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徐州文脉|户部山如旧戏马台上故都秋

中国古建网2023-05-08古建筑设计南京古建筑测绘
古建彩绘飞天,南京古建筑测绘,简易古建彩绘,徐州文脉|户部山如旧戏马台上故都秋,古建彩绘飞天,南京古建筑测绘,简易古建彩绘埋藏着被黄河水吞噬的两座上下叠加的明代古城。在徐州主城区南北的中轴线上,集聚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徐州历史文

徐州文脉|户部山如旧戏马台上故都秋

徐州文脉|户部山如旧戏马台上故都秋,

  古建彩绘飞天,南京古建筑测绘,简易古建彩绘埋藏着被黄河水吞噬的两座上下叠加的明代古城。在徐州主城区南北的中轴线上,集聚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中国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

  那首著名的徐州民间歌谣的完整版是这样的:“穷北关,富西关,有钱人家居住在南关户部山,贫民窟在东关,太平洼,黄河滩”。

  户部山,以前叫南山,位于徐州城南的势高之地。明朝天启四年,黄河在徐州泛滥,南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进驻南山的戏马台,后来,此处就被老百姓称为户部山了。

  2000多年历史的户部山是徐州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荟集地,承载着悠久的“彭城”记忆。

  户部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它曾是徐州城最奢华的居民区,老街纵横,建筑精美。有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翰林崔焘故居;崔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9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也有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徐州人李蟠的府第;更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点兵的戏马台。

  △崔家巷的最东头(摄影:光线年以前的剪子股(摄影:光线年代 户部山步行街(摄影:光线)

  老盐店每天卖盐,都挂牌子,写明牌价。盐供应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有人来排队。来这里买盐的,大多是小贩,拿个批发价,再去沿街叫卖。

  徐州的盐政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彭城已设置官员征收盐税。清光绪年间,户部山南的老盐店,为“山东省盐业南运局”;辛亥革命后,改称“山东省徐州盐运局使署、铜山五属盐务局。“户部山,老盐店。咸的咸,淡的淡。”户部山老盐店,百年历史,百间仓储,当年盐坨墙壁到今日,还泛出白渍。

  户部山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大院挨着大院,设计巧妙,是徐州古典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一行富豪,其实“八大家”不止八家,大致有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户部山上有很多豪门富户住宅建筑,均系砖木结构,方块料石墙基,墙内土坯衬里,外砌青砖。在建筑布局上有主房、配房、客厅、过道等单元。

  大屋脊两端有吻(俗称兽头)高踞,上插铁花,名为插花兽。数行砖封沿,楹柱出厦,合瓦屋面。

  △曾被称为“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坐落崔家巷的南侧,李家大楼主人李华甫是清朝末期一位成功的商人。(摄影:徐州老房子团队)

  四合院、两进院较多,三、四进院较少。门楼高大,也称虎坐门楼,中间高,两侧低,叫做“一高两低门楼”。门楣砖雕,高筑院墙,院落宽大,高门坎,多级踏步,门枕、门墩,一应俱全。

  山上也有一般富户的宅院,多为石砌墙或土筑墙,前墙有木棂扣花窗,双扇大门镶包铁皮,满钉大帽铁钉。

  徐州古典建筑与徐州建城的历史紧密相连,可以追溯到大彭氏国。徐州城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当时为彭城邑。

  东晋刘裕重建徐州城,“悉以砖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奕,南北所无”。唐、宋时期,徐州城屡有毁建。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丞相脱脱为芝麻李二起义,以巨炮轰城,城尽毁,迁州城于旧城东南奎山下。

  明洪武年间,徐州城在原址重建。“周长九里奇,高三丈三尺,开四门”。此后累毁累建。特别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决堤,水淹3年不退。城内淤沙最深达二丈一尺,设施全被淹没。

  后来重建的徐州城,城廓、街坊和主要建筑设施,多在原处按原有形制和规模建造,因而形成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的

  1840年战争后,清政府为防止太平军北伐和捻军(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攻打徐州,在老城的周围增添外城土垣,1855年筑北关土城,1858年筑南关土城,设六门、炮台数十座。并于黄河以北的地方(今坝子街)筑城,开四门,设炮台两座,与府城隔河相望,互为犄角。

  城内街道整齐,府道衙门、都司、察院等官廨林立;学宫、学府、会馆、祠堂、城隍庙等雕梁画栋,并有“五楼二观八大寺,七十二庵布其中”。

  公元前202年,西楚灭亡。西楚的霸主项羽用自刎的方式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战神传说——没有人能杀得了他,除了他自己。

  这短短30年的一生如一幅长卷在他眼前展开,他看到自己的赫赫战功,也看到对手的阴谋阳谋。最清晰的,是他在彭城度过的人生巅峰,那座收藏了隋侯之珠、太阿之剑、和氏之璧的西楚王宫;彭城北门外那条十马并行的大街;曾和虞姬居住过的旧宅;还有城南山上的戏马台。

  之后四年的彭城岁月,犹如云上漫步,飘渺之间,有无限的不真实,但他耳边始终回响的厮杀声,南山山顶的扬鞭声,都在说:霸王虽死,雄兵不散。

  △清道光28年,在西楚故宫霸王厅旧址(今彭城壹号院内)重修3层霸王楼,设有项羽与虞姬牌位,并立重建碑于楼前。

  时年26岁的项羽建都之后,便修了戏马台,此处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是练兵和检阅部队的演武场。

  苏东坡曾这样形容北宋时期的戏马台,他说,徐州城三面皆有水,只有城南可通行车马,而戏马台就在那里,此台约有16米高,110多米宽。要是在战时,能屯兵千人,如果再置上滚木雷石等那些防守装备,跟城中相配合,再储存够吃三年的粮食,就算是十万雄兵来攻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哦。

  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成王败寇”根深蒂固。唯独提及项羽,人们却“不以成败论英雄”。以至于在项羽身死后的两千年来,为他感叹的诗作连篇累牍,他的戏马台也成了凭吊怀古之胜地。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建康城中爆发叛乱,时任知府的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结果,回到家中,被老婆李清照一顿恶心。

  李清照拿项羽说事,写下了这首天下皆知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活于世,应该当人中豪杰,就算死了,也得是个鬼里英雄,你看看人家项羽,宁可死也不愿意苟活着。”言外之意,再看看你……

  这种“别人家的男人”的对比,令赵明诚无颜于世,才女老婆的嘴有多毒,明诚总算知道了。

  在元代“雁门才子”萨都剌的笔下,项羽和他的戏马台代表了一个远去的英雄时代。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萨都剌感慨:英雄不在了,美人也不在了,再辉煌的过去也有归于尘俗的一刻,还是别想那么多啦!千般怨念,万丈柔情,都在酒里啦!感情深,一口闷吧!

  项羽初建的戏马台并不繁复,但到后来,历史上各个朝代在戏马台场地上又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和碑亭等。使这个曾经的演武场平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光阴白驹过隙,要在岁月的洪流里幸存下来,着实是件相当难的事情,戏马台上,昔日那些或雄浑或隽秀的建筑,到上世纪80年代前,基本湮没殆尽。

  △上世纪80年代,戏马台重修开门迎客。 图片来源:光线年,徐州市开启了戏马台的重建工程,80年代初,戏马台以清官式仿古建筑群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四字。鼎呈长方形,双耳四足重6.5吨,高2.25米,长1.91米,宽1.51米。

  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殿前立有西楚霸王项羽的石雕像,高2.85 米,顶盔贯甲,迎风而立。

  雄风殿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卷棚抱厦的两根蟠龙柱,系珍贵文物,是戏马台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构件之一,雕工粗犷,造型生动。

  西院称“秋风戏马”院。戏马堂是该院的主殿,堂周环以回廊,24根丹柱绕堂排立,四壁为雕花窗棂。堂中屏风为“秋风戏马”图。

  今天的户部山虽然不再是有钱人争相聚集的地方,但它依然是徐州民俗的高地,在这高地的最高处,戏马台巍然矗立,那是徐州古城的一面王旗,经风见雨,历久弥新。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