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绍兴76户人家守护一个国宝级“祖宅”

中国古建网2023-05-08古建保护瑞安古建筑保护
古建保护公益,瑞安古建筑保护,青年保护古建筑,绍兴76户人家守护一个国宝级“祖宅”,古建保护公益,瑞安古建筑保护,青年保护古建筑马头墙、青瓦白墙、《百马图》砖雕、精美的木雕石刻……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依山面溪而立的千柱屋,被誉为荟萃万千

绍兴76户人家守护一个国宝级“祖宅”

绍兴76户人家守护一个国宝级“祖宅”,

  古建保护公益,瑞安古建筑保护,青年保护古建筑马头墙、青瓦白墙、《百马图》砖雕、精美的木雕石刻……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依山面溪而立的千柱屋,被誉为荟萃万千气象的大观园。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座“活着”的“国宝”级别的宅院,200多年来,千柱屋的炊烟每天都袅袅升起,至今,里面仍住着76户原住民。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引导下,这里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让我们走进千柱屋,看看76户人家是如何“守护”这样一个国宝级“祖宅”的。

  斯氏在斯宅定居已将近1100多年,50代人。斯氏32世孙斯元儒,以做山货生意发家致富,是当时诸暨著名富商,他于1798年(清代嘉庆年间)建造了千柱屋,又名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的台门。2001年,以千柱屋为核心的斯宅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幢民居拥有7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2条弄堂、10个天井、36个小天井、10个四合院、118间房间、1300多根廊柱,因屋柱逾千而被称为千柱屋。内部各院以檐廊相互连接沟通,走遍千柱屋,可以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鞋帽。

  更令人称奇的是整座巨宅构件中竟不用一枚铁钉,全部用竹钉或木钉代之。建筑大都为杂木,其中以香榧、板栗木为主,是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整个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城市规划、传统村落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建筑装饰上的石雕、砖雕、木雕、题刻、书法等工艺、艺术水平高超,令人赞叹。

  自1798年建成至今,千柱屋已经在青山绿水间矗立了200多年,200多年来,斯氏后人一直在这里聚族而居。如今,这里既是斯氏大家族生活的家园,至今仍住着76户人家;作为国家级文保点,也是对外开放的收费旅游景点。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游客与这里的住民擦肩而过,在赞叹着千柱屋的宏大精美时,游客们也对原住民的生活投以好奇的目光。对这一切,住户们早已习惯,始终怡然自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千柱屋有5位原住民导游,50岁的斯利霞是其中一位,自出生以来,她从没离开过祖居。作为土生土长的千柱屋斯氏子孙,对千柱屋的角角落落、家家户户她都特别熟悉,有一肚子说不完的千柱屋故事。

  “我是在千柱屋出生的,至今一直住在现在的老宅里。小时候,房子公堂修缮都由住户自己掏钱,每家都出。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公用地及外观都是政府出钱修,只有房子内部由我们自己整修。以前水是井里去挑,现在每户人家都是自来水……”斯利霞是斯元儒小儿子的第6代后人,说起76户人家守望相助的生活日常,如数家珍。她说每有火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救火,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爱护千柱屋“祖宅”。

  “不要说看得见的这些砖雕、石雕、木雕,千柱屋‘祖宅’里每块砖头、每块鹅卵石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政府花了上亿元的资金请来专家帮我们整修好,住在宅子的我们当然要更加爱护这里。”千柱屋管理小组组长斯公清在这座宅子里住了70多年,他说,“文革”时期,斯姓族人在所有的雕刻上面(包括砖雕、木雕、石雕)都偷偷地封盖上石灰或泥土,再写上标语口号,使这些文物得以保存完好。现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维修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把千柱屋当作祖宗的遗产来看待,自觉承担起把它保护好、管理好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在千柱屋看到,不少人家换用了现代的塑钢、铝合金类推拉窗户,与其它人家传统的木窗相比,这些城市住宅标配在千柱屋的白墙上显得有些突兀。对此,原斯宅村村委会主任斯安才有些无奈。他曾多次劝说居民,尽量保持老宅原貌。但是,仍然有居民悄悄把老木窗换成了现代的推拉移动窗户。而按规定,只要不改变古建筑外观,内部的装修由产权人自己决定,可是门窗类属看得见的外观,但也在产权人房内,怎么界定呢?“换推拉窗户,采光会好些,但我们一直是在劝说大家尽量保持原结构。”斯安才说,他们只能做居民思想工作。

  斯利霞记得自己是1994年3月15日在千柱屋现在居住的房子里结婚的,当时新房是楼上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墙刷白,添上一张新床、一个写字台、一张小方桌和八把凳子、一个大衣柜,就是全部家当,这些家具也都是自己买木材做的。“几十年前结婚很简单的,不会动房屋结构,不像现在新房装修对房屋的改动是很大的。”

  “近年来因居民结婚要做现代装修,对古建筑保护冲击比较大,比如磁砖、马桶、抽油烟机、不锈钢窗户等。监管上比较困难,毕竟不可能24小时盯着。再说大多数都是在房间内部,是人家的私有产权,干涉不了。”斯安才说。作为曾经的村干部,他想得远一些,希望村里在其他地方有房屋,可以置换给有结婚装修需要的千柱屋居民,避免千柱屋房屋内部结构被破坏。好在老宅结婚的年轻人比较少,一两年才有一起。

  “千柱屋空关房在增多,有的是住着的老人自然过世;有的是老人年纪大了不适合独居,去和城里工作的子女住了;也有的到外地打工去了……”千柱屋管理小组组长斯公清说,千柱屋正面临着人口流失,实际居住人口年年下降。以前76户住了200多人,现在只有100多人常住了。

  记者了解到,斯利霞家,以前是祖孙三代人住90平方米,现在这里只有夫妻俩和两个女儿住,而两个女儿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在新昌工作,只周末才回来,平时只有她和丈夫住。

  “居住人群60岁以上的老人多一些,还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村民们也是‘靠屋吃屋’,依靠千柱屋的人气,开办农家乐、民宿及销售土特产,做导游等。”斯安才说。

  “千柱屋76户人家,每年财政有16万元的住户补助发放,只要村民按要求做好卫生和古建筑保护就可以拿到这笔钱。”斯宅村村委会副主任蒋欢玲告诉记者,卫生费按每户人家的产权面积和人口两个指标来发放,最多的一户一年可以拿到6000多元,少的每户也有两三千元,这笔钱提升了住户对千柱屋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千柱屋景区办公室主任斯建杰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1日开始,千柱屋景区开始试营业,门票是30元一张,凭门票可以参观千柱屋、发祥居、公别墅、小洋房。门票收入除去平时景区管理维护的费用后,也会将其中一部分给斯宅村,用于千柱屋平时的维修或是其它支出。“有这么一笔钱在,一般小的维修项目村里都可以马上执行,对保护千柱屋很有好处。”斯安才说。

  以千柱屋为核心的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东白湖镇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彬珂表示,要保护好这么大体量,且所有权为众多村民的古建筑群并不容易,但从千柱屋的保护利用中,他们已经摸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接地气、全民动员、全方位入手进行保护利用。

  作为国宝级文保点,千柱屋大的修缮都是由财政投入来完成的。日常修缮的费用由村里出,资金来源于千柱屋的门票收入。作为产权所有人的村民是文物日常维护的核心力量,但也不能让他们只尽义务,财政每年16万元以卫生费名义发放的补助让他们分享到了千柱屋保护的红利。

  “我们还开展日常巡查,及时了解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情况;与住户签订安全责任书;定期召开台门自治小组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各类文物保护精神;每季度都会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手把手向居民传授灭火器材使用方法。”陈彬珂说,对于千柱屋等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已经做得越来越细,还建立了斯宅文保区专职消防队和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工程,基本是全民动员、全方位进行保护维修。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