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The Economist】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保护古建筑保护背景
古建保护的原因,古建筑保护背景,古建地砖保护,【TheEconomist】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古建保护的原因,古建筑保护背景,古建地砖保护2019年4月15日,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塔尖在火海中坍塌,熊熊大火见于世界各大媒体报端,巴黎圣母院

【The Economist】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The Economist】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保护的原因,古建筑保护背景,古建地砖保护2019年4月15日,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塔尖在火海中坍塌,熊熊大火见于世界各大媒体报端,巴黎圣母院的词条也写入“于2019年4月被毁”。法国民众彻夜守在塞纳河边,唱起颂歌,为这世界文明的明珠,法国人民的灵魂祈祷默哀,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为这座挺过数百年历史风尘的建筑哀叹惋惜。而究竟为何,一座建筑能让全人类为之缅怀,在这背后,又承载着人类的何种情怀?

  50 年前,肯尼斯·克拉克 (Kenneth Clark) 在著名的 BBC《文明的轨迹》节目中问道:“什么是文明?我不知道,我现在无法给一个抽象的定义。但我知道当我看到文明时一定能认出来,现在,文明就在我眼前。”他转身指向身后,巴黎圣母院那高耸的哥特式塔身和飞拱映入眼帘。

  相比人类同胞的安危,一座建筑反而引发更多关注,似乎毫无人性。 1000 多人在南非洪灾中丧生,而巴黎圣母院火灾却引发更多关注,有些罪恶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眼见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广大民众悲痛万分,实则充分彰显了人性,而且具有 21 世纪的鲜明特色。

  如今,经济实现了全球化,文化亦然。人们辗转世间,为的不仅是养家糊口、安全度日,更要走遍名胜,访遍古迹。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往往富有感情。你曾在它洒满阳光的台阶上歇脚,也曾在它面前留下和爱人的,这座建筑便成为你心中最温暖的回忆,也因此与你融为一体。这么说来,难怪中国举国悲恸——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新闻在微信霸屏(微信是新兴的中国人分享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印度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与中国浩浩荡荡的游客相比,赴法旅游的印度游客如九牛一毛。

  视觉时代赋予了美丽以新的力量。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了超级明星。不过仅有少数能获此殊荣,就像扬名世界的演员从来都屈指可数。世界公认的文化象征寥寥无几:《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泰姬陵、金字塔,还有巴黎圣母院。视觉时代也将灾难呈现在我们眼前。起火之后的 24 小时内,巴黎圣母院着火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播放量近 2.5亿次。

  不过,人们目睹灾难后与其说是在哀悼巴黎圣母院本身,不如说是在哀叹失去它会意味着什么。巴黎圣母院凝结了众家匠心,反映出人性的光辉。所有人抬头看到圆拱穹顶都会不禁感叹,数千位无名匠人的天才智慧都凝结于此,他们历时一个半世纪,构建出气势磅礴的建筑架构,也展现出精美绝伦的手工雕花。它历经 850 年政治动荡仍屹立不倒,见证了战火、革命,挺过纳粹侵略,为当今世界刻下历史烙印。

  这场大火也将人们彼此相连。大火后哀悼之声四起,证明尽管如今黑暗分裂势力在外涌动,但我们仍携手共进。虽然民族主义威胁日益加剧,在人们共同的悲伤面前,国界突然无关紧要。虽然政治日趋多极化,对文化的热爱仍为实现人类团结贡献强大的力量。虽然极端主义将与基督教徒、宗教人群与无教主义者分离开来,但无论是否怀有信仰,所有人都一起默哀。巴黎圣母院本为纪念上帝的光辉而建,但同时也都是人类精神团结的标识。

  巴黎圣母院也将重建。火灾后第二天一早,当晚在巴黎圣母院前为其损毁默哀祈祷的巴黎群众又重新得到安慰。虽然塔尖已逝,但几座塔身仍然屹立着,整座建筑很有可能浴火重生。而就像火灾面前大家共同默哀一样,协力重建巴黎圣母院也会将人们团结在一起。24 小时内,各大公司和富裕人士就已经捐出 6 亿欧元(6.77 亿美元),一大批众筹项目也已启动。最近整座建筑经过高分辨率激光扫描这应该也有助重建。

  巴黎圣母院将不再是昔日模样,而也应当如此。正如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给巴黎圣母院的那三卷情书那样:“伟大的建筑与伟大的山脉一样,需要几个世纪的打磨。艺术在创作之中往往会改变模样…时间是建筑师,民族是搬砖人。”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