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记载”千年气候变化

中国古建网2023-01-08古建欣赏古建筑 鉴赏
泰山古建筑鉴赏,古建筑鉴赏,古建园林赏析水,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记载”千年气候变化,泰山古建筑鉴赏,古建筑鉴赏,古建园林赏析水日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团队合作,研究了历史气候变

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记载”千年气候变化

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记载”千年气候变化,

  泰山古建筑鉴赏,古建筑 鉴赏,古建园林赏析水日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团队合作,研究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于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古代先民对于历史气候变化的适应,发现由历史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雪变化是造成在过去千年时间尺度上(唐至清)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成果于9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并在《科学》网站首页予以推荐。

  “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与考古等历史领域的深度交叉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丁爱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建筑是人类在一定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创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其最初的建造目的即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或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因此,建筑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对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是非常敏感的。然而,古代先民们是否以及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建筑功能需求变化至今仍不清楚,尤其对过去千年时间尺度而言。

  该研究基于中国古代建筑高度的气候敏感性(土木结构),以中国现存唐以来北方地区木构建筑遗存和中国千年气候重建成果为基础,关注了过去1000多年来的温度变化、降雪事件记载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相同步的波动趋势。

  研究发现,过去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先民为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气候环境,不断调整建筑屋顶坡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百年尺度的降雪变化,维持建筑安全并减少维修成本。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记者崔雪芹)

  科普作家赵致真最近在做一件事情,他要把多年来淘到的大量苏联科普图书进行甄选,和长江少儿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苏联科普佳作丛书》。

  核电发电量在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在5%左右,较10年前约2%的占比有大幅提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湖泊水温大范围动态监测与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

  9月19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张玉卓一同参加活动。

  坚守“三条控制线” 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指南提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日前,2022年石家庄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连日来,从学校到社区、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活动,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让民众沉浸在科学乐趣中的同时,也触摸着科普的温度。

  何谓“数”?怎么“算”?作为国家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的宁夏,如何从数据存储迈向数据计算、助推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一条古老的有颌鱼化石身上发现了一颗有3.8亿年历史的心脏。

  笔墨紧随时代,丹心许党报国,作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

  9月15日,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气象观测专项计划(“海燕计划”)2022年西南气象观测试验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同时出台《海燕计划

  针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的天文教育背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张丽透露,天文科教联盟将建立规范化、职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天文教师教学水平。

  15日上午,以“创新·合作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陕西杨凌开幕。

  对接会以“百企联动,百日在线”的方式举行,旨在打造海外高水平人才、优秀外籍青年人才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直通车”,围绕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对接国际高端资源的国际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知识为公众熟知和掌握,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