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这样的山西文物古建你想不想认养一座?

中国古建网2023-11-20古建百科古建水性彩绘漆
天正绘制古建,古建水性彩绘漆,古建彩绘原则,这样的山西文物古建你想不想认养一座?,天正绘制古建,古建水性彩绘漆,古建彩绘原则会前,在河津市船窝禹王庙、小张戏台、台头庙等地,对该市文物建筑认养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山西

这样的山西文物古建你想不想认养一座?

这样的山西文物古建你想不想认养一座?,

  天正 绘制古建,古建水性彩绘漆,古建彩绘原则会前,在河津市船窝禹王庙、小张戏台、台头庙等地,对该市文物建筑认养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山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国,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李剑英,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鞠振,市委副书记、市长何伟,副市长王高红等分别出席或实地考察。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主持会议。

  会上,雷建国对运城市和河津市的文物建筑认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该市文物建筑认养工作给予高度赞誉,同时从怎么看待企业家认养文物的情怀和境界、怎么看待文物认养工作、怎么推动做好文物认养工作等方面作了讲话。

  他指出,文物建筑认养是山西“文明守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自2018年推介会以来,一批新的文物建筑得到认养,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经得到修缮并通过展示利用,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不仅使文物建筑重新焕发了光彩,也盘活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山西的这项工作,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认可和支持。但相对于山西数量庞大的文物资源来讲,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的覆盖面、参与性和影响力还不够,需要一步一步的抓,一年接着一年的干。

  认养船窝禹王庙的河津市六和石灰石有限公司、认养人祖山碉堡群的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认养普济院的山西华顿什贴农业有限公司、认养高阳关帝庙的认养人、认养狼虎寺和高僧塔的山西晋峰供热有限公司等有关负责人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运城、临汾、晋中、吕梁、太原等五市的文物部门负责人,依次对本市文物建筑认养项目进行了推介。

  3、吉县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吉县文城乡人民政府签订人祖山碉堡群认养协议

  10、山西传世古建营造有限公司与太原市文物局签订福民巷5号和7号民居认养协议

  北松鹤村纯阳庙又名“吕祖庙”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松鹤村东隅。系一座砖雕仿木构单体建筑,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庙坐东北向西南,整座建筑建于一长宽皆4.1米,高5米的夯筑方锥形台体上,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纯阳庙由砖砌台基和阁身两部分组成,阁身建于高4.56米的砖砌台基上,四周设砖护栏。阁身面宽进深皆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下正中悬“纯阳庙”扇形石匾额,中辟1砖券门洞,前檐下施砖雕楹联柱两根,阁内供奉吕洞宾石坐像一尊。2006年8月18日,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松鹤村村委上报《关于抢修保护纯阳庙的申请报告》,广大村民自发捐资要求修缮,2019年5月运城市文物技术服务中心现场勘测,目前设计方案及预概算正在编制中。

  三交三宝堂位于稷山县清河镇三交村东北部,村委会东北100米。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梁脊板题记及碑碣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四十六年(1781)皆有修葺。寺坐北向南,原布局已毁,现仅存三宝堂(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3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74.4平方米。三宝堂(大殿)主体结构为明构清修之物,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构为五檩前廊式架构,前后檐下各于柱头施三踩单翘斗栱1攒,共8攒,无平身科斗栱。廊柱上施装饰性斗栱4攒,明间装隔扇门4扇。寺内现存清代重修记事碑3通,石碣1方。2010年5月26日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交村村委于2019年4月上报《关于抢修保护三宝堂的申请报告》,广大村民自发捐资要求修缮,5月运城市文物技术服务中心现场勘测,目前设计方案及预概算正在编制中。

  流庆寺亦称报德寺,位于平陆县洪池乡西张村西张小学院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创建于隋代,传为唐高祖李渊为报秦琼救命之恩德而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扩建时改为流庆寺。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金大定十三年(1173)、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乾隆四年(1739),屡有重修和修葺,现存建筑梁架为明代遗构,屋顶皆清时改造。中轴线建有阁楼、过殿、大殿和后殿。阁楼二层,面宽五间,进深五椽,重楼歇山顶,二层挑出勾栏平座,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各间施隔扇门;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大梁垂直出头置于平板枋上,无斗栱装饰,梁架中蜀柱做雕花宝瓶式承三架梁或脊檩;后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正脊琉璃雕饰,五檩无廊式构架。阁楼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题记,大殿有清同治四年(1865)题记。1986年被平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头伯王庙,位于襄汾县南贾镇仓头村,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据门枕石捐献题记记载,创建于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7平方米。原布局不清,现仅存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门枕石两块,正面分别雕刻团龙图一副,形象各异。侧面雕刻题记、捐献者、石匠等。月台东西长与大殿面阔同宽,南北长3.5米。

  仓头伯王庙由于年久失修,大殿西山墙、后墙有裂痕,宽者可达0.05米。2015年,县文物局采取了搭建防雨棚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但目前仍存在安全隐患。2015年至2016年,县文物局聘请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仓头伯王庙修缮设计方案并通过市文物局审批。

  南丁汤王庙位于翼城县南唐乡南丁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6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老君殿脊板题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建。现存正殿为明代,其余建筑为清代。中轴线上原有戏台、献殿、正殿,轴线两侧为山门、廊房、配殿、耳殿。现仅存献殿、正殿、西配殿、老君殿、西耳殿。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四檩卷棚式,前后檐下平身科饰一斗;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式;老君殿面阔三间,进深二椽,悬山顶,明间匾额题“道教之宗”;斋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式;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四檩前出廊式。献殿内嵌民国十年(1921)重修记事、施财等碑14通。

  西阎汤王庙位于翼城县西阎镇西阎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3平方米。据庙内碑刻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建,清道光元年(1826)、民国五年(1916)重修或补修,现存建筑风格为清代。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戏台、献殿、正殿,轴线两侧为东西山门、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除西配殿已改为现代建筑外,其余建筑尚存。戏台为仿元代舞楼建筑,建在高1.7米石砌台基上,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单檐歇山顶,琉璃脊兽剪边,八卦藻井,该戏台建筑风格独特,为研究当地民俗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甘村李卫公庙位于长治市襄垣县古韩镇甘村北部。坐北向南,南北宽45米,东西长26米,面积为117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正脊题记:清雍正元年(1722)年维修,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卫公庙由正院、东西跨院组成。正院中轴线现存正殿、山门(倒座戏台)、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西耳殿,东、西妆楼;东跨院现存正房、东、西南房、大门、东厢房;西跨院现存南北两座厢房、东西南房,均为一进院落布局。

  甘村李卫公庙整体格局保存状况基本完整,中轴线院落关系明晰,其院落布局独特,拥有鲜明的当地特色,且院落规模庞大,为同时期同类型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是晋东南地区体现地方特定做法及审美追求的实例,为研究当地明清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其建筑构件精美,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榔树园龙王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榔树园村东。坐北朝南,东西21.5,南北30米,占地面积645.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二年重修,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坐戏台)、正殿,两侧分布为东、西厢房,东、西妆楼,东、西耳殿。正殿建于高0.85米的石质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仰覆灰板瓦屋面。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每间一攒。明间设格扇门,次间设格扇窗。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四檩式构架,单檐卷棚顶,灰板瓦屋面。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每间一攒。山门由二部分组成,一层为山门过道,设对开板门;二层为倒坐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式构架,单檐硬山顶,仰覆灰板瓦屋面。柱头置异形拱,平身科每间一攒。庙内现存清代重修碑1通。1940— 1943年间,太行第四专员公署和太行第四军分区在平顺县榔树园村设立军需供应站,太行炸弹厂和修械所就设在龙王庙内。

  该庙整体布局完整,为研究平顺县的寺庙建筑革命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庙宇地处国家4A级景区太行水乡东部,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密集,如进行保护和开发可融入当地旅游业中。

  沙窟玉皇庙位于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西。座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宽25.05米、南北长53.9米,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遗有山门、过殿、正殿(为新修) ;两侧存东厢房,东、西妆楼,东、西配殿。过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椽,二层单檐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六檩前廊式构架,檐下设五踩重昂斗拱,一层明间辟板门,为两院通道,次间窗已被后人改换,二层三间均设格子窗,也为后人改换。该庙过殿及东、西妆楼,二进院东、西配殿均二层单檐硬山顶,民俗建筑风格突出,是研究当地民俗建筑与庙宇建筑源流的实物资料。

  峪里村二仙庙位于长治市屯留区渔泽镇峪里村南,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51米,东西宽33米,占地面积168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戏台、正殿,两侧仅存二进院东厢房。正殿建于高0.35米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八檩前廊式构建,单檐硬山顶,柱头一斗二升,六抹头隔扇门满面装修,殿内山墙残存壁画6平方米,梁架彩绘金龙。该庙位于漳泽湖畔,利于人文与自然风光综合景区开发。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一说古晋国宗庙之遗址;一说秦汉置县时城隍祠之旧址。据庙内石柱金承安四年石刻题记,今庙为金时重建。高都城隍之设,盖因这里曾为州、郡、府、县所治。有城即有城隍庙,这是古之定规也。清乾隆二十二年高都诗人马旷所撰《重修城隍庙记》云:高都古晋城旧治,今日者城皆夷为屋,隍皆犁为田,而城隍祠而在,无人敢夷而犁之。可见当时仍为城隍庙。后重修时在庙内建有玉皇殿,故近年改为玉皇庙。该庙坐北朝南,单进院落,平面近似正方形,总面积1768平方米。经金、元、明、清历代修缮,保存了一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二仙、关帝殿,东有城隍殿共九盈;殿前有东廊、西廊,为牛王殿、龙王殿等,并有拜殿三盈,现存主要有正殿、东西殿、耳殿、左右配殿、山门、戏台等。

  位于陵川县附城镇大槲树村。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24.4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44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载,明崇祯四年( 1631 )曾进行维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中轴线上为舞楼(山门)、正殿,两侧为妆楼、夹楼、厢房、耳殿。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橡,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出廊。庙内存碑4通。

  大槲树村佛爷庙同时还是一处革命文物,为陵高县政府住地旧址。2013年,大槲树村佛爷庙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沟村龙王庙位于陵川县潞城镇余家沟村东北龙王山上,紧邻陵修公路,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17.2米,南北长34.7米,占地面积59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记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为舞楼、正殿,两侧为妆楼、看楼、配殿、耳殿。

  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拱五踩双翘。正殿内残存壁画10平方米。西看楼塌毁、东看楼改制,东、西配殿改制。庙内存碑1通。

  简介:梁村积福寺位于平遥县岳壁乡梁村古西街之北的小巷内,据寺内清嘉庆五年(1800)石碣记载,积福寺始建于大唐贞观二年(628),并在元朝元年(1271)有修缮,元贞二年(1296)扩建正殿,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五十二年(1787)均有修缮。总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

  寺院坐北朝南,左右为东西禅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山门、前殿(天王殿)、正殿、后殿(仅存台基)、渊公塔,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禅院正窑及东禅院东窑。

  正殿为双坡悬山顶,钟鼓楼为下窑上楼式结构,楼顶为十字歇山顶,钟楼内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古钟1口。寺内现存石碑3通,分别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捨地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增修积福寺钟鼓楼碑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神池碑记》,清嘉庆五年(1800)石碣1方。

  该庙整体保存状况完好,环境优美。2016年1月21日,被平遥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2018年县文物局投资对梁村积福寺内的所有建筑进行维护修缮和基础实施配套项目工程。现归平遥文物局直接管理。

  1、梁村积福寺主体建筑规格较高,细部节点木雕与石雕工艺精美,手法娴熟,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及审美追求。

  2、梁村积福寺历史悠久,历代修缮脉络清晰,现存正殿、前殿、钟鼓楼等建筑形制古朴,梁架规整,用材考究,气势宏伟,融合了元、明、清三代建造风格,是研究乡村寺庙建筑发展史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独特的历史科研价值。

  3、积福寺历经一千五百年从唐代传承至今,体现了当地村民执着的宗教信仰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综上所述,积福寺作为建筑营造、景观设计、工程建设或造型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

  利用优势:依托积福寺古建筑推动平遥文化研学、创新发展项目,开辟以传承,传播、传导古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向社会、吸纳各界有文化情怀人士,搭讲座、交流、研讨、沙龙之桥梁,文化志愿者轮值主持为纽带的公众平台;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领会中华民族深厚的平遥文化底蕴和县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史。

  简介:鸣凤书院位于城西南三畛平遥火柴厂旧址内,原为平遥城内上西门街冀氏家族私家创设之书院,民国五年(1916)金井火柴公司在此创办。民国十九年(1930)公司倒闭。1951年,平遥火柴厂在此建厂。2011年,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用至今。书院坐北朝南,由主院、东西偏院三座院落组成,主院与东偏院均为二进院落布局,西偏院原为花圃、鱼池,总占地面积1830平方米。

  主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院门、过厅、正房,两侧建厢房。正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坡硬山顶,明间前建月台;东偏院讲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四周回廊,单檐庑殿顶。正房为师长房;西偏院由正房、花圃、鱼池等组成。三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

  鸣凤书院虽属私家创办,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冀氏宗族培养了诸多人才,也为振兴当地之文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书院是平遥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私家书院。2011年11月30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鸣凤书院整体布局基本完整,现存建筑构架稳定。由于长年风侵雨蚀、年久失修,各建筑屋顶存在勾滴残缺等自然残损现象。平遥火柴厂占用期间,东偏院倒座被改建,其余各建筑装修多有改观。

  1、鸣凤书院为清代私家书院,创办人为平遥地方名门望族“冀氏”一族,冀氏世代经商,富甲一方,同时高瞻远瞩,注重人才的培养,颇有儒商风范,为振兴地方文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鸣凤书院是平遥唯一保存的清代私家书院,是研究古代教育、文化传承的珍贵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

  2、鸣凤书院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各建筑单体保存基本完好。各院功能分明,布局合理,主从有致,尊卑有序。东院讲堂为单檐庑殿顶,梁架构造简洁,是平遥境内唯一的一处庑殿顶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3、鸣凤书院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屋顶曲线优美,建筑类型丰富,屋面吻兽、脊饰造型独特,院面及甬道铺装极具有艺术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符合遴选标准(3)“作为建筑营造、景观设计、工程建设或造型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

  鸣凤书院作为我县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私家书院,也是我县目前唯一具有庑殿顶结构的古建筑,而且在历史上与超山书院、西河书院、卿士书院为平遥县“四座书院”,所以说保护和利用非常必要。

  首先是对其残损现状,进行抢险维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以建设“书香墨风”为基本策略,成为相对独立的兼具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文化展览、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借鉴世界文化遣产——平遥古城这块金牌,全力打造“国学书院”、“平遥古城论坛”,真正与古城文化有机结合,让书院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能量,作为平遥古城的文化中枢,传统的未来。

  义聚煤油公司旧址位于榆次区晋华街道办事处道西社区道北西街64号。民国初年,外国列强在中国倾销煤油,煤油灯取代了古老的麻油灯,经营煤油成了新兴的行业。宋继宗抓紧机会于1919年与人合股开办了包销美孚煤油的买卖,在道北街建起了可储存1050吨煤油的义聚煤油公司,年销煤油百万桶,获利巨大。该公司是榆次当时最大的商业公司之一,为近代商贸物流活动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占地面积621.78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一进四合院,中轴线上分别建有南楼、正楼,两侧建有东楼、西楼。4栋楼房均为二层五间,硬山顶,楼房二层前有走廊,并有通道相互勾连。其中南楼前、后出廊,明间辟为院门过道;正楼前出廊。所有门窗均为弧形顶,水泥装饰门套。为民国时期典型风格建筑。

  现状: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损坏严重,雨水冲刷,墙面酥碱,门窗糟朽,急需维修保养。经第三全国文物普查认定为登记备案文物,产权单位为晋中市住建局。

  文物价值:义聚煤油公司旧址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我区中西结合民国时期典型风格建筑,是研究我区金融商贸的实物资料。

  利用优势:修复后可以开辟为近现代建筑、金融商贸研学、博物馆、书画院等场所。

  城隍庙位于广灵县壶泉镇城新村延陵路西侧。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大殿、西垛殿、西配殿和寝宫。东西长29.8米,南北宽51米,占地面积1520米。据清代乾隆《广灵县志》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清代康熙年间(1666-1772)重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勾连搭式建筑,前檐柱头为三踩单昂异形拱。西垛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勾连搭式建筑,山墙外侧砖雕花卉图案。西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坡硬山顶,墀头砖雕动物和花草图案。寝宫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双坡硬山顶,正脊立面砖雕花卉图案。大殿前有大清乾隆二十ー年(1756)重修碑1通。1983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金云洞道观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沙湖门村白沙口村东。明嘉靖八年(1529)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道观建在高约3米的砖砌台基上,分上下两层,台基中部有拱门与上层楼阁相通。该道观位于山体崖壁上,位置奇特险要,认养后可用于旅游开发。

  杨庄神庙位于浑源县沙圪坨镇杨庄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16.5米,南北宽8.28米,占地面积13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一进院布局,现存正殿和西垛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墀头砖雕花草等吉祥图案。正殿内现存清代壁画约32平方米。西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四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墀头砖雕福字等。该庙是浑源县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庙院,为研究浑源县的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七峰寺位于忻府区董村镇孙村村北。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现存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东西侧耳殿。除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外,余为清代遗构。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斗拱五踩双昂。平身有45°斜拱。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东西配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东西侧耳殿为单体建筑,悬山顶。

  真容寺位于忻府区紫岩乡紫岩村中。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龙王殿题记载,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重建,清嘉庆二十五( 1820)年重修。现存有大佛殿、关帝殿、奶奶殿、龙王殿。除大佛殿为明代遗存外,余皆为清代遗构。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悬山顶。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奶奶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部出廊,隔扇门,斜格窗,悬山顶。

  将军庙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西大街北。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题刻载,清康熙五年( 1666 )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和后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耳殿。正殿与献殿相连,屋顶呈勾连搭式,台基共用。砖砌台基,基宽19.4米、深15.4米、高0.7米,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正殿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献殿单檐卷棚悬山顶,四檩卷棚式构架,装修原制不存。戏台砖砌台基,基宽10.8米、深10.4米、 高0.5米,为二层砖木结构,下层明间设通道,两次间设封护墙上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两侧附半歇山式耳楼,前檐装修已改。1984年 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宁寺俗称大寺庙,位于右玉县右卫镇右玉城村内东大街路北中学院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46平方米。据大雄宝殿内梁架题记,创建于明代天顺四年( 1460) :明弘治元年( 1488)、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两次重修,1991年维修过殿,2000年维修大雄宝殿。原中轴线依次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鼓楼及配殿,现仅存过殿和大雄宝殿,均为明代建筑。过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筒板瓦盖顶。前后檐柱头科及平身科均为五踩双翘。前檐明间及两次间辟六抹隔扇门6扇。大雄宝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歇山顶,筒板瓦覆盖。前后檐柱头科、角科及平身科均为五踩重昂,两山斗桃为五踩双翘。大雄宝殿前存有时代不详石狮1尊。寺内原有明代皇家所赐水陆画一套,共计136幅,全名“敕赐镇匾水路神祯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宁寺内原存明弘治年间( 1488至1505)绘制: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和清嘉庆二十年( 1815)两次重新装裱的水陆画133幅,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套佛教水陆画,现存于山西省博物院。

  北楼口关帝庙位于大临河乡北楼口村西侧,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21米,南北54.9米,占地面积1146.6平方米。据寺内清乾隆十七年( 1752)竭记载,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创建,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补修,清代予以重修。现存山门、正殿、献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殿和乐楼,其中正殿和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山门面宽一间,进深二椽,悬山顶,筒板瓦覆盖,正脊砖雕并置正吻。檐下置十一踩斗拱4攒。正殿前为献殿,两座建筑连为一体。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插廊,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盖,五架梁,通檐用三柱,梁枋彩绘。门窗后人改制。殿内后檐墙及东西两山墙存有明代人物故事壁画约120平方米,殿内塑像6尊,为新塑。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带歇山抱厦,筒板瓦覆盖。六架梁通檐用两柱,梁枋彩绘,门窗改制。乐楼坐南向北,台基石砌,高0.7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庙内存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施舍地土石竭,记载了庙的创建及重修时间。1985年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楼口关帝庙所在的北楼口村,地处应县境内东南部地区的大南山北楼峪口,南依翠微山,地势南高北低,属半山区丘陵地貌。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活动在3-8℃之间, 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有乔灌树木、花果树木和各类野草本植物,野生动物有狐狸、狼、野兔、山鸡、松鼠等。

  北楼口关帝庙所在的北楼口村,现有村民1000人,耕地5050亩,行政村。由于地处北楼峪口,为历年军事要隘。支柱产业为农业种植,农作物有玉米、谷黍、马铃薯、豆类等,农田大部分为梯田,由峪口泉水和截潜流灌溉。南邻峰儿沟村,北邻北楼村,县乡公路从村中通过。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村里开庙会。北楼口关帝庙位于北楼口村内西侧,周边为居民住宅。

  席家堡关帝庙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坐北朝南,东西15.4, 南北8米,占地面积123.2平方米。现存正殿主体构架为清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前出廊,单檐硬山顶,筒板瓦覆盖,正脊砖雕,中置3座宝塔式脊刹,两侧置龙吻,均为近年维修所为。明间及两次间出抱厦,卷棚顶。前檐各间均辟槁扇门。殿内东山墙绘有神仙故事壁画,西山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并有榜题,壁画面积约50平方米,均为清代作品。殿内塑像为近年新塑。

  席家堡关帝庙所在的席家堡村,地处应县境内南部地区,南望翠微山,北望龙首山,地势平坦,属平原地貌,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活动在3-8℃之间,无霜期130-141天,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主要植被有杨树、柳树和各类野草,野生动物有野兔等。

  席家堡关帝庙所在的席家堡村,现有人口4000人,耕地7000亩,行政村。村名云姓氏而得,安姓居多。支柱产业为农业、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黍、马铃薯、向日葵、蔬菜等。县乡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村中农田部分为井灌区,部分为桑干河自流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关帝庙位居席家堡村内,周边为村民住宅。

  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清代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26.6米,南北44.3米,占地面积1178.38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为配殿、厢房、耳房,门开在院落东南角。戏台坐南朝北,石砌台基,长11.4米,宽8.9米,高1.2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卷棚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正殿砖砌台基,长10.6米,宽8.3米,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三踩单昂,平身科每间二攒,装修不存。殿内梁檩彩绘云纹图案,山墙及后檐墙保存壁画约75平方米。院内存有清碑7通。1994年7月,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窊流华严寺位于万柏林区和平街道办事处玉河街北社区。始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和庙内碑刻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道光八年(1828)均有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52.60米,东西宽34.08米,占地面积1792.74平方米。中轴线有山门、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和东西配殿。正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八檩前廊式构架,檐柱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明间三攒,次、稍间各一攒。明间设隔扇,次间为槛窗。廊柱斗栱一斗三升,柱间设镂空木雕走马板,下饰垂莲柱。东西配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装修已改,其中西配殿内残存部分悬塑山水和壁画。2014年万柏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留龙天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落布局,东西18.50米,南北26.94米,占地面积498.39平方米。中轴线存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耳房。正殿石砌台基,长8.4米,宽6.7米,高0.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殿内梁、檩彩绘云纹图案,装修改制。2012年尖草坪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进圭玉皇庙位于西潘乡进南圭村北200米处的进圭中心小学院内。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29米,南北40米,占地面积约1160平方米。据庙内(补修正殿西廊钟鼓楼新建山门记)碑记载,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 清康熙八年(1669)、道光十一年(1831)屡有修葺,现仅存正殿和西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西配殿为清代遗构。正殿石砌台基,宽12米,深12米,高0.2米。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灰瓦屋面。八檩前后搭牵构架,通檐用五柱。前檐檐下施五踩双下昂斗棋,门窗改制。庙内存有清碑9通。2013年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炉文殊寺位于盂县西潘乡铜炉村北面寺垴坡山腰。坐北朝南,上下二进院落布局,东西30.7米,南北26.8米,占地面积约822.76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残经幢记载,明嘉靖十四年( 1535)已有此庙,现存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建有南殿和正殿,南殿两侧建有钟鼓楼,上院轴线两侧建有东、西配殿,正殿南侧建有禅房。寺内存有清碑6通,明代残经幢1个。2013年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龙王山龙王庙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崔家村自然村龙王山村中。坐北朝南,东西37.9米,南北18.8米,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据明崇祯十八年(1643)碑载,宋元佑年间( 1086-1094)修建,明崇祯十八年(1644)、清乾隆壬申年( 1752)、嘉庆年间( 1786-1820)重修。庙宇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北侧为禅院,南侧为正院。正院建有佛殿、龙王殿、阎王殿,均为清代遗构。佛殿为窑洞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殿前仿木结构置前廊,廊步面宽七间。檐下置柱头科和平身科,平身科1朵,均为三踩单翘。龙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出廊,硬山顶,筒板瓦覆盖。明间辟板门,上饰菱形门簪,两次间辟方窗。柱头收分明显。廊檐下施柱头科和平身科,平身科1朵,均为三踩。禅院有纵窑2座,古井1口。另有砂石题记2方,清重修碑3通。

  弥陀寺俗称麻叶寺,位于交城县天宁镇东关居委会东关街麻叶寺巷,坐北朝南,东西长43.29米,南北宽61.49米,占地面积2662平方米。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东禅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西禅院,嘉庆二十年(1815)再修,现存七佛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为清代遗构。寺院为两进院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七佛殿;西侧自南向北依次为一进院西配殿、二进院西配殿、西耳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廊式梁架,施五踩单昂斗栱,单檐悬山顶。七佛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式梁架,悬山顶,前檐柱头砍刹,施五踩双昂斗栱。1982年9月3日,交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构成清单:山门、大雄宝殿、七佛殿、一进院西配殿、二进院西配殿、西耳殿

  价值:弥陀寺是县城唯一具有明代风格的宗教建筑,其梁架体系及斗拱选材均对研究地方性明、清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周边环境:弥陀寺位于交城县城,北邻沙河街,西邻新开路,南与明清一条街接壤,交通便利。

  圆明寺,俗称王山寺,位于交城县天宁镇柰林村北约2000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纵向两进院落,东西长119.708米,南北宽34.252米,分布面积约4100平方米。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金皇统元年(1141)大修,金大定二年(1162)扩建,大定三年(1163)敕额“圆明禅寺”,明洪武、永乐,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民国初年荒废,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一进院正北为大雄宝殿;二进院自东向西依次有方丈堂基址、法堂、文殊殿基址、关帝殿、虚名轩;法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檐用两柱,单檐硬山顶,柱头砍刹,施五踩双下昂斗栱七攒。东有窟龛26窟,东西长26米,依山而凿,自西向东3号窟为最大窟,宽3.8米,高1.6米,深2.2米,窟内高浮雕佛造像残损严重。窟壁近口处有两协侍菩萨立像,头、手失,体态丰满,衣纹简略,佩饰璎珞。

  价值:寺内有石窟、金明昌元年石碑以及多处墓塔,为研究交城县金元时期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1943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更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后就迁至此处,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位于高家村镇赵家川口村,距离县城有17公里。共有五院,坐北朝南,房屋产权为个人所有。保存状况较差。

  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位于高家村镇赵家川口村内,北面依山,南为忻黑线米处有蔚汾河。东距晋绥边区蔡家崖纪念馆10公里,西距黄河9公里。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