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搜古】沂水城区古建筑遗迹考
【琅琊搜古】沂水城区古建筑遗迹考
【琅琊搜古】沂水城区古建筑遗迹考,国外古建筑手绘,彩绘横幅古建,古建绘画简单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沂河纵贯南北。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为沂水。自隋以后,虽属州属郡各代不同,而沂水之名皆因其旧,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1400多年的历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名胜众多。《沂水县志》记载:沂水之城,面表临沂,背枕穆陵,左携莒父,右提龟蒙,盖要地哉。于此置杜建学,以故名秀辈出焉。……沂境内向有之寺观。据调查,沂水境内寺观,庙宇、学宫、巷阁等古建筑遗迹近百处,沂城内多达二十余处。关于它们的兴盛衰亡,文献中多无确切记载,或毁于战火,或毁于自然灾害,或毁于文革期间,总之,今已荡然无存。笔者通过多年调查,以考古和史料为据,择其重要,对城区内几处古建筑遗迹作简略探讨。
沂水故城址,今县政府驻地一带。《沂水县志》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县尹苑华修。明永乐二十年复修。天顺中知县陈孜甃以石,周围三里二十七步,高二丈五尺,阔如之。门三,东曰:东莞,西曰:西城,南日:沂阳。沂故城东门在今邮电局营业厅附近,南门在县府广场步步登高门前,西墙至今小河沟(原护城河),北至县府后街以北30米处(尚有故城墙遗迹)。东门因汉置东莞,西门又叫堂阜(古地名),南门因沂水山水俱阳得名。三门样式相同,均为两层门,门凸出城墙外。外门至内门中间叫瓮城,俗称城门洞子。两层门都是榆木制,用铁皮包裹,满门上钉有碗口大的菊花钉,甚为坚固。内门顶上修有城阁三间,皆前后有门,红柱架檐的楼房。城墙底层用石块,上面用大砖,顶有垛口,内有站墙,宽3米,最宽处可达5米。城东南及西南两角皆有角楼。1944年8月17日,沂水城解放,为防止敌人重安据点,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沂水故城建置年代,史料记载不一。《沂水县志》谓:本东莞县治。即从汉代始就是县城。通过考古发掘和调查,沂城内汉代遗迹甚少,从近年来沂水城区建筑施工出土遗物看,隋唐遗物和墓葬为最多。曾出土隋代瓷器,兽面瓦当,隋五株,唐开元通宝等遗物。仅在第二招待所施工中发现三座东汉砖室墓,出土有汉代陶罐、铁剑、铜镜、印章等遗物。《晋书·地理志》云:晋初,东莞盖二县属徐州东莞郡。可知东莞不止沂水。至于史书记载的汉东莞县治有可能当时的编史者从历史记载或传说习来,还有待发现更多的考古资料证实。
城隍庙,东莞门内路北(现公安局址)旧有城隍庙。其整座建筑古朴雄伟、肃穆庄然。自南向北主要建筑依次为无门楼、钟鼓二楼、大殿及其附属建筑、后殿。无门楼为三间,外围栅栏,中檐下悬竖匾篆书城隍庙。两侧有旗杆一对,前有独站影壁墙。钟鼓二楼下皆有门通内院。院内碑碣林立,苍松翠柏夹道。东有角门通三官殿,西有角门通道士住宅。大殿为五间,门前柱上悬有木刻对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殿门两侧配有廊房。塑有凶神恶鬼、牛头马面,以及奈河、刀山、锯解、磨推、下油锅等种种酷刑泥像。殿内正中暖阁内端坐高大贴金城隍塑像,二人持扇立后,二人捧印盒、敕旨站前。大殿西部有老母殿三间,内有泰山老母及送生娘娘等泥塑像。后殿正中城隍塑像端坐,两旁各有一城隍奶奶伴坐,东西两侧有彩塑女乐伎十人侍立,手持各种乐器,长袖宫装,嫣然含笑,仿佛正在演奏。该庙兴毁年月无记载,流传建自元代,还有待于考证。新编《沂水县志》云:清代,县道会司设于此庙。
孔庙(文庙),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位于东关街的学巷子内(今县委大院内),东临东臬,规模宏大。《莒州志》载:大成殿五间奉安。至呈先师孔子神位中左中右二龛奉,四配神位左序右序四龛奉。殿外东西两庑各十二间,中六间各列。迄北三间,东为乐器库西为祭器库。迤南三间,东为更衣所西为庖膳所。前为戟门三间,东为名宦门西为乡贤祠。又前为泮池,上跨三桥甃以砖石,池之前为灵星门坊。殿后为明伦堂五间,堂下东西各一门。后设重门,门内为启呈祠三间。其建筑自南向北分为3组:南部有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东西两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灵星门、牌坊等);中部为明伦堂及其附属建筑(存诚斋、敬一亭、启圣祠等);后部为教谕、训导住宅。整座建筑东西各一门,东日:东华门,上配匾额德配天地,;西日:西华门,悬道冠古今匾。入西华门北望有一楼式大门,红柱矗立,飞檐碧瓦,宏伟庄严,上悬蓝地金字竖匾灵星门。门坊前有一桥,下为泮池。过泮池石级而上即至大成殿,殿为五间宫殿式建筑,雄伟壮观,有三红色大门,正中檐下悬红色金字中和位育巨匾。殿前为方砖铺地的月台,月台左右各有两棵粗大的古银杏树。殿内四周梁上遍悬清代各帝美世师表、生民未有、呈集大成等。殿正中暖阁内有高大的孔子泥塑坐像,两侧列坐为孔、孟、颜、曾四大泥塑。殿后为明伦堂,即前之县学东西为存诚,择善二斋,堂后为敬一亭。殿东北角高地为启圣祠。抗日战争,日军侵占沂水城,孔庙(文庙)古物馨尽,学宫建筑毁于战火。
梵众寺,《旧志》载梵众寺,县西南隅二里。寺址在今阳西街一带。南到万人坑附近,北到服务楼前的沂蒙路(公路南侧花园原有古井,据说是寺里井),西到原来的围子墙。有资料载该寺建于宋代,根据师范建筑施工曾出土了唐代白瓷罐,白釉碗等遗物。《沂水县志》谓: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张训碑云:隋、唐后断碑遗文尚有所存。可知建置年代早于宋。解放前农民在生产劳动中曾发现成窖的大小不一的石佛头,另外还有一个铁佛头(据说中间能站开一个人),只见头没见佛身,后来有人把它埋了。寺内碑碣众多,其中有八棱碑一块,高两米左右,上有碑帽,造型别致,碑文苍劲工整。《沂水县志》云:按寺基有八棱碑,刻陀罗尼经,唐开元二十八年岁次庚辰二月,字迹显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好事者把它移到孔庙大成殿前桅西侧,后来拆除该殿残基时砸毁于县委大院。解放初,寺南和尚林子尚有几座墓塔石座。寺内大量的碑碣、佛像据说还埋在地下,民间流传寺内两尊在沂城少见的大钟可能皆埋于地下。该寺在沂城内二十余处寺、庙、菴、阁、祠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清朝县僧会司曾设于此。寺院清静幽雅、环境优美。
观音阁,俗称蒙阴阁子。位于原蒙阴巷子西头路北(今南关街一带)。阁为二层,下层横跨东西街,为拱式门洞可通行人。阁东北角有小门,沿石阶可登二层。二层阁内宽敞,正面有三尊骑在异兽上的铜铸佛像。阁北有殿三间,内供地藏王菩萨塑像,无配殿。东西各有角门通别院,东院为道姑居住,西院有小殿供泥塑三十六手佛坐像一尊。该阁原名千佛阁,阁内有许多尊大小不等的佛像(多为铜铸),其中一尊粉定磁佛通身乳白色,高约50公分,后皆被盗。《旧志》载: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建。但阁内铜佛像上铸有明隆庆二年(公元1567年)字样。新编《沂水县志》云:阁内塑像毁于1928年,房屋毁于日本侵略军占据沂水时,原阁内尼姑现有2人健在。二人在九十年代初先后故于沂水城。
刘南宅,位于故城南门外望仙桥(鞍子桥)南路西的明清两代缙绅的刘氏宅院(今酒厂址),是沂水保留最久、最有气势的官宦府第。刘家的祖先曾为明吏部天官,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遭贬,天官救了他,为报答天官的救命之恩,吕洞宾便为刘家设计了一所宅院,这便是刘南宅,也叫八卦宅。传说故不可信,但其宅院按阴阳八卦之组合而建无疑,周围有八座大小结构相同的独立宅院。与沂内城原有的七眼古井合称七星八卦。整座建筑分内、中、外三宅。东、南各有大门悬世进士第、龙头鼎望等匾额,皆有石狮扒门。院内宅第弘阔,楼舍连亘,一片巨大的吏部天官府。西边有花园一处,内有凉亭,周围有巨大的太湖石,苍松参天,腾萝绕树,遍植花木。第宅东(现文化馆址)有松园,为刘氏家族娱乐休闲之所。抗战时期,刘南宅为日军占据,修筑了小围子。1944年8月15日凌晨,八路军围攻沂水城,激战两天两夜,其建筑全部毁于炮火下。沂水城内,明代官宦府第远不止刘南宅一处,还有内城(县府广场东)的高督堂府,今北关街的杨御史府和小仓后的刑家府,等等。这些古建筑多因当时罢官,被抄或明亡时死节等使其宅院破坏倒塌没能保存下来。
总之,沂水城区内的古代建筑是沂水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窗口,是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同时又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精神化身乃至于象征。除此之外,它还有建筑、宗教及美学上的多种意义。而今,那些曾经常年钟声如浪、诵经如潮、气势雄伟的寺、庙、菴、阁、府是难觅踪迹了。但其地下仍然蕴藏着大量的碑碣、佛像等遗物。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城镇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无愧先人,惠及后代。(作者:沂水县博物馆 耿涛)
相关文章
- 华采堂设计集团 以匠心让西昌古建焕发活力
- 一座传承千年却不同于国内古建筑的日本神灶
- 古建筑文旅灯光秀设计:切勿过分炫技忽视古建筑才是主体
- 山西一大院堪称古建彩绘情
- 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一眼千年“阅”古今
- 惠州将高标准重建东坡祠
- 超燃!临海消防古建公益广告《守护古城》优先首发版每个临海人都应该看看
- 明朝最后的藩王施琅他如何应对?为何在台湾留古迹三处?
- 2019上海书展 同济大学出版社十大好书抢先看
- 致敬建筑的初心北京院子3亩大院墅群诠释极致匠心
- 建筑设计创意多 那些让人咋舌稀奇古怪桥梁盘点
- 北京大学古建营造设计美学研修班招生
- 浅谈中国古建筑经久不衰的“青瓦”文化
- 【专家解读】屯溪黎阳石雕艺人吴有富等解读:徽派古建产业化集群茁壮成长
-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21招生简章
- 省级荣誉!日照这两家“最美”!
- 文化遗产保护学院【简介】全省唯一 一所培养文化遗产领域人才的摇篮!
- 《中国古建筑》:在光影中诉说传统之美
- 苏州吴中传统村落保护形神兼具见成效
- 做乡村民宿的3个注意事项和4个景观设计要点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