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资讯

古建资讯

20院古建筑一步一景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

中国古建网2022-11-04古建资讯单檐歇山
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单檐歇山,门楼设计效果图,20院古建筑一步一景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单檐歇山,门楼设计效果图22年来,王顺利收集了40与座各有特色的院落,目前,已经有20余座院落复原完成。,他每

20院古建筑一步一景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

20院古建筑一步一景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

  中国亿美建筑资讯网,单檐歇山,门楼设计效果图22年来,王顺利收集了40与座各有特色的院落,目前,已经有20余座院落复原完成。

  他每天都和明朝、清朝留存至今的木料和石雕相处,努力复原着下一院宏伟的关中古建筑。

  自改革开放起,城市经历大面积改造,传统民居被现代化住宅代替,飞速消失在大众视野中。江南、岭南、西南、西北......全国范围内的古建筑都亟需被拯救。

  王顺利决定解散经营了多年的装修公司,他要和哥哥王勇超一起,做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我们最开始在收藏拴马桩,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8600多根了,就是在收集拴马桩的过程中,考虑收集整座民居院落。”王顺利说。

  “失业”的王顺利面临“再次创业”。在关中地界,王顺利是第一个开始做古建筑复原的人,换言之,他的这次创业没有老师,参考资料也寥寥无几。

  复原古建筑难在断代。传统民居大多经历了上百年的洗礼,复原者无法见到当年设计和建造的匠人,也无法得知这些院落最初的设计用意和构架方式。

  因此,王顺利要遍访全国,从不同地域的古建筑中寻找共同点,在实践中恢复出百年前工匠的建造用意。

  4米高的院墙、刻着八仙的门当、2米宽的清代木料、绘制着精细彩绘的戏台,每院复原完成的古代民居,都有着迷人色彩。这些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为“废墟”的古建筑,在王顺利手中重现风采。

  “大明永乐十八年奉天殿正堂海南黄花梨顶梁柱”两根直径约50厘米,高约3米的木柱躺在地上,两位木匠正在一锤锤地凿出榫卯结构。

  在关中民俗博物院未开放的区域,收藏着上万件还未复原的古建筑零件,每件都带着编号,藏在掉落的松针下。各工种的匠人正在埋头建设,将这些古建筑碎片1:1恢复建造。

  2000年,40岁的王顺利开始全心复原关中古建筑,在关中各处搜集存留下来的特色民居。他的搜集范围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南至终南山下、北至陕北边界。22年来,他收集了40余座各有特色的院落,目前,已经有20余座院落复原完成。

  “最奇妙的就是复原时的新奇感,因为每座院子的特点和细节都不一样,它们不是制式性的东西,没有规律可言。就像农村的庄子地,不一定每块地都是规整的长和宽。因此,10座院子就有10种风貌,复原后的建筑可以做到一步一景。”王顺利介绍。

  然而,王顺利介绍,这些精巧的古建筑细节背后,并没有可参考的范本。“古代工匠学不到现代的建筑力学,不能像现在一样,一个公式就算出这个屋顶需要的横梁粗细。而且,以木材为例,就算是通过科学公式计算出数据,还会受到产地、气温、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代建筑材料的材质、大小,都是在匠人们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通过口耳相传,塑造出存世的珍贵非遗技艺。”

  没有范本,就要创造范本。在王顺利心中,古建筑复原的传承方向,是要梳理出一套系统的复原原理,为之后的传承写一本“教科书”。

  如今,王顺利的“教科书”虽未成型,但徒弟已经传至第三代,他教出来的徒弟已经出师,并继续收徒,竭力保护着关中古建筑文化。

  杨承希是王顺利十多个徒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1990年,杨承希出生于西安市长安区,从小,他就对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热情,见到这些民居的第一眼,他就“沦陷”了,“十几年前,关中民俗博物院对外开放没多久之后,我就成为这里的常客,直到2018年,我决定正式拜师,开始和师傅系统的学习古建筑复原。”杨承希说。

  杨承希对古建筑的热情延续到了自己的生活中。2018年10月,杨承希决定在老家滦镇,以古建筑的风格建一院屋子。设计、选材、建造...历时5个多月,一座2层的古建筑风格院落建成。

  “我以前是学土木建筑的,后来又做过板胡,算是比较娴熟的木匠,所以,我自己的建的这座院子里的木雕,都是我亲自雕刻的。”杨承希说。

  在拜师学艺的这6年间,最令杨承希珍视的,就是师徒齐聚,讨论古建筑营造的细节。他认为,哪怕是多拍一张照片,多复原出一个细节,都是为古建筑复原的传承留下珍贵资料,让后人有迹可循。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有着极高的门槛,它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场地,还需要政策支持,以及从事者的情怀。因此,传承此项技艺的群体,比大熊猫还稀缺。

  “大家都知道西安是文化名城,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痕迹并不清晰,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大雁塔和钟鼓楼,我们见不到太多地上文化的传承。”王顺利感叹,“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从小的成长经历里,没有和传统文化的交集,便无法产生感情,又谈何情怀?谈何传承?”

  因此 ,在王顺利眼里,他和徒弟们在做的,就是书写这座城市的地上名片,他们要让世界看到更多古建筑,以及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些古建筑的建造巧思,来源于民间,我们要在有局限的空间里,将这些巧思反哺于民间。”王顺利说。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