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视域 保护古镇的“文化个性”拒绝“全国古镇一个样”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保护古建筑保护手法
保护古建筑公益,古建筑保护手法,山西文化有哪些内容,视域保护古镇的“文化个性”拒绝“全国古镇一个样”,保护古建筑公益,古建筑保护手法,山西文化有哪些内容由于自然老化、私人改建与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真正能够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镇已是

视域 保护古镇的“文化个性”拒绝“全国古镇一个样”

视域 保护古镇的“文化个性”拒绝“全国古镇一个样”,

  保护古建筑公益,古建筑保护手法,山西文化有哪些内容由于自然老化、私人改建与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真正能够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镇已是凤毛麟角,不少古镇经修缮后越来越雷同,这不仅从本质上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个性,而且走向了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对立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对于传统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案与施工技术过于同质化和标准化。例如,分布于上海四周作为古镇地标性建筑的“古塔”,除了以飞檐起翘著称的龙华塔、自身结构特殊的南翔砖塔与年久失修的青龙塔外,其它现存所有经过近年修复的古塔(包括著名的松江方塔、嘉定法华塔等)的建筑特色荡然无存。

  比如,修缮前的松江方塔具有副阶柱,檐口“升起”明显,曲线柔和灵动,突出了宋代佛塔的艺术特点,而修缮后的方塔已“泯然众矣”。因此,同质化的单板修缮模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却抹杀了社会历史的丰富性,从而破坏了古镇的文化个性,可谓是一种“保护性破坏”。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手头资料不足的尴尬局面。古镇保护的对象不是一两座具体的单体建筑,而是成片的历史风貌区,任何专家学者都不可能具备如此详细的资料以保证古镇风貌的完整性。“修旧如旧”,现实的古镇历史风貌就是古镇保护的最宝贵的资料,是修缮工程的第一蓝图。而目前我们这方面的资料极为匮乏。就上海而言,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市规土局测绘管理处)仅仅针对已列为文物与优秀历史建筑的单体建筑进行测绘,没有针对古镇等历史风貌区层面的统筹测绘。同时,古建筑测绘也往往根据具体的保护与开发项目的不同要求而口径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在作为“城乡肌理”的历史风貌区层面,能保障“修旧如旧”之管理依据的往往仅有粗略陈旧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范围涵盖部分中心城区,1947年出版)、模糊的地方志与其它零星的记录。显然,这根本无法满足上海众多古镇历史风貌的原真性保护。

  鉴于上述问题,为了避免走向“全国古镇一个样”的悲剧,保护古镇历史风貌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建议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建筑环境”进行系统的测绘存档。

  这可以借鉴“苏州市古建筑遗产评估体系”的经验,后者从1996年起就对一些历史街区(如拙政园、平江路)的每一处传统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测绘与价值评估。

  因此,建议地方规土局牵头,联合各部门以及相关高校或研究院的古建筑保护与城乡规划专家,成立“古镇测绘小组”,对各古镇核心区的现存所有建筑物与构筑物进行系统的测绘并存档,包括建造年代、历史功能、结构材质、开间进深、立面特征、屋脊与檐口高度、出檐深度、檐口构造、檐口与坡面起翘的角度与高度,等等。鉴于建筑的历史叠加性,需要对各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建造(与历史改建与修缮)的年代分别进行详细记录。这为今后的规划与保护方案提供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原真性依据。

  我们既需要对建筑物与构筑物进行详细的测绘,也要对环境要素、建筑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测绘,包括建筑间距、开放空间的特征、弄堂阔深与曲率、墙垣栅栏篱笆与台阶的位置及其规格材质,等等。

  “整体建筑环境”的综合测绘譬如古镇的(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3D记录,保存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历史风貌区所传达的建筑与自然(声、光、水、影)的关系,后者指向的是历史风貌区的灵魂,即当地人与当时生活的真实的场所感。

  在涉及古镇等历史风貌区的城乡规划的编制以及修缮、建设、开发项目审批时,主管部门应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与相关地方条例(如《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原则与精神,将古镇综合测绘的资料作为首要的参考依据,致力于古镇文化个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古镇的测绘资料应该于城市建设档案馆归档,相关资料数据应向公众开放(或可供公众自行查阅)。这样,既可以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对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的公众监督,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作为我国历史环境之重要维度的古镇的文化个性。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