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千聊手机摄影大赛评委杨晓利专访:手机摄影大赛亦是手机摄影课堂

中国古建网2022-10-05古建保护su古建筑建模
两希文化指的是什么,su古建筑建模,仿石砖贴图,千聊手机摄影大赛评委杨晓利专访:手机摄影大赛亦是手机摄影课堂,两希文化指的是什么,su古建筑建模,仿石砖贴图,“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自7月25日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

千聊手机摄影大赛评委杨晓利专访:手机摄影大赛亦是手机摄影课堂

千聊手机摄影大赛评委杨晓利专访:手机摄影大赛亦是手机摄影课堂,

  两希文化指的是什么,su古建筑建模,仿石砖贴图,

  “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 自7月25日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反响,目前已经收到超过7700位用户的投稿。今天,千聊与本次大赛评委摄影师杨晓利展开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摄影的故事、他对手机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作为本次大赛评委,将从哪些层面对作品进行评选?对参赛选手有怎样的指导和建议?

  杨晓利 ,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出版《建筑摄影》、《黑白摄影技法》、《杨晓利摄影作品集》等专著;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晓利摄影作品展览 ;曾获北京摄影金像奖、文化部群星杯摄影评选银牌奖、美国、加拿大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等奖项;2001年至2005年任5届中国优秀摄影家评委;摄影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22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并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大型摄影作品展。

  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相机之后,杨晓利就从未放下。谈起与摄影结缘的过程,杨晓利回忆道:“16岁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挎相机的摄影师,非常羡慕他的气质和风度,于是我发誓,要成为比他还帅的摄影师。”

  参加工作后,杨晓利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区级文化馆的兼职摄影工作。但是拍了几年纪实摄影作品后,杨晓利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远远不够,当时的他无法准确把握拍摄时应当关注什么、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

  于是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走上求学之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摄影艺术创作不仅仅需要学习拍摄技法、构成原理、光效特性,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心理学、哲学、大学语文等更广泛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杨晓利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大学教课时,在他面前永远是20岁的年轻人,杨晓利可以从他们那里领悟到最新的信息、最时尚的状态、最具活力的表现、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是杨晓利在数十年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养分。

  目前,杨晓利已经从教30余年,学生人数破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和探讨摄影艺术,经常从学生的作品创意中得到启发。

  在摄影的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希望把照片拍得好看、拍得清晰,但是摄影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在他看来,摄影是个性的展示、情感的释放、责任的证明。

  杨晓利引用了摄影大师亚恩阿蒂斯-贝特朗在创作中的感言来说明摄影的重要意义:赶快记录下现在世界的环境状态,为第三个一千年的人类提供历史的佐证。

  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四十多年来,杨晓利坚持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专注拍摄中国古建筑三十五年,为保护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拍摄古建筑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杨晓利说道。

  杨晓利致力于利用摄影的技法与艺术性的表达记录和赞美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古建筑,呼吁更多的人共同保护古建筑。

  他的作品集中于自我的画面形式,呈现他关注的主题。杨晓利坦言,真正理解摄影并且非常热爱时,一部电影、一个表情、一场小雨、一片残叶、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能触发无限灵感。

  摄影工具日益轻便化,如今移动摄影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杨晓利看来,手机发展至今,不仅满足了生活摄影的技术要求,而且基本满足了专业摄影的要求。他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优势。

  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杨晓利对于大赛有何评价?对参赛选手又有哪些指导建议呢?以下为千聊与杨晓利的对话。

  Q: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可以分享一下您对活动的看法吗?对本次活动有哪些期待呢?

  杨晓利:手机摄影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很多拍摄者缺乏摄影的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拍摄水平、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举办手机摄影大赛,大家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大赛评委的点评和指导,这次大赛本质上就是一次手机摄影的课堂。

  Q:本次大赛“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分为人像、风光、美食、城市四大赛道,针对不同的赛道,老师在评选作品时会分别考虑哪些维度呢?

  基本拍摄技术掌握到位:清晰度、色彩表现、拍摄功能选择。注意,本环节对过度后期调整的作品会遭淘汰。

  画面构成指的是我们理解的构图、用光。评委能够从参赛作品中看到参赛者对画面构图的美感表现、光效选择及呈现是否符合创作主题与主体。

  不仅仅是娴熟的技术处理及画面的强烈美感,还应该让观众读到创作者的情感与情绪的内涵。

  1、后期调整时,不要为了色彩鲜艳而过度调整饱和度、对比度,否则会引起评委的反感。(创意类作品除外)

  4、不要局限在网红景点及地标建筑的创作,很多优秀摄影作品是在不起眼的身边拍到的。

  “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 自7月25日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反响,目前已经收到超过7700位用户的投稿。今天,千聊与本次大赛评委摄影师杨晓利展开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摄影的故事、他对手机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作为本次大赛评委,将从哪些层面对作品进行评选?对参赛选手有怎样的指导和建议?

  杨晓利 ,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出版《建筑摄影》、《黑白摄影技法》、《杨晓利摄影作品集》等专著;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晓利摄影作品展览 ;曾获北京摄影金像奖、文化部群星杯摄影评选银牌奖、美国、加拿大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等奖项;2001年至2005年任5届中国优秀摄影家评委;摄影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22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并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大型摄影作品展。

  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相机之后,杨晓利就从未放下。谈起与摄影结缘的过程,杨晓利回忆道:“16岁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挎相机的摄影师,非常羡慕他的气质和风度,于是我发誓,要成为比他还帅的摄影师。”

  参加工作后,杨晓利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区级文化馆的兼职摄影工作。但是拍了几年纪实摄影作品后,杨晓利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远远不够,当时的他无法准确把握拍摄时应当关注什么、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

  于是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走上求学之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摄影艺术创作不仅仅需要学习拍摄技法、构成原理、光效特性,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心理学、哲学、大学语文等更广泛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杨晓利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大学教课时,在他面前永远是20岁的年轻人,杨晓利可以从他们那里领悟到最新的信息、最时尚的状态、最具活力的表现、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是杨晓利在数十年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养分。

  目前,杨晓利已经从教30余年,学生人数破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和探讨摄影艺术,经常从学生的作品创意中得到启发。

  在摄影的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希望把照片拍得好看、拍得清晰,但是摄影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在他看来,摄影是个性的展示、情感的释放、责任的证明。

  杨晓利引用了摄影大师亚恩阿蒂斯-贝特朗在创作中的感言来说明摄影的重要意义:赶快记录下现在世界的环境状态,为第三个一千年的人类提供历史的佐证。

  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四十多年来,杨晓利坚持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专注拍摄中国古建筑三十五年,为保护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拍摄古建筑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杨晓利说道。

  杨晓利致力于利用摄影的技法与艺术性的表达记录和赞美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古建筑,呼吁更多的人共同保护古建筑。

  他的作品集中于自我的画面形式,呈现他关注的主题。杨晓利坦言,真正理解摄影并且非常热爱时,一部电影、一个表情、一场小雨、一片残叶、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能触发无限灵感。

  摄影工具日益轻便化,如今移动摄影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杨晓利看来,手机发展至今,不仅满足了生活摄影的技术要求,而且基本满足了专业摄影的要求。他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优势。

  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杨晓利对于大赛有何评价?对参赛选手又有哪些指导建议呢?以下为千聊与杨晓利的对话。

  Q: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可以分享一下您对活动的看法吗?对本次活动有哪些期待呢?

  杨晓利:手机摄影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很多拍摄者缺乏摄影的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拍摄水平、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举办手机摄影大赛,大家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大赛评委的点评和指导,这次大赛本质上就是一次手机摄影的课堂。

  Q:本次大赛“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分为人像、风光、美食、城市四大赛道,针对不同的赛道,老师在评选作品时会分别考虑哪些维度呢?

  基本拍摄技术掌握到位:清晰度、色彩表现、拍摄功能选择。注意,本环节对过度后期调整的作品会遭淘汰。

  画面构成指的是我们理解的构图、用光。评委能够从参赛作品中看到参赛者对画面构图的美感表现、光效选择及呈现是否符合创作主题与主体。

  不仅仅是娴熟的技术处理及画面的强烈美感,还应该让观众读到创作者的情感与情绪的内涵。

  1、后期调整时,不要为了色彩鲜艳而过度调整饱和度、对比度,否则会引起评委的反感。(创意类作品除外)

  4、不要局限在网红景点及地标建筑的创作,很多优秀摄影作品是在不起眼的身边拍到的。

“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 自7月25日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反响,目前已经收到超过7700位用户的投稿。今天,千聊与本次大赛评委摄影师杨晓利展开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摄影的故事、他对手机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作为本次大赛评委,将从哪些层面对作品进行评选?对参赛选手有怎样的指导和建议?

  杨晓利 ,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出版《建筑摄影》、《黑白摄影技法》、《杨晓利摄影作品集》等专著;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晓利摄影作品展览 ;曾获北京摄影金像奖、文化部群星杯摄影评选银牌奖、美国、加拿大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等奖项;2001年至2005年任5届中国优秀摄影家评委;摄影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22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并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大型摄影作品展。

  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相机之后,杨晓利就从未放下。谈起与摄影结缘的过程,杨晓利回忆道:“16岁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挎相机的摄影师,非常羡慕他的气质和风度,于是我发誓,要成为比他还帅的摄影师。”

  参加工作后,杨晓利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区级文化馆的兼职摄影工作。但是拍了几年纪实摄影作品后,杨晓利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远远不够,当时的他无法准确把握拍摄时应当关注什么、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

  于是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走上求学之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摄影艺术创作不仅仅需要学习拍摄技法、构成原理、光效特性,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心理学、哲学、大学语文等更广泛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杨晓利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大学教课时,在他面前永远是20岁的年轻人,杨晓利可以从他们那里领悟到最新的信息、最时尚的状态、最具活力的表现、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是杨晓利在数十年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养分。

  目前,杨晓利已经从教30余年,学生人数破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和探讨摄影艺术,经常从学生的作品创意中得到启发。

  在摄影的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希望把照片拍得好看、拍得清晰,但是摄影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在他看来,摄影是个性的展示、情感的释放、责任的证明。

  杨晓利引用了摄影大师亚恩阿蒂斯-贝特朗在创作中的感言来说明摄影的重要意义:赶快记录下现在世界的环境状态,为第三个一千年的人类提供历史的佐证。

  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四十多年来,杨晓利坚持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专注拍摄中国古建筑三十五年,为保护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拍摄古建筑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杨晓利说道。

  杨晓利致力于利用摄影的技法与艺术性的表达记录和赞美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古建筑,呼吁更多的人共同保护古建筑。

  他的作品集中于自我的画面形式,呈现他关注的主题。杨晓利坦言,真正理解摄影并且非常热爱时,一部电影、一个表情、一场小雨、一片残叶、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能触发无限灵感。

  摄影工具日益轻便化,如今移动摄影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杨晓利看来,手机发展至今,不仅满足了生活摄影的技术要求,而且基本满足了专业摄影的要求。他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优势。

  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杨晓利对于大赛有何评价?对参赛选手又有哪些指导建议呢?以下为千聊与杨晓利的对话。

  Q: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可以分享一下您对活动的看法吗?对本次活动有哪些期待呢?

  杨晓利:手机摄影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很多拍摄者缺乏摄影的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拍摄水平、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举办手机摄影大赛,大家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大赛评委的点评和指导,这次大赛本质上就是一次手机摄影的课堂。

  Q:本次大赛“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分为人像、风光、美食、城市四大赛道,针对不同的赛道,老师在评选作品时会分别考虑哪些维度呢?

  基本拍摄技术掌握到位:清晰度、色彩表现、拍摄功能选择。注意,本环节对过度后期调整的作品会遭淘汰。

  画面构成指的是我们理解的构图、用光。评委能够从参赛作品中看到参赛者对画面构图的美感表现、光效选择及呈现是否符合创作主题与主体。

  不仅仅是娴熟的技术处理及画面的强烈美感,还应该让观众读到创作者的情感与情绪的内涵。

  1、后期调整时,不要为了色彩鲜艳而过度调整饱和度、对比度,否则会引起评委的反感。(创意类作品除外)

  4、不要局限在网红景点及地标建筑的创作,很多优秀摄影作品是在不起眼的身边拍到的。

  “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 自7月25日启动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反响,目前已经收到超过7700位用户的投稿。今天,千聊与本次大赛评委摄影师杨晓利展开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摄影的故事、他对手机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作为本次大赛评委,将从哪些层面对作品进行评选?对参赛选手有怎样的指导和建议?

  杨晓利 ,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出版《建筑摄影》、《黑白摄影技法》、《杨晓利摄影作品集》等专著;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晓利摄影作品展览 ;曾获北京摄影金像奖、文化部群星杯摄影评选银牌奖、美国、加拿大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等奖项;2001年至2005年任5届中国优秀摄影家评委;摄影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22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并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大型摄影作品展。

  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相机之后,杨晓利就从未放下。谈起与摄影结缘的过程,杨晓利回忆道:“16岁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身挎相机的摄影师,非常羡慕他的气质和风度,于是我发誓,要成为比他还帅的摄影师。”

  参加工作后,杨晓利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区级文化馆的兼职摄影工作。但是拍了几年纪实摄影作品后,杨晓利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远远不够,当时的他无法准确把握拍摄时应当关注什么、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

  于是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走上求学之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摄影艺术创作不仅仅需要学习拍摄技法、构成原理、光效特性,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心理学、哲学、大学语文等更广泛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杨晓利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大学教课时,在他面前永远是20岁的年轻人,杨晓利可以从他们那里领悟到最新的信息、最时尚的状态、最具活力的表现、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是杨晓利在数十年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养分。

  目前,杨晓利已经从教30余年,学生人数破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和探讨摄影艺术,经常从学生的作品创意中得到启发。

  在摄影的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希望把照片拍得好看、拍得清晰,但是摄影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在他看来,摄影是个性的展示、情感的释放、责任的证明。

  杨晓利引用了摄影大师亚恩阿蒂斯-贝特朗在创作中的感言来说明摄影的重要意义:赶快记录下现在世界的环境状态,为第三个一千年的人类提供历史的佐证。

  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四十多年来,杨晓利坚持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专注拍摄中国古建筑三十五年,为保护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拍摄古建筑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杨晓利说道。

  杨晓利致力于利用摄影的技法与艺术性的表达记录和赞美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古建筑,呼吁更多的人共同保护古建筑。

  他的作品集中于自我的画面形式,呈现他关注的主题。杨晓利坦言,真正理解摄影并且非常热爱时,一部电影、一个表情、一场小雨、一片残叶、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能触发无限灵感。

  摄影工具日益轻便化,如今移动摄影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杨晓利看来,手机发展至今,不仅满足了生活摄影的技术要求,而且基本满足了专业摄影的要求。他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优势。

  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杨晓利对于大赛有何评价?对参赛选手又有哪些指导建议呢?以下为千聊与杨晓利的对话。

  Q:作为本次“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可以分享一下您对活动的看法吗?对本次活动有哪些期待呢?

  杨晓利:手机摄影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很多拍摄者缺乏摄影的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拍摄水平、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举办手机摄影大赛,大家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大赛评委的点评和指导,这次大赛本质上就是一次手机摄影的课堂。

  Q:本次大赛“千聊首届手机摄影大赛”分为人像、风光、美食、城市四大赛道,针对不同的赛道,老师在评选作品时会分别考虑哪些维度呢?

  基本拍摄技术掌握到位:清晰度、色彩表现、拍摄功能选择。注意,本环节对过度后期调整的作品会遭淘汰。

  画面构成指的是我们理解的构图、用光。评委能够从参赛作品中看到参赛者对画面构图的美感表现、光效选择及呈现是否符合创作主题与主体。

  不仅仅是娴熟的技术处理及画面的强烈美感,还应该让观众读到创作者的情感与情绪的内涵。

  1、后期调整时,不要为了色彩鲜艳而过度调整饱和度、对比度,否则会引起评委的反感。(创意类作品除外)

  4、不要局限在网红景点及地标建筑的创作,很多优秀摄影作品是在不起眼的身边拍到的。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