录的79个。这次调研随机走访发现,尚有大量的古村落(古建筑)散落在乡间,有关部门并未掌握,底子不清、考证不实,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普查。同时,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未实现全覆盖,有的省级古村落未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有的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执行刚性约束力不强,破坏损毁现象亦然存在。开展资源普查和规划编制,是搞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彻底摸清底子。由文物、住建部门牵头,专题开展一次市域范围内所有古村落(古建筑)资源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市古村落(古建筑)的保存和分布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为科学制定全市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提供详尽的资料和依据。对普查出的古村落(古建筑),要根据其潜在价值,鼓励基层报请政府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其次,要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按照维护“历史真实性、风貌整体性、生活延续性”的基本要求,实行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与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有机衔接、“多规合一”、一次到位。提倡优先保护利用富有地方特色、旅游功能显著的古村落(古建筑),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展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由于认识上的缺位,有关部门在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关系上出现偏差,拆旧建新或自生自灭现象较为普遍,“维护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变相性破坏时常发生。从一定程度说,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一是要把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利用我市具有立法权的便利,由市人大制定出台符合安康实际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条例》,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保障措施和管理体制。市政府配套出台《古村落(古建筑)管理办法》。农村基层组织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凡涉及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问题,项目要得到文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施工,并全程实施监督管理。对各种损毁、破坏古村落(古建筑)的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二是在执行“旧房腾退”和“一户一宅”政策中不能“一刀切”。凡进入中、省古村落(古建筑)目录且确有利用价值的,应采取原住户以旧换新或产权置换的方式予以保留,而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汉滨区谭坝镇引进市场主体,在前河村建立硒万山杨梅产业示范园,业主不仅已流转农民土地1000余亩,而且还准备把周围所涉农民老房屋、老院落转租过来,改造成为星级标准的特色民居,走农旅融合发展新路,仅此就可带动近100户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这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发展模式,应予鼓励支持和大力推广。三是多措并举落实保护资金。我市古村落(古建筑)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保护成本高、难度大。落实维修保护资金是做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继续鼓励支持有关部门向上争取保护资金。如市文物部门已累计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1亿多元,市住建部门近年来已争取7个古村落保护资金2100万元,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将古村落(古建筑)维修费列入市、县区城市维护费之中,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古村落(古建筑)认领保护机制,探索组建民间保护协会,广泛筹措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利用工作。要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村落(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总体看,我市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不力,利用不足,闲置浪费,尚未走上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顺应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时代潮流,盘活唤醒沉睡的古老资源正当其时。只有让古村落(古建筑)在利用中“活”起来,才能确保其留得下、稳得住、有魅力。一是发挥社会效益功能。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古村落(古建筑)逐个“量体定位”,考证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有的可以作为村史馆,有的可以作为家风家训馆或廉政教育基地,有的可以作为农家书屋或民间“非遗”项目演示基地等等。二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江西婺源篁岭等地成功范例表明,用好一个古村落,胜过开发一个新景点。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借鉴湘西凤凰古镇、山西平遥古镇、乔家大院、浙江乌镇、江苏同里等旅游精品景点打造经验,研究策划如何包装我市古村落(古建筑)旅游项目,加速历史资源优势向现代产业优势转变,实现以“古”兴“游”、以“游”养“古”。目前可以考虑设计三环路线:即,以石泉古街、宁陕江口回族镇、恒口明清街为依托,从石泉、宁陕、汉滨北部山区到恒口的环线;以公路沿线分散的古村落为依托,从平利、镇坪、岚皋到安康的环线;以蜀河古镇为依托,从旬阳县城、小河、双河到蜀河的环线。注重引进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和强势品牌,进入我市经营古村落旅游业务。通过打造一批标志性示范精品,尽快融入到市域乃至全国古村落旅游线路中去,在旅游市场中抢占到一席之地。加强与各大专院校的联系,吸引他们把我市一些古村落办成写生基地和专家工作室。对于相对独立的古村落(古建筑),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也可以打造特色家居式餐饮。如安康城中的顾家大院,主人将老房子维修后,办成了家居式餐饮,来客不仅用餐,还特别要把楼上楼下详细参观一遍,感慨万分,赞叹不已,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通盘考虑古村落(古建筑)的利用功能,搞好路、水、电、信等硬件设施,为充分利用创造必要的前置条件。

  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理应成为眼下全域旅游的最好卖点。但问题在于对外宣传仍显苍白无力,全社会的认知认同还不到位,如市内较有影响的北五省会馆、旬阳蜀河古镇等未能形成品牌效应。抓宣传也是抓发展。要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组织抓好新闻联动,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墙、提示牌、宣传单和专题节目、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方位宣传我市古村落(古建筑)的优质资源。抓住央视拍摄《记住乡愁》专题栏目,深度宣传安康古村落(古建筑)的魅力。先期在全市选择100个村,以新民风为主题,以家风家训为切口,讲好古村落(古建筑)背后的“故事”。由市文广旅游局牵头,组织编辑出版《安康市古村落(古建筑)简明读本》,图文并茂推介安康。这样,也能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而强化对身边古村落(古建筑)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主办 :安康市委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市政协承办: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安康市委办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技术支持: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