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北京晚报》一幅画爱上古建筑 八旬老人钟情文物保护59载 北晚新视觉
因《北京晚报》一幅画爱上古建筑 八旬老人钟情文物保护59载 北晚新视觉
因《北京晚报》一幅画爱上古建筑 八旬老人钟情文物保护59载 北晚新视觉,古建彩绘哪里好,古建草图手绘,古建动画手绘2018年3月26日讯,59年前,19岁的李明德与北京晚报的一次无意接触,让他走上了保护文物古建之路。
年近八旬的李明德先生出生在北京的胡同里。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管过了多少年,对胡同,他的那种情愫丝毫未减。如今,胡同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作为民间的古建文保志愿者,李明德欣喜之余也坦言,是北京晚报的鼓励,让他在古建文保的路上越走越带劲。
李明德说,从北京晚报创刊起,他家就一直在订阅。1959年的一个周末,当时19岁的他去孔庙参观,大成殿旁的除奸柏引起了他的注意。“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画画,书包里随时背着笔和纸。当时看到这颗除奸柏,有感而发,画了一幅素描。之后,我把除奸柏的故事和这幅作品一同寄给了北京晚报。三天后,《谈北京》栏目刊登了这篇文章,还有我手绘的除奸柏素描。”这让老李很受鼓舞,从此爱上古建文保。
画胡同、拍胡同,成为李明德业余的一大爱好。1988年,他在西单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附近拍胡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精美的上马石。老李经过仔细辨认和考证相关资料后,认为这是一块明代上马石,于是,他把这个消息发给了北京晚报。
“当时,晚报编辑李凤祥很快就把我的文章刊登了,后来我们也成了好朋友。”李明德说,没过几天,明朝上马石的消息引起了北京古建筑研究院一位专家的关注。他联系到老李,肯定了他对上马石年代的判断。“专家说上马石应该有一对,既然找到了一个,那么另一块上马石应该也在附近。”专家在老李发现上马石周边的院子里仔细寻找,最终,在一户居民自盖的厨房里发现了另一块上马石。原来,当年盖厨房为了节省建材,这位居民就把其中的一块石头当作基座嵌在了墙壁里。经过专家的奔走和努力,如今,这对上马石被完好地收藏在北京古建博物馆里。“如果不是当年北京晚报刊登了我发现上马石的消息,估计现在这对上马石还尘封在胡同里不为人知。”
除了将自己发现文物的消息刊登在北京晚报上,李明德也通过北京晚报查找文物保护方面的线年代初的一天,李明德在五色土副刊上发现了一篇描述“佟府观音石”的文章。文中提到,这块镶嵌在照壁上的奇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照壁的坍塌被埋在了灯市口附近的地下。多年来,石头一直被人忽视,脚踩轮碾,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看到这些,老李坐不住了。放下当天的晚报,他立即约上同是文保协会的张广太,来到了石头被埋藏的地点。李明德欣喜地发现,传说中的“佟府观音石”就“躺”在166中学门口的地面上。一位老师出来接待了张李二人,并承诺为这块奇石找个合适的地方。半个月后,李明德接到学校的电话,说石头已经挖出来了,请两位先生一起到场看看。
“我清楚地记得,当第6桶水泼在石头上的时候,原本没有图案的石头,突然显现出了一幅观音坐像,雕工非常精美。在坐像下面,还有烟云波纹,真令人称奇!”李明德说,学校的老师此后又告诉他,解放前曾有一个外国人想重金买下这块石头,被拒绝了,后来这件事一放就是很多年,当时人们的文保意识还不强,幸亏有了两位老先生的热心,才让这块石头重新崭露头角。
除了收获喜悦,做文物保护,李明德也有自己遗憾的事儿。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路过和敬公主府时,发现院里保存着完整的十字廊。“那时候我出门都会带着相机,看到特别的文物古建就拍下来。”他说,十字廊的中间是一座亭子,四条长廊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长廊的另一头就是屋子,即使是下雨天,不用打伞,院里人就能到达每一个角落,这可以说是古代建筑者们智慧的体现。但是,让他感到惋惜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当他再去和敬公主府的时候,院子里的十字廊已经被拆掉了,如今,只有照片里还留存着十字廊的精妙。
“我常常在想,要不是因为北京晚报,我不会喜欢上文物保护。晚报不愧是咱们老百姓的报纸,她为民发声,也坚定了我继续为北京的古建文保事业做点事的信心。”
2018年5月18日讯,翻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晚报》,泛黄的纸张上,每个“豆腐块”,都是一个时代的标记,记录着当时的北京,很多话题也延续到了当下。 王海昆 1987年5月2日的报纸,《本市部分居民楼信报箱破损严重》登在头版,只有4个版的
1958年,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实施扩建,数千名师生和干部扛起铁锹,手动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河床。自此,前三门河道开启了至今60年来千锤百炼的岁月。 胡铁湘 摄 就在那年,北京还出台了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知敬的话来说,北
“买晚报了吗?”北京人每天晚上的念想儿就是下了班,不管是谁先到家,家里的老人随口问出这句话。说《北京晚报》的老故事,必说到我的大伯父王纪刚。他曾是《北京晚报》创刊的元老之一和复刊后的总编辑,原名王永厚;官称:纪刚。 纪刚在工作中 纪刚和他的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从葡萄牙手中回归中国,澳门居民万分兴奋。正在此刻,本人有幸出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特别感到回归祖国的亲切感。《北京晚报》是我寻找政协提案线索的“数据库”,也是记录我担任市政协委员经历的“备忘录”。 84岁,著
2018年4月15日讯, 王耀奇生于1956年,《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王耀奇上小学时,《北京晚报》已风靡全城,可那时的他年龄小识字也少,看懂一张报纸很困难。 王金辉/北晚新视觉供图 大作家邓拓在《北京晚报》上写“燕山夜话”,给王耀奇留
2018年4月11日讯,说起“收藏”,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藏品大多是古董、字画、钱币、邮票等,在朝阳区亮马河畔有这样一位读者,他的收藏是15本陪伴了他30多年的剪报册。“《北京晚报》上刊登的有用、有趣的文章,我都剪下来贴好。这一晃都坚持了30多
我是相声演员,也说评书。由于行业的特性,往往我说的话被人认为是逗笑的,也就是假的,但《北京晚报》我有八柜子,这句话可是真的,而且一点夸张都没有。整整八个文件柜满满当当,八柜子报纸是什么概念呢?有多少呢?恐怕好多人不太门儿清。我告诉您,是从1
2018年3月31日讯,在“北京晚报8分钟”形象片前流连的身影;在寄语墙上贴满美好的祝愿;在七大主题展板前留下深情的回忆;在留言簿上吐露点滴的真情……今天是“见证初心六十年《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的最后一天,老读者、新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
2018年3月31日讯,昨晚,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首开之夜”专场演出——由首开股份公司独家冠名,北京央华时代出品制作,北京文投集团联合出品,北京晚报、北京人艺演出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曹禺经典名剧改编的话剧《北京人》,作为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2018年3月30日讯,“给我签个名吧!”本报五色土副刊专栏作家辛上邪一走进《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现场,就遇上了热情的读者。辛上邪连忙返回车上,拿回17本新书《最好的时光留给你》,摆在桌上,开始签售。记者发现,来到现场的读者大部分是年轻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相关文章
- 如皋对城区一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图]
- 【图说山东】点赞!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山东占俩!
- 弘扬“木寸”精神 打造好人之城 2021年“兰溪好人”先进事迹(二)
- 唐山古建筑资质转让服务2022已更新 - (今日技术指导)
- 一组古风概念场景插画作品欣赏!很有电影镜头的感觉!
- 郑州女插画师用画笔描绘城市游园 记录四季之美
- 南靖土楼:欲得风雅千古颂 便引诗情云水间
- 如果当年听从梁思成的建议或许今日我们会看到更不一样的北京城
- 中国入选“人类非遗”、“世界遗产”有哪些?(附名录)
- 金土皓:自然风水学的使命与定义
- 从插画到文献从互动工坊到展览来这里全方位感受童书文化
- 金控牌照缘何花落他家?
- 三星堆又上新了:这棵青铜神树应该是三星堆的“宇宙树”
- 院士编撰百科词条 建权威医疗平台
- 《泰拉瑞亚》中式建筑建造指南 中式建筑结构、材料与环境装饰讲解
- 今日直播|追寻大师看百年中国古建!
- 中船重工西方古建筑手绘
- 千人送别罗哲文天津古建测绘
- 案例解析丨中式建筑的回归与创新!
- 流星群侠传建木怎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