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寻宋江南⑦ 观前街藏着江南最大宋代木构建筑

中国古建网2023-02-13古建筑设计古建彩绘名称
古建彩绘浮雕,古建彩绘名称,龙溪古建彩绘,寻宋江南⑦观前街藏着江南最大宋代木构建筑,古建彩绘浮雕,古建彩绘名称,龙溪古建彩绘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活动室里,六张桌子拼成的大会议桌被地图和书铺满,其中既有唐代的《吴地记》、北宋

寻宋江南⑦ 观前街藏着江南最大宋代木构建筑

寻宋江南⑦ 观前街藏着江南最大宋代木构建筑,

  古建彩绘浮雕,古建彩绘名称,龙溪古建彩绘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活动室里,六张桌子拼成的大会议桌被地图和书铺满,其中既有唐代的《吴地记》、北宋的《吴郡图经续记》和南宋的《吴郡志》等古方志,又有16本曾北海与社区老年居民共同编写的古城“旅行口袋书”。8年来,曾北海带领“朝霞学习组”,背着相机和笔记本走街串巷,整理了几十万字资料,搭建起千年文化遗存与今日社区居民的桥梁。

  得知长三角四大晚报携手推出“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后,73岁的曾北海十分欣喜,他拿出一张1:1复制的南宋苏州城市地图《平江图》,与记者分享他的“寻宋”思路:“今天的古城区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保留了下来,按图索骥,能找到很多宋代的古桥、街巷、寺庙与道观。”《平江图》地图中心偏东北位置,有一座“天庆观”,即是现在的玄妙观,观前街因之得名。

  “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已有1700多年了,故称‘江南第一古观’。最初名真庆道院,后改称开元宫、天庆观,南宋《平江图》标‘天庆观’。公元1295年元朝皇帝下令改为玄妙观,是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曾北海与社区居民共同编写的《平江国保探访》详尽介绍了玄妙观的历史沿革。他觉得,观前街、平江路这一带虽然游客众多,但大家并不一定真正了解。

  玄妙观不是“开洞府于名山”,而是“大隐隐于市”,为一座典型的城市道观。仙气之外,这里更多的是烟火气。清代记叙苏州民俗的《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书多次提到“基广五百亩,宏丽甲吴中”的玄妙观,三伏天里,人们在广场的茶篷歇坐,吃风凉茶;新春前夕,人们在三清殿内的年画市场购买芒种春牛图、天官赐福图,是一副“人神同乐”的景象。曾北海回忆,在他小时候,玄妙观保留着以小吃为主的传统特色,广场上商铺林立、百戏杂陈,放学后,他常去买梨膏糖、翻小人书,看“飞车走壁”等杂技表演。

  1982年2月,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苏州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正是从这时开始,曾北海与许许多多的苏州人逐渐知道了古城的珍贵,了解到家门口建筑的历史价值。1999年,观前街全面改造,玄妙观也得到了全面修缮,如今有殿堂七座,宋元明清建筑齐具,如同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穿过玄妙观的山门,眼前就是主殿三清殿。今天的人们都会径直走入殿内,为的是在初一、十五烧香祈福,而若退后几步,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座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宏伟气势。它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如果不使用广角相机,很难找到一个位置将它全部收入镜头。

  80多年前,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同样被它震撼。1936年8月,建筑大师刘敦桢来到苏州,第一站就是玄妙观,他在《苏州古建筑调查记》里写道:“有三清殿者,建于南宋淳熙间。重檐九间,外列石柱,厥状甚伟,而内部中央数间施上昂及插拱,尤为海内不易多睹之例……”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评价,其上檐内槽的斗拱样式,“为唯一孤例,至为珍贵”。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苏州文物管委会副主任的王仁宇第一次到斜塘土地庙时,当地居民告诉他一句俗语:“先造王墓土地庙,后修观前三清殿。”以三清殿为“标准”,正因它是苏州最无争议的一座南宋木构建筑。其史料详实、记载明确,殿中数根石柱刻有平江府长洲县或淳熙年号,足以证明年代。

  宋时金兵南下,苏州城内建筑几乎全毁,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至淳熙六年(1179年),三任地方官先后主持修复玄妙观,此后八百年间,三清殿历经战乱,曾伤筋动骨地大修过十余次,却仍保留着当年的构架,斗拱雄健,月梁硕壮,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留有宋代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了江南特色,在古建爱好者看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三清殿内外游走,不经意间就会与大量历史遗迹相遇。宽广的青石露台三面绕以石栏杆,玄妙观工作人员介绍,古代木建筑以“榫卯”来连接构件,这些石栏构件则以熔化的生铁浇连,冷却后如同铁钉钉合,坚固非凡,被称为“钉钉石栏杆”,是五代至宋的遗物。屋脊两端有苏派窑制的宋代砖雕大龙吻,大殿正中万年台系细砖宋式须弥座,台上供奉的三清像也是宋代塑造。1999年改造玄妙观时,在正三门与三清殿的轴线上发现了五代古井,井中出土器物近30件,多为宋代遗物。

  玄妙观的“玄”与“妙”,不只在建筑。在三清殿的南墙上,有一块老子像碑,距今近800年,是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画像碑刻。碑上老子像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形貌苍古,衣褶流畅,字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文为唐玄宗李隆基御笔,被称为“三绝碑”。在苏州人看来,还要再加“一绝”:现存的这块碑是南宋勒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刻工精良。张允迪这个名字,还出现在《平江图》碑刻的左下角,是三个刻工之一。同时,张允迪刻的《诏建三清大殿上梁文碑》也存于观中。

  去年,玄妙观对遗存观内的零散碑刻进行了清理修复,将文昌殿庑廊改建为碑廊,陈列了历代碑刻共37方,上起宋代,下至清末,其中“通神先生何蓑衣事实碑”刻于南宋,宋孝宗脊题“通神庵”三字,笔力圆润大气,苍劲有力。

  从建筑到碑刻,从树木到青石,它们如此坚硬,足以抵御时光的侵蚀,却又如此柔软,接纳一代代普通百姓祈福祛灾的心愿,成为苏州地方文化与民俗传承的载体。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