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

中国古建网2023-05-26古建筑设计梁启超手绘古建
古建怎么测绘,梁启超手绘古建,古建测绘地点,“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古建怎么测绘,梁启超手绘古建,古建测绘地点原标题:“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

“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

“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

  古建怎么测绘,梁启超手绘古建,古建测绘地点原标题:“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九年成果”视频展播之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

  谱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厚厚的史书承载着人类太多的记忆,它们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让人遥望而不可触及。其实历史就在身边,它不仅仅被记录在书中,更隐匿于我们生活的地方,那些饱经风霜,接受了岁月洗礼的历史建筑,正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义桥昇光村的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听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

  这是一座建造于清末的传统江南四合院,坐北朝南,静静的矗立在小山村中。虽然堙没在一片色彩缤纷的现代民居间,却也难掩其古朴而沧桑的特质。远远望去,粉墙已被岁月的厚重沁成了灰黄,斑驳的黛瓦依然屹立在墙头,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正门那堵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原本静止、呆板的墙体,在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映衬下,显露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它不仅仅起到了封火墙的作用,更是寄托了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真实写照。略略移步东侧,抬眼望去,却发现山墙从疏朗有致的直角线条变成了圆润柔和的观音兜式样,这种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的建筑式样,最早起源于福建沿海,在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意思。清末民国初年,随着西风东渐,逐渐在江南民居中流行开来。

  看似不起眼的民居,却承载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从“读书做官”到“风调雨顺”,从封闭落后的晚清到艰难坎坷的中华民国。小小的民居,却有着无数让人激荡的感人事迹,更是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奋勇抗争精神的真实见证。

  这座老屋一开始和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曾是中国早期党员李又芬的家,被称为李家老宅。1907年12月,李又芬诞生于此,他的父亲李美林是晚清秀才,早年家境小康,接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父亲去世后,渐趋落魄,他13岁便到杭州江干协盛木行当学徒,因此接触到进步思想,并加入中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老屋,并按上级指示,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开展革命斗争。李又芬以自己的李氏老屋为据点,组织何家桥、郭村、塘坞、蓬岭等村的手工业工人、农民30余人参加,并亲自授课,讲述革命道理,同时在学员中发展8位党员。

  1928年6月,在这座老宅中,诞生了何家桥支部。而共青团萧山县委也于1928年11月和1929年1月,两次在此召开代表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没有吓倒胸怀大义,心存远志的人们,他们在中国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对反动当局的斗争,为农民争取权利。何家桥支部领导的郭村乡农民协会采用“吃大户”的方式,公开向大地主余品林“借”谷400石,帮助本地和周边的贫困农民度过饥荒。这个诞生于李家老宅的何家桥支部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并为当地的农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推开木制大门,就可看到门额上刻有八卦之“坎”卦图案,走进天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由门廊、东西厢房、正房组成的四合院式。抬眼望去,正房与厢房的六角米字花格窗依然如初,穿过天井,从正房的东西两个房间均可拾级而上。

  登上二楼,打开木隔窗,整个长方形的天井一览无余。四面相连的门廊,在木柱与木柱之间衔接的檐枋和牛腿上,还雕刻着简洁大方的卷草纹。矗立于其间,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生活在这座老宅中的情形,追寻真理的人们在其中慷慨陈词,热切交流,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上下求索,为帮助劳苦大众,抗争反动势力出谋划策。

  旧时的中国灾难深重,内有军阀混战不休,外有侵略者虎视眈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中国军队接连战败,精锐部队和现代化武器损失殆尽,包括首都南京在内的大批国土沦丧。当年12月杭州沦陷,萧山岌岌可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氏老屋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摆布。至今,在老屋的后墙上,还有数十个当年日军进犯狼岭时与中国军队激战所留下的深深的弹孔,它既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血罪的有力罪证,也是中国人民保卫家园,誓死抵抗外辱的真实写照。

  就在李氏老屋的周围,有一位叫做沈佩兰的乡村女教师,以高度的爱国热枕,主动配合国军歼灭了一个中队的日军辎重部队。

  1940年2月17日,日本侵略军由钱塘江东洲沙渡江,途经许贤乡向浙赣铁路沿线团把守猫头山进行伏击,并与仓皇应战的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激战。日寇败退塘坞村,将指挥部设在村校教师沈佩兰家中。沈佩兰见此情景,不顾个人安危,偷偷从后门潜出,向119团报告了敌军指挥地点和敌军火力点。在她的带领下,119团连夜突袭日军,她的住处也被炮火所毁灭。192师又兵分三路,中路由何家桥直攻塘坞,左翼向塘坞村后的安山湾迂回前进,右翼由观音桥出击。三面包围,终于全歼塘坞200多名日军,缴获了全部辎重。

  站在老屋的后墙,透过这些深深的弹孔,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场战争的激烈程度,“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国难当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没有畏惧侵略者精良的武器,也不屈服于其残暴的手段,苍白的文字并不能说明战争的残酷,也不能表达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只有扎在墙上的弹孔,还在向我们无声的控诉着一切,告诉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老屋的后人们也深谙这一道理。 2014年9月28日,经过精心修缮的何家桥萧山团代会旧址作为义桥镇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自省内外的观众7万余人次。除日常展览外,每到元旦、七一、抗战纪念日、国庆节等节假日,纪念馆还会开展各项主题活动。纪念馆的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见证了百年历史的老宅得以重生,并继续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