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鉴定整修开启传统建筑科学保护!从南京城走进古老中国建筑
一次鉴定整修开启传统建筑科学保护!从南京城走进古老中国建筑
一次鉴定整修开启传统建筑科学保护!从南京城走进古老中国建筑,天坛古建保护,古建保护研究所,自贡古建筑保护一个建筑因人而起,一座城市因人而聚。一段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史,也由营造学社的一群人开启。九十年前,将大半生留在南京的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加入了营造学社;九十年后,出生于扬州的萧易通过多年的研究将营造学社再次呈现于读者眼前。
一场与南京、乃至江苏有关的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将我们暂时从钢筋混泥土建构的摩登都市拉回上个世纪。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子,了解中国传统城市的布局,了解传统中国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段中国传统建筑保护史中,南京的点点滴滴。
今年是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1930年2月,“民国代总理”朱启钤先生在北平创立营造学社。1931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到营造学社担任法式部主任。当时营造学社云集了林徽因、陈明达、莫宗江等学者,还有考古学家李济、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社会名流。
其中,还有一位与南京紧密相连的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的刘敦桢。虽然出生于湖南,但是刘敦桢官费留学日本归国之后,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1943-1949年,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至此,刘敦桢则开始了自己的南京生活。
1935 年,朱启钤 ( 右一 ) 、梁思成 ( 右二 ) 和刘敦桢 ( 右三 ) 考察北京天坛修缮工程。
“而1941年夏天,营造学社受委托,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包括560多张照片的全套影像资料——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多年之后,萧易追寻着这批照片与历史,写成了一本《影子之城》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古老的城市这才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城隍庙俨然阴间的衙门,年迈的奶奶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起城隍爷拿人的故事,忠奸善恶在人们的敬畏中代代相传。”
在萧易看来,营造学社仿佛有种特别的魔力,它让朱启钤放弃了宦途生涯,让梁思成、刘敦桢暂别大学教职和开创建筑事务所的优厚回报。“他们全身心地建设起这个紧密而高效的小团队,自筹资源、自订规划,以私人社团的名义开展了古建筑调查研究。从编纂整理建筑古籍,他们用科学方法研究梳理古建文献,到转变思路,投身实践,开始了长达10年的实物调研征程。为了将中国建筑发展勘查得更彻底,他们走遍中国11个省,从寺庙、木塔,到石窟、宫殿,从汉阙、墓葬,到宗祠、会馆,测绘调查了近三千件古建筑。其中艰辛与收获,非常人能了解。”
然而,营造学社的成立,其实与南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营造”两字,取自《营造法式》,这是宋代工匠李诫编纂的一本研究建筑样式、规范的书。朱启钤退出政坛,一个小插曲为他的人生开启了另一个舞台——在途经南京时,朱启钤在当时的“江南图书馆”无意中发现手抄本北宋《营造法式》一书。然而经屡次辗转传抄,错漏难免,朱启钤认为这样珍贵的古籍一定要尽可能使之更为完善,因而委托诸多专家搜集各家传本译注并校对,为此“时阅七载,稿经十易”,于1925年付梓刊行。
《营造法式》实际上是北宋政府用来做建筑工程预算和质量控制的书。更有甚者戏称它是北宋年间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丁本《营造法式》经陶湘等人校对、装帧并刊布之后,致使朱启钤“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愈大,发现亦愈多。”于是便有了组建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私人机构——营造学社的愿望。
校订的《营造法式》刊行后,朱启钤迫不及待地送给好友梁启超分享,梁启超如获至宝并邮递给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的儿子梁思成。如获至宝的梁思成打开书之后,却发现这本书像天书一样,无人能懂。“由于年代久远,对于书中那些术语根本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些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梁柱式结构也逐渐失传。因为明清的木构建筑技术,和唐宋相比,倒退的实在太多。很多工匠为了防止机密外泄,通常都是家族内部传授。”
为了破译这本《营造法式》,梁思成回国之后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这个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最终《营造法式》被破解,影响至今。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前,西方建筑学者认为,“世界建筑史”的主干是希腊、罗马,近现代欧洲各国建筑是从这一主干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建筑则是一些没有细节的小枝丫,不在“文明”主线上。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中国建筑学人凭自己高超的现代学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立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体系。
不仅这一段对中国传统建筑史的追溯,因缘际会由南京开始,南京古建筑也成为诸多建筑学家研究的对象。
来到南京的刘敦桢夫妇在鼓楼附近的唱经楼后街租了一个小院,建立了在南京的家庭生活,并继续着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广泛查阅中外有关的文史资料的刘敦桢,利用假日陆续考察上海、南京、杭州一带的古建筑和遗址。后来,在各方面的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写作论文。
1931 年,刘敦桢在南京中山陵前按照清代宫式制度设计了一座光化亭,作为对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研究的又一次实践。此外,他又和挚友卢奉璋教授对南京栖霞寺建于五代南唐的舍利塔进行调查,并对其损毁部位采用了现代手段予以鉴定和整修,这是国人对传统古建筑进行科学保护的首例。
而对于南京传统建筑的探讨,不仅仅只有国人。1941年,东京大学教授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通过2531幅高清图片,120万字专业解说,再现中国14省最珍贵古建文物的历史风貌。书中,两位作者实地考察,来到南京,记录下了雨花台、鸡鸣寺、灵谷寺、清凉寺、文庙、贡院、明故宫、明孝陵等诸多古建筑。
“他们从1906年开始,历时三十余载,先后数十次实地勘察,搜集、拍摄的照片、拓片几乎囊括当时保存尚好的名胜古迹,尤其是宗教建筑、石刻雕像等,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上的一大图鉴。”出版方中国画报出版社介绍,“梁思成等专家学者都把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在讲义、著作中多有引用,这对于建筑、书画、造型等传统文化研究、古迹修复重建、文物鉴定、流失海外文物追讨等均有很大帮助。”
相关文章
- 土壤污染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远眺珠穆朗玛峰古代中国史
- 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德才股份聚业内专家解析古建修复
- 【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检察院发布文物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 澎湃好物 双殊见蝶影月下喜相逢——惊艳岁月!快来把这套国潮积木送给TA吧
- 私人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亟待完善(建议)
- 大同古城每一座古建都承载着历史文明的星辉
- 假如当年采用“梁陈方案”古城墙没被毁如今的北京将举世无双
- 国能晋江热电公司:全面开展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
- 回复来了!“12345市长在线”沙向东副市长接话问题办理情况
- 珠海以古建筑为载体建设村史馆 传承小镇记忆
- 输水管道水安装——承德市批发
- 加大古建筑文化保护力度
- 建筑时报‖凌云孙勇联合署名文章:续写徽派古建传奇新篇章 再创古建产业发展新辉煌
- 覆盖我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 休渔禁渔 让江海休养生息
-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古建资产管理丨政策解读:住建部通知开展对贫困地区自然衰败严重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
- 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 全国三大庄园之一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千聊手机摄影大赛评委杨晓利专访:手机摄影大赛亦是手机摄影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