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保护古建筑保护文章
古建筑存档保护,古建筑保护文章,古建筑保护科员,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古建筑存档保护,古建筑保护文章,古建筑保护科员文物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经历代水患、地震、强风等外力作用和自然的剥蚀,文物建筑已是风

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古建筑存档保护,古建筑保护文章,古建筑保护科员文物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经历代水患、地震、强风等外力作用和自然的剥蚀,文物建筑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满目沧桑而依然挺立,弥足珍贵。我们常常会不经意地发现,不知在哪一天身边文物建筑或招致破坏或面临消失。这些与文物本身健康状况有关,与自然界强大的外力有关,与日常保养跟进不及时有关。可以说,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已成为文物建筑招致损毁的主要因素。文物灾情往往是文物建筑屋漏偏遭连阴雨的结果,导致文物损毁最后的一根稻草多是因大自然气候变化因子引发的外力作用。如山西广武段长城月亮门倒塌,就是在2016年强风作用下发生的结果。又比如2021年强降雨,平遥城墙出现滑塌。气候环境的突变下的自然灾害,已成为今天文保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应对的重要课题。

  平遥城墙修复后2021年10月,山西中南部地区普降大雨,受强降雨的影响,一千余处古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灾情与险情的叠加,使一批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状况,岌岌可危。险情发生以来,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派出了专家指导组,指导山西的救灾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也专门赴运城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对山西给予了资助。省文物局专题研究,并组织精兵强将分赴各地救灾一线,组织开展了灾后评估,并针对险情处置、抢险保护、构件管理、项目安排、简化程序、舆情应对等出台了《关于做好灾后文物抢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应对处置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日常保养维护、夯实社会保护基础、推进全面维修保护、完善数字档案记录、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探索保险保障机制”八项工作任务。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防汛救灾政府采购便捷化的通知》,明确灾后文物抢险维修不进行招标,缩短工作时间。同时拨付了1.25亿灾后资金,对重要文物开展灾后保护维修。市县政府和文物部门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组织力量及时开展灾后文物支护,以及危及文物建筑重大安全隐患的治理,影响文物景区开放的灾情处置。目前,已完工60处,正在实施的29处,正在编制方案或开工前准备工作的387处,文物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从灾后文物保护工作来看。灾后文物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关注度高。从去年10月以来到去年年底,媒体频频曝光报道山西文物受灾的情况。各大媒体、社会人士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了解情况,不断发声。可以说,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保护难度和保护压力增加,接受社会监督已成为新常态工作,应该说面临更大的一种考验。二是抵御能力差。文物部门应急储备物资不足。之前,关注更多是每年的岁修。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降雨,采取了遮盖、支护等手段有限,物资有限,措施有限。特别是大量低级别的文物,明显感受到保护压力,遇上突发情形时抵御的能力不足。各级文物部门应急处置方面,与相关部门的互通信息渠道和机制不畅,在化解应急处置风险能力存在差距。

  平遥双林寺,应急处置三是社会参与度低。从这次灾情来看,社会关注度较高,但真正拿钱出力的还是少数,捐钱也主要是一些大企业。保护文物更多的责任还是扛在了地方政府的肩上。如何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仍是我们今后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壶关三峻庙护坡坍塌山西受灾文物中,国保单位险情主要集中在周边护坡、岩体及围墙坍塌,以及院落塌陷等,文物本体只是部分建筑出现的局部渗漏。省保单位主要是2021年新入选的第六批申报单位,因之前是市县保或未定级文物,去年公布以后目前还没有开展全面的维修保护。而县保及以下不可移动文物出现渗漏、倒塌相对比例较大。这也与当前整体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体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关。已公布为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数量与资源底数在各地呈正三角分布,文物经费的投入呈倒三角分布。中央经费盘子大,但通过多年努力需全面维修的国保单位文物数量逐渐减少。地方经费盘子小,但需保护的未定级文物任务依然繁重。本次面对突发灾情,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文物应急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大盘子,文物保护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仍需要很多的制度设计。当前,做好文物建筑灾后抢救保护,应当正确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维修与保养的关系。实践证明,保养维护依然是文物延年益寿最有效的手段。任何物质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周期内如何通过养护,增加免疫力,改善体能,焕发其生命力,日常保养必不可少。通过日常除草、勾抿等工作,使文物建筑延年益寿。结合灾后文物保存状况,应认真开展对文物建筑受损的评估量化。特别是国省保单位和重要市县保单位,经过了近年来的全面维修,本次仅出现屋面渗漏的,就是要通过日常养护,屋面勾抿来解决,纳入年度保养维护盘子。针对濒危程度较重,急和险的文物建筑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对象,从病害,安全、附属文物价值等方面入手,优先对影响结构安全的制定维修方案,采取全面维修。以妥善处理好哪些需要维修,哪些需要保养,达到排灾除险目的。第二,处理好排队与插队的关系。本次灾情发生之前。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受灾文物中保护维修已申报立项,有的已编制了方案并批复。按照规定和规则,应当按照方案批复的内容和项目来开展维修。这次,针对一个县域内或同一文物保护单位中,出现了有的建筑虽然批准了立项和方案,但该建筑实际险情程度没有灾后其他建筑严重,或已立项、已编方案,或是方案不包括要抢修的对象。为保障急险建筑险情先排,在组织实施中,应将这些急险的项目在本年度先行启动,并通过补报立项,完善手续来解决,以更好地将保护维修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对于本年度按正常应开工,受经费制约,而未开工的项目,则放在下年度再启动,灵活处置维修项目插队与排队的关系。去年11月,争取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新增批复立项30余处,组织补报省保单位的立项70余处,并完成了20余处的方案完善。第三,要处理好抢救与抢险的关系。针对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险情程度不一的现状。结合全省元朝以前覆盖性保护抢救工程实施,对于格局完整、有附属文物、价值相对较高的,优先按传统做法开展抢修。特别是一个县里数量多又相对集中的地区,应统筹考虑项目资金与实施计划,本年度不能启动全面维修的,可通过搭设一批保护大棚,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对于因本次降雨,灾后出现建筑结构安全等重大险情的,要采取编制抢险加固方案来分类推进,做到应修尽修,应抢尽抢。

  搭设保护棚第四,处理好主导与参与的关系。文物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的机制创新。光靠政府来讲,对于数量庞大的底数和有限的财政投入来说,是化解不了当前保护的矛盾。灾情发生以后,市县政府做了不少工作,但受年度预算资金的制约,抢救工作还是有限。破解这一困境,仍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当中,形成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的局面。目前我们通过腾讯、字节跳动平台,筹措资金三千余万元,对十几处文保单位开始了全面的维修。同时策划了守望相助的公益活动,开展了为文物撑伞的专项行动,进一步拓展文明守望工程。但仍需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激励、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第五,处理好应急与预防的关系。文物灾情发生以后,国家、社会对文物关注度很高。但这些年对文物的灾后抢救保护来说,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从应急抢救资金分配来看,各地在文物保护上份额很少,等靠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支持的较多。从现有资金保障来看。中央及省都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做好灾后文物保护处置,还是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特别是针对气候环境变化下文物救灾工作,所需物资储备,以及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日常养护工作等等,还需要在年度经费盘子中给予大力保障,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任何一个生命体都需要日常营养的供给,需要水,食物等物资补充。文物也一样,应给予它充足的口粮,避免小病不治,拖成大病,大病得不到治疗而消亡。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