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旅途中的川南古建筑锦州古建彩绘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文化榆林古建手绘
锦州古建彩绘,榆林古建手绘,古建彩绘沈阳,旅途中的川南古建筑锦州古建彩绘,锦州古建彩绘,榆林古建手绘,古建彩绘沈阳2019年夏天先后参观了位于四川南部的富顺、乐山、隆昌、泸州、泸县、内江、资中等地部分古建筑及摩崖石刻。,<

旅途中的川南古建筑锦州古建彩绘

旅途中的川南古建筑锦州古建彩绘,

  锦州古建彩绘,榆林古建手绘,古建彩绘沈阳2019年夏天先后参观了位于四川南部的富顺、乐山、隆昌、泸州、泸县、内江、资中等地部分古建筑及摩崖石刻。

  富顺文庙是四川四大文庙之一,以石坊和雕龙著称;隆昌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

  后来由于经过泸县,参观了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的泸县屈氏庄园、“中国最大龙雕石板桥”龙脑桥、以及明代木结构建筑圆通寺。

  某周末高铁游内江和资中。资中历史悠久,历来为州郡治所,直到1950年资中专区改内江专区,治所迁至内江一直到现在。资中有着同为四川四大文庙之一的资中文庙以及相邻的武庙,有“巴蜀第一禅林”宁国寺,西蜀名刹永庆寺。内江参观了四川八大丛林之一、“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以及内江的张大千博物馆。

  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省所有文庙中,富顺文庙以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以及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而独树一帜。

  文庙坐北朝南,背靠神龟山,面向沱江,不仅符合古代风水学的原则,还具有皇宫气派。跟全国绝大多数文庙建在平地上不同,富顺文庙从敬一亭到数仞宫墙,依次沿山坡修下去,面阔46米,纵深160余米,占地10余亩。

  富顺文庙的格局仿山东曲阜孔庙的样板而建,即通过“数仞宫墙”左右的“礼门”、“义路”或两旁的“圣域”、“贤关”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泮池”,跨过横卧泮池上的“状元桥”,是一座石坊建筑“棂星门”,经过棂星门进入建筑群的第一个院落,正面是“大成门”;从大成门再往里走,便是建筑群的第二个院落,正面是整个建筑群的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前有一个举办祭孔活动的月台;绕过大成殿,进入第三个院落,正面是“崇圣祠”,再往里走就是最后一座建筑“敬一亭”。

  有明一代,赴京会试,中进士者达139人,占四川省进士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因而获得“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的美誉。

  富顺文庙的状元桥为九龙镂空石拱桥,这跟许多文庙的状元桥为平板桥相比,更具特色

  棂星门由12根冲天石柱联排构成,最高的石柱达12.8米,超过曲阜孔庙棂星门10.34米的高度

  隆昌石牌坊位于中国四川省隆昌市境内,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1838年—1887年),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包括德政坊、节孝坊、功德坊、百寿坊、庙宇山门坊等。主要分布在隆昌市区北关和南关,其中北关7座,南关6座,另有4座分布在相应村镇。建筑格式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

  隆昌石牌坊既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技法之大成,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个性特点;是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建筑学、文化艺术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很珍贵的历史、艺术、文物科学价值。

  禹王宫山门坊,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此坊原为禹王宫山门。该坊牌坊顶楼下“九龙匾”,此礼制级别在隆昌牌坊中是最高的,在全国石牌坊中也极为罕见。明间正上匾“蜀楚承灵”四字书写格式为从左到右,在全国石牌坊中是独一无二的

  孝子总坊,为受朝廷旌表的五位孝子,于清咸丰六年(1856)奉旨建造。此坊反“一人一坊”建坊常规,一坊旌表5人;该坊为素面牌坊,没有纤繁细密的雕饰,既反映隆昌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经济已呈衰败之势

  泸县境内有数百座明清时期的古龙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龙桥群,其中尤以龙脑桥最具代表性。龙脑桥位于泸县县城北郊九曲河上,为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所经之地,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乾隆皇帝曾降旨“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

  龙脑桥总长55米,宽1.90米,高5.30米,最大单重约5.9吨;15座桥墩布13孔,桥墩石56块,最大墩石(龙体巨石)整石重约13.6吨。中间八个桥墩分别雕刻了麒麟、青狮、四条龙、白象四种瑞兽,“麒麟两岸守护,大象河边畅饮,青狮桥上怒吼,龙王携龙遨游”,景象甚为壮观。

  桥面石板安置在石雕动物的脊背上,龙脑桥石梁板共30块,每块长3.70米、宽0.95米、厚0.60米,每段由两块并列安置在桥墩槽口内,使桥面平整,石梁不左右滑动,增加其稳定性能。平桥的所有构件不用榫卯衔接,都是利用石块自身重量垒砌。龙脑桥以精湛的石雕艺术著称于世。桥的上游是头部,桥的下游是尾部。桥上石雕的龙、麒麟、狮象大小不一,主要突出头部雕刻,从西向东依次是:麒麟头部重5.5吨;狮头部重4.2吨;一号龙头部重5.6吨;二号龙头部重7.5吨;三号龙头部重6.3吨;四号龙头部重5.8吨;象头部重4.4吨;麒麟头部重4.4吨。龙脑桥厚重的历史与雕刻的艺术性、结构的科学性完美结合,全国罕见。

  玉蟾山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曾是川南佛教名山。现存400余尊明代摩崖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满尺,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刘海戏蟾、十八罗汉飘海等,雕工精细,技艺娴熟。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景福二年起,此地已建有圆通寺。清代同治年间寺庙毁于大火,幸存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余尊。

  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余座石塔组成,是为圆寂的历代高僧修建,俗称“和尚坟”,通过塔檐的级数可以判断圆寂于此僧侣的级别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912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

  屈氏家族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人,顶峰时屈家共有土地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泸县、隆昌、荣昌三县的10多个乡镇,还拥有轮船两艘,往返于重庆、武汉和上海之间;还办有中学1所,园内藏书2万余册。

  屈氏庄园现存部分占地12亩,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濑溪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屈氏家族当年选择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庄园内处处体现一种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采光、通风,又有风水理论中拔风聚气之功效。

  整个建筑以中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分散又集中,四座雕楼分布建筑四角。庄园既考虑了宅基与人相生相克,也考虑了防匪防火功能。建筑群南北兼融、中西结合,是四川省现存较为典型的高墙碉楼民居,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

  又名“圣水兴慈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因后山有泉水溢出,被视为“圣水”。清康熙、雍正年间有一次大规模复建和扩修。系四川省的八大丛林之一,号“中川第一禅林”,因其历史久远,古迹遍刹,高僧大德辈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寺庙占地20000余平方米,寺院属依山式建筑,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轴线上自西向东布局的圆觉楼、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均属明清风格;中轴两侧是回廊,有客堂、五观堂、禅堂、念佛堂等;寺院左侧有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再向左侧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侧以祖师殿为主体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

  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

  北宋雍熙年间始建于县城东街,1829年迁现址重建。占地约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复合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及布局仿山东曲阜孔庙。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分布两侧。

  大成殿内藏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书写的匾额及民国时蒋介石、林森题写的匾额,庙内有全国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和全国最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10块匾额居中的一块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下面一块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第三块是乾隆皇帝书写的“与天地参”。余下依次是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道光皇帝写的“圣协时中”,咸丰皇帝写的“德齐帱载”,同治皇帝写的“圣神天纵”和光绪皇帝写的“斯文在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写的“德配天地”,以及总裁蒋中正写的“道冠古今”。

  资中文庙照壁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长19.5米、高6米,壁中有7个直径1.7米的圆形镂空雕塑图案,该壁塑既是中华以龙为纹饰的壁照中难得的艺术精品,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图案内容为“水宫龙府”、“亭塔园林”、“鹰翔鱼跃”、“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栩栩如生。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同治时先后三次修葺,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武庙占地面积3731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 1608.8平方米。武庙保存基本完整,建筑工艺精美,屋面的青黄色琉璃瓦与毗邻文庙的红棕色琉璃瓦,在日光下交相辉映,翼角起伏交叉,雄伟壮观,同时,文、武二庙对峙而立,属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间。位于四川省资中县磐石古城,因历史上这条街曾出过两名状元(南宋状元赵奎,清代状元骆成骧)而得名。该街全长850米,沿街房屋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南民居式建筑,多为前店后宅,部分以传统四合院布局,是资中县城仅留的少许成片古建筑。

  建成于1852年,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汪神父组织修建。设计者参考中国近代的建筑特点,以稀有楠木为材料,采用了中式传统木结构与欧式教庭风格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建造。整座圣堂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800多人。

  泸州线年泸州市信徒集资筹建新马路天主堂(即真原堂),设计为中国宫殿式建筑,1880年正式使用。

  教堂坐西向东,两重堂四合院布局。现存大门、前殿和后殿,占地面积719平方米。大门为四重檐式,正额题有“教谕万生”四字。前殿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中间正梁有“光绪二年”楷书。花窗为宫廷式,屋顶为藻井式,保存完整。檐柱有精美雕刻。有祭坛3座,楠木质地,正中一座雕刻为“东门”图案。

  始建于明朝正德一年(1506年),据寺中文献载,全寺分为上、中、下三重大殿,占地十数亩,庙宇坐东南,面西北,三层石梯而上,左右厢房、禅房、膳堂,有客厅,其建筑风格宏大,殿堂、楼阁石木结构、斗拱、雀替、莲花层层,布局巧妙,制作精细,独具匠心。上中下殿、山门均为斗拱、雕梁,为典型明代建筑。

  上殿、中殿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有寺碑记为公元1506年,下殿和山门建于万历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即1607年至1608年,山门额上由知州阮时行大书“圆通禅林”四个大字,而山门内门牌上为童守愚书“高明胜槩”四个一尺见方楷体大字,两任州官相约为圆通寺题辞,在明代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而进殿时立有四柱三门坊,中门坊上书有:“佛仰三尊悠悠岁月随云幻;寺朝一品朗朗乾坤着露来。”左右门坊也有一联:“晨钟一响警通寺;暮鼓三声震佛岩。”两联书刻时间是“庚辰岁菊花月”(即1880年)。

  圆通寺建筑为歇山式屋顶,穿逗梁架,共七架梁,前后双步梁用四石柱支撑,殿堂宽14米,径深8.4米,通高8米。而正殿为木石结构,抬梁10架,屋内用四根长6.3米、宽0.5米的四方大石柱支撑屋檩,檐下用斗拱承托梁头,斗拱有内外之分,用三层马形的雀替层选,形成单昂三踩斗拱,犹如莲花朵朵,托起大雄宝殿之金顶,造型精巧别致。

  该寺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由山门石坊、天王殿、来鹤亭、普陀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等组成。其中《文命诞敷》木牌坊是辛亥革命中“杀端方”的现存唯一历史见证。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则设计协调、装修尺寸得体、图案精美、雕刻精细、特别是屋面设计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

  “玉虚宫”石坊,东侧稍低处有来鹤园,亭廊小榭,构成了融寺庙与园林于一炉的古朴、幽静、开阔的人文景观

  又称北岩造像,始凿于唐建中(780-783)年间,五代、两宋续开凿,历时近三百年。

  “郡秀夸东蜀,山奇数北岩”便是对资中东、西、南、北四大名岩中首屈一指的北岩摩崖造像的赞誉,其造像分布在长 150米、宽24米、距地表0.4米的君子泉岩壁上和古北岩栈道上。造像共有160龛,1600多尊,龛中多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主要内容多以佛经故事为题材。造像旁还有许多自唐以来的名人题记题词。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七贤街,建于1912。建筑坐北朝南,现存朝门、经堂、西北侧平房、楼房。经堂为砖石结构,穹窿屋顶、哥特式建筑,进深26.4米,面阔13.7米,建筑面积361.68平方米,内有16根梅花形石柱,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

  始建于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新罗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

  宁国寺最初名为德纯寺,武则天赐名“菩提道场”。唐初禅宗分为以神秀为首的北派和以惠能为首的南派,智诜创建的保唐禅派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第—个将禅宗引入四川,因而宁国寺被后世奉为祖庙。宋代正式将德纯寺更名为宁国寺;北宋初年,宋太宗御笔亲书“芝草灵芝”悬挂于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进入四川后(约公元1644年),一把火将千年名刹宁国寺烧的干干净净。

  宁国寺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木棉袈裟原本是释迦牟尼的金缕袈裟,因为迦叶会意了释迦牟尼拈花不语而微笑,得到了赏识,从而传承了这件宝贝。这件袈裟就是为后代佛门弟子顶礼膜拜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木棉袈裟传到菩提达摩,已经是第28代了。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尊师奉命来到了中国传播佛教文化,佛教圣物木棉袈裟也随其一同来到中国,并成为了后来达摩祖师及其继承人的传承圣物。木棉袈裟经代代相传至五祖弘忍时,由于禅宗内部产生了分裂,对木棉袈裟产生争夺,最终武则天从惠能手里迎得木棉袈裟入宫供奉,并请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当时资中的智诜就是其中的一位。后武则天把袈裟赐予智诜。智诜意外地得到了木棉袈裟,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便以年迈思乡为由奏请回家,回到四川,就到了资州德纯寺,他把木棉袈裟就归藏到正殿里面。智诜在德纯寺前后住了30多年,他著书立说,教化众生,开创了一个新的禅派——保唐禅派。

  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产业。清末,留学日本的邑人李继尧,受变法维新思潮影响,劝说富绅廖姓等三家亲戚仿效成都巡警道周孝怀修建劝业场的作法,将全街房屋按统一格局改建成40余家店房,租赁给商家做生意,取名新正街。

  全街至今保留着清代街坊格式,清一色重檐三层楼廊坊式建筑。街为南北走向,长112米,宽5.1米,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街道两旁的40余家整齐统一的木质穿逗结构店铺,房屋高矮、铺板颜色、门面大小一致。其吊脚楼、小天井、格子窗、临街雕花、吊瓜木柱,以及滴水檐瓦的“新正”、“大吉”字样和各店的浮雕门神像都相同。两旁店铺林立,旅栈、饭馆、茶园、书裱店、裁缝铺、杂货店、当铺一个挨一个。旧时,因这里接近州衙(民国时为专署),一般进州城办事、诉讼或赶考的人都喜欢在这里下榻或歇足,以便打探信息,听候传呼,故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熙熙攘攘,极为热闹。

  明洪武初年,在内江县署(现市中区政府)大门前,“筑台卷洞,上构谯楼”。光绪年间,楼毁于火后复修,曾是川东南地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层建筑。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江号召民众捐资,并拆谯楼建钟鼓楼庆贺。

  始建于1269年,重建于1798年。寺庙主体建筑由观音殿、文昌殿和大雄殿三重殿组成。均系翼飞式顶,屋脊刻彩色人物、兽、龙图像。寺内有明代石坊一座,单门两柱,造型古朴。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