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最近外地网红们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寿宫?

中国古建网2023-03-15古建文化古建彩绘打底
泰安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打底,古建园林手绘,最近外地网红们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寿宫?,泰安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打底,古建园林手绘一面红墙,最近火遍杭州人的朋友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放后,许多游客趁着秋阳正好,排着队在德寿宫的

最近外地网红们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寿宫?

最近外地网红们去杭州不想去西湖但一定要去德寿宫?,

  泰安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打底,古建园林手绘一面红墙,最近火遍杭州人的朋友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放后,许多游客趁着秋阳正好,排着队在德寿宫的红墙边打卡。德寿宫何以凭“一墙之力”火出圈?

  宋韵,杭州城市文化血脉里隐藏的基因。杭州的城市格局塑造、饮食习惯、生活美学、文化艺术,都跟南宋一朝息息相关。

  1162年,宋高宗退位后移居“德寿宫”。人称大内皇宫为“南内”,称德寿宫为“北内”。世事变迁,德寿宫消逝在历史烟云中。八百多年后,这座德寿宫终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德寿宫的遗址保护与文化展示,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意义重大。因为杭州城市文化、气质的形成,与南宋密不可分。德寿宫遗址作为南宋皇城遗址的一部分,是城市的珍贵遗存。它的保护发掘与地面建筑复原,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很多老杭州人不一定知道德寿宫,但你若是问他“杭州工具厂在哪里”,他一定会告诉你确切的方位。望江路以北,中河以东,直吉祥巷以西,梅花碑以南——这就是南宋德寿宫的大致方位。

  这么一块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地块,在杭州工具厂搬离之后,荒芜了许多年。有人对这块地方的内情不甚了解,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是块宝地。

  就像一座埋藏着巨大的秘密的城堡,南宋临安城被深深地掩藏在地下2.5米至3.5米深处。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城市建设的推进,历史的遗迹如同光阴一般层层叠压覆盖起来。

  地面上时代更替,光阴流转,一层层遗迹将故事掩埋下去。如今,当人们行走在南宋临安城遗址的范围内,地表之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声鼎沸,春花秋月;人们很难想象,在地面之下还深深地隐藏着另一座旧时的城市。

  那些考古学者,从偶然间被发掘出来的一砖一瓦、一瓷一器中,让目光透过那历史的重重迷雾,窥见过去的一抹辉煌。

  年复一年,当一枚又一枚的贝壳相继被带到海滩上时,关于大海的描述,正在无限接近大海本身。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德寿宫,终于显露出冰山一角。

  从历次考古发现来看,德寿宫遗址面积不少于11万平方米,有五开间的殿宇,规格不低;有水池、大水渠、假山石,显然是一大片园林遗存;这里又是与“南内”相提并论的“北内”——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发掘,也被列入“中国现古学诞生100周年的100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德寿宫遗址保护与复原展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每一个工种,需要不同的专业机构、人员去完成。

  德寿宫遗址所处的南宋文化层,浸泡在地下水中。把遗址揭露出来,如何进行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德寿宫遗址项目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破解这一难题。

  遗址在积水的长时间浸泡下,土遗址会出现软化、泥化现象,其力学性质也发生显著改变。有的遗址如果露出水面,这块土壤中的水分也会通过空气不断蒸发,毛细水源源不断地把溶质搬运过来,在表面集聚,造成遗址表面土体的疏松、脱落,或析出盐分、结壳,损害文物和文物保存的环境。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也会使遗址表面生长出苔藓,不仅把遗址文物的本来面目覆盖掉,还会改变遗址文物的表观结构,对遗址产生危害。相对温湿度的变化,还会引起土遗址内保存的木材、象牙等有机质文物的变化。

  在德寿宫遗址保护的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成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遗址文物一旦外部环境被人为改变,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文物一旦被人为破坏,那就是无法挽回的。

  针对德寿宫遗址的具体情况,最终确立下来的方案是,在德寿宫遗址的地下四周修上一道永久性的墙,将地下水隔断。同时,在遗址地表上建设保护棚罩,将潮湿环境转变为干燥环境,来对遗址进行保护。

  因此,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创性地采用了“止水帷幕”作为地下永久防渗墙。这道墙的长度达440米,墙体宽度0.7米,深度达17米至18米——这样的深度表示已抵达岩层。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就是在遗址的四面,围了一个水泥桶,把遗址整个儿地“装”了起来。

  止水帷幕围合面积达到4918平方米。德寿宫止水帷幕的成功实践,将为我国潮湿地区遗址保护,提供新的防渗墙形式借鉴。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放后,人们往往能注意到华美的宫殿、壮观的遗址、精美的园林,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土遗址的保护问题,更极少人知道在遗址的四周,有一个隐秘的“保护系统”。这恰恰是今天的人们,借助当下的科学技术手段,达成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目标。

  为了尽可能地溯源和遵循南宋建筑的法式特征和构造做法,再现南宋建筑的神韵,项目方对德寿宫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仔细推敲。

  譬如,德寿宫的屋顶没有铺琉璃瓦。论豪华程度,论皇家气派,肯定是琉璃瓦更豪华、更气派。这在宋代的古建筑里是常见的,宋画里也有。但是经过专家讨论,一致决定不用琉璃瓦。因为考古证据不支持。最后大殿屋顶选用了朴素的陶土瓦。

  复原团队对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构件进行推敲和修改,有的构件甚至修改不下百次。仅仅是德寿大殿正脊上的鸱吻,专家们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个来回。

  德寿宫出土的鸱吻残件,大约只占完整鸱吻构件的1/15。根据这一块小小的残件,技术小组绞尽脑汁,试图把它归位到那块已然消失的整体中去。鸱吻,也叫鸱尾、螭吻。在中国古建筑里,这是放在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它来自中国古代传说,一种神兽,龙的第九子。在房脊上安放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鸱吻的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从《瑞鹤图》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的认知——龙头、鱼尾的形象,成为德寿宫鸱吻的主体形象。德寿宫上的鸱吻是什么样的?大小如何?专家们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最终得到各方肯定的形象。

  他们一遍遍地核对考古遗址,查阅《思陵录》《营造法式》,同时还研究浙江现有的宋元建筑的形制样式、等级关系,去图书馆找宋画资料,一点点推敲,试图无限接近于历史中的德寿宫“真相”。

  大殿上最后复原的“龙头剑把鱼尾鸱吻”,高1810毫米、950毫米,宽340毫米,侧面是1320毫米。在雄伟的大殿的屋顶上,人站在地面看上去,非常遥远,也几乎没有人会留意到那么小的细节。

  望柱、莲花座、斗栱,每一根线条、一个花纹、一个角度……都反复修改、打样。细到柱子上斗栱的“卷杀”,每一刀的角度,都不放过。

  这是一次漫长时光的穿越,更是一次美的对话。正是通过这样的对话,今人与古人得以心意接通、精神共鸣。

  穿过这扇历史的大门,人们步入德寿宫,步入大宋王朝,也步入一座城市深厚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