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的美?

中国古建网2023-08-06古建欣赏古建筑欣赏教案
古建艺术欣赏,古建筑欣赏教案,古建筑鉴赏案例,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古建艺术欣赏,古建筑欣赏教案,古建筑鉴赏案例谢邀。@王嘉琦。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都需要去深入理解她,所以说到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之美,个人认为因为先分析古代园林建筑

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的美?

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的美?,

  古建艺术欣赏,古建筑欣赏教案,古建筑鉴赏案例谢邀。@王嘉琦。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都需要去深入理解她,所以说到如何欣赏古代园林建筑之美,个人认为因为先分析古代园林建筑是如何生根繁衍的。题主未曾说明室哪国古典园林,鄙人故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多言几句。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故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时期的“囿”、“苑”、“台”到明清园囿主要经历了“理景的普及化”、“园林功能的生活化”、“造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这四个阶段,其中园林建筑主要室在园林功能生活化的过程中慢慢出现,所以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切入点之一便是欣赏其如何在点缀园林的同时密切联系游园生活细节的。建筑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所以其位置、尺度、形象和色彩都考虑与山水的关系及配合效果,这就是园林建筑的美丽之处,与此同时,园林建筑或而活泼、或而通透、或而典雅、或而华丽,在园林建筑的配合下,时而奋步前行,时而长谈,时而驻足远望,无一不是和游园生活的细节相关的,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生活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主体从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每一处园林的建造都是其主人造园思想的直观表达,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亲和自然,或有“或渔或筑、或农或囿,劳乃形,逸乃心”的修生养性之举。儒者造园以入世,道者造园以出世,佛者造园以修禅。所以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切入点之二便是欣赏其建造主体所表达的处世思想。

  最后想再谈谈细部营构,这便是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切入点之三。其实如果前面两点能够体会透彻,这一切入点自然水到渠成。以江南园林建筑为例,江南园林建筑轻盈细巧,家具精巧,小中见大,通透二不壅塞,表达的便是主人寓情山水、行事收敛谨慎的表达,故而细部营构集中表达在漏窗、屋角、铺地处。江南园林建筑中楼阁、斋馆、轩榭随宜设计,室内外空间流通,可品茗调琴,可侧耳听雨,可眺望园景,均为游园生活细节的体现。

  不知以上三点如若能够引导题主去细细品味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妙所在,深感荣幸。

  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构成了当年第一次踏足苏州园林时留给我的印象。在这样别致的环境中小坐,听风赏雨,感受瞬间的时空流转,有一种想要宅下来的冲动。以致于现在每当气恼浮躁之时,便想漫步园林,重温那份心灵暂时被收纳之感。

  在所有游遍的皇家和私家园林之中,我个人最为钟情于苏州的留园。这里面可能既有个人经历在作祟,也有留园设计的原因,当然或许光是那个留字便足以暂留游人的脚步,让人想要静静的略“宅”片刻吧!

  “宅”这个字今天依然流行,却变了许多韵味。如今的宅男宅女不愿出门,暂时逃避外界世事的这层意思其实与古代无异,只不过古人的“宅”更多地是花时间与自己对话和进行自我沉思,而现代人即使是宅在家,大多也不过是与电子产品为伴,却极少进行内省,思考诸如审美、修行、创作等形而上的问题。

  与自己对话或者高质量的独处在今天早就成了奢侈品,因为静心是一件难事,毕竟能让人静下来的活动已不是大部分人的爱好,比如读书、写字、抚琴、下棋、绘画等。好在园林,这个古代的遗物,依然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逃避诸多纷繁的纠结,并且体验一下真正的“宅”的艺术。

  我还记得在寻访福州三坊七巷时,曾在一幢宅子的大门两侧看到这样的一幅对联。上联是“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下联配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园林的设计正是要给居住者这种以静驭动,以小驭大的心境。那么究竟何为“宅”,如何才能通感于古人的关于宅的审美呢?也许我个人之所述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存在谬误,但的确是我遍访园林,思虑良久得出的些许感受,姑且叫它们“宅”的三个境界好了。

  不知为何,同样参照了苏州园林的设计而浑然绝美的颐和园就很少能带给我心定之感,更谈不上宅的欲望,而只愿做个匆匆过客。想想这倒不是因为它游人如织,而可能是因为它已经大到了任何个人之心都难以涵盖的体量,无意中便削减了那份漫步徜徉的情趣,却平添了无数自觉渺小的惶恐。

  在多纳多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解释自己宁愿与生死相随的客轮一起被废弃也不愿弃之登岸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私家园林之小给予着人们类似的安全感。虽然站在今天寸土寸金的角度,它们并不真的那么小,但着实恰到好处。万把平方之地足以让人领略四季轮回,敏于自然演变。在这里,我们切不可把小等同于狭隘,因为前者指的是实地,而后者却关乎心性。行遍天下依然心灵混沌,足不出户却能高瞻远瞩之人并不鲜见。毕竟,甘于看到难免落于浅显,敏于省察方能认识深刻,这也就不难理解运筹帷幄也能决胜千里,闭门造车也可出门合辙的言简意赅了。

  毋庸置疑,“大”确能彰显地位和气场,可是对个人则难以心安,以致于即使身处大宅,也必定要辟出方寸地聊以自处。“小”虽看似局促,但只要能在有限之地开垦出无限之境,便自会成为宅的绝佳居所,这便是“宅”的第一个境界。

  人喜群居,这是物种特性。然而群居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无时无刻与人共处,而只不过是一种基础的生存需要罢了。可是当人早已超越了生存需要,想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时又当如何呢?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孤独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敏于周遭变化,洞察世事人心。眼盲之人尤擅察觉物象的萌动,耳钝之人常能领略声音之细微,而当心灵可以免于繁杂的人情俗欲所扰时,自然能够生发出某种超然的悟性和气质。

  古代之大家往往有闭关修炼或上山学艺的经历,可能于此十几、二十几年间只读一本书,或研究一样东西,但只要方向正确,往往出关,或下山即能表现出不凡的造诣。这并不是什么传说,而不过是孤独的持续专注所带来的必然修为罢了。反倒是如今的我们纵然遍习诸艺,结交三教九流,却始终不免流于肤浅。

  今天之人根本无法理解古代之人在无电、不混迹于人群、不知天下事、又行路艰难的情形下“宅”在园中能有什么乐趣?却从未想过,短于见识,寂寞无聊的可能反倒是我们自己。因为古人那种孤独的慢生活恰恰养育了不骄不躁之气,得以让内心充溢丰盈。

  踏足园林一定要挑选人少之时,而且最好独自一人,因为这样你才能切身感受到园林的孤独氛围所带来的恬静的美感,而这便是宅的第二个境界。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既是一句信息时代的心灵鸡汤,却也是让人诚惶诚恐的精神毒药,似乎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乘风破浪于汹涌的潮水,唯恐被哪一个浪头所遗忘。

  即使在园林遍布的苏州,这种变化也无处不在,行走于老城、新区和园区,都不难察觉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不同印记。然而,当你置身园林之中,却可能会惊讶于它们孑然独立的环境。那是一种逃脱了时光纷扰之后的淡然和从容,一种任凭周遭天翻地覆,却能凝固过往瞬间的傲然自信。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至今记得,当初接触此文,虽乍听颇感深刻,但难免满腹怀疑,权当一宗教故事略去。但终有一次漫步园林时,顿觉恍然大悟,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说透了,天下之变不过是人心之变。对于个人,在修心方面其实可以看淡变化,时不时地驻足于某个时刻,而园林所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我心不动的静谧的氛围。

  “时光流转,设计永恒。”这是我在某腕表包装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也许今天,我们不再相信永恒,或者不屑于永恒,而是醉心于及时享受的快感。反正人终归回到尘土,又何必自欺欺人?然而在世上走一遭,又有谁甘心于虚度了几十年的光景,却没给任何人留下一点点故事、启示、或者作品呢?哪怕留下的东西只能停留片刻,或者颇为片面也至少不枉此生啊!然而没有永恒之心又怎能奢望留下永恒之象?!于是包括园林在内的老建筑们便有了它们独特的意义,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启发我们不忘思考到哪里去。

  “生存主动,生活主静”,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保护特别是不时地徜徉于老建筑能帮助我们避免困顿于生存之轮而无法逃脱。而这正是“宅”的第三个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园林之魂在其自然、在其清澈、在其带来的那份与世隔绝、截断纷扰的闲情逸趣。那么作为这份宝贵遗产的继承人和造访者,我们是否该暂且放下家常之打扰、忘却俗世之浮躁,细细的咀嚼一下这里的滋味,认真地学习一下“宅”的艺术呢?!

  欢迎访问微思考官方网站(或者 微思考,或扫码关注微思考公众号(也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除了山水的搭配、建筑的技艺、空间的规划,园林还反映园林主人(皇帝)的精神生活:

  读书和写字,儒家:快雪堂(收藏快雪堂帖)、阅古楼(收藏三希堂法帖)、静心斋。

  道教:濠濮间(名字源自庄子)、仙人乘露、琼岛(海上仙山传说)、团城(原先也是岛屿)。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