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让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关于推进运河宿迁段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古建网2023-06-28古建百科古建彩绘龙珠
古建牌楼彩绘,古建彩绘龙珠,丹凤古建彩绘,让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关于推进运河宿迁段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古建牌楼彩绘,古建彩绘龙珠,丹凤古建彩绘如何使运河宿迁段在文化、生态、经济建设中更加充满活力,助推全市“六增六强”战略

让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关于推进运河宿迁段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让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关于推进运河宿迁段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古建牌楼彩绘,古建彩绘龙珠,丹凤古建彩绘如何使运河宿迁段在文化、生态、经济建设中更加充满活力,助推全市“六增六强”战略的全面落实?近期,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运河沿线进行了专题调研。在综合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的大堤旁,在历史悠久的古文化遗址前,在绿色盎然的运河风光带中,在待开发的滩面上,我们与沿线干群一起共话运河今昔,共同研究探讨保护、开发、利用大运河的发展前景。

  一、源远流长。古老的大运河从宿迁穿境而过,全长112公里,居江苏第二。据史料记载,我市境内的运河共有3条:一是隋唐时期开挖的运河,史称通济渠,即现在泗洪县境内的老汴河;二是元明时期疏浚的“借河为漕”,即现在的古黄河,也就是当年的泗水,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的著名诗句,就是赞美宿迁那个时代的运河;三是清代开挖的皂河、支河、中河,即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又称中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我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皂河至市区大王庙的中运河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有历史上沿河而建的乾隆御码头、御马路、大王庙、项王故里、宿预故城、桃园故城等20多个古建筑及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运河沿线的皂河、仰化、郑楼,都是世界运河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认可的历史文化古镇。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多次驻跸皂河、仰化等地,清晰地留下了历史印记;郑楼的历史可追溯到晋朝,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置宿预县,县城就在郑楼,并以此为宿预郡的治所。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除皂河龙王庙外,仰化、郑楼两地的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郑楼的宿预老县城遗址上仅存一块书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古运河积淀的历史文化,还包括因河而兴的水文化、酒文化、帝王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运河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多么的丰富和厚重。

  二、地位奇特。我市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时期不同河道的地级市,我市的运河段是北望齐鲁、南连江淮的重要节点。可以这样说,每一次河道变迁,都留下诸多的传奇故事和文化积淀,如:南宋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掘开黄河提防,造成黄河夺泗入淮。淮水东流古宿迁,荒郊千里绝人烟。到了清代,为避黄患,在宿迁开挖了中运河。从此,宿迁运河一河连两湖,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加上原河道(现在的古黄河),使宿迁成为全国少有的拥有两河两湖的城市。

  运河的奇特,还在于让宿迁成为重要的治水要塞,漕运枢纽。运河两岸的码头、驿站、古镇众多,汇聚了南来北往的朝廷官员和各路商贾、客人,从而使宿迁人口多元化,形成南北文化交融。譬如:语言上,是十里不同音。泗阳、泗洪属江淮方言洪巢片,沭阳属江淮方言海州片,宿豫、宿城属中原官方方言区。日常生活及用语兼有南北特色,譬如:北方人称呼大哥大姐,南方人称呼小哥小姐,而宿迁人称呼小大哥小大姐;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宿迁是中午吃米,早晚吃面。在文化戏曲上,宿迁的淮海戏、泗州戏、淮红戏等戏曲剧种融汇了昆曲、秦腔、徽剧等元素,体现了南北融合的特色。

  运河的奇特,更在于河水的灵动和温婉,孕育催生的以沿岸的洋河、双沟为龙头的酿酒产业蓬勃发展,使宿迁又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大名酒的白酒之都。

  三、有效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宿迁运河沿线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流域生态农业开发硕果累累,充分展现出运河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早在上世纪,宿迁就沿运河建成了来龙、皂河、船行、泗阳等大型灌区,使近300万亩低产农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尤其是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对运河沿线的环境全面开展综合整治,对沿线多家工业企业实施搬离迁建,大量的违法建筑被逐一拆除。运河沿线的部分古建筑及遗址得到了保护性开发,景观建设别具特色,运河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如市区先后扩建了项王故里、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极乐律院和皂河龙王庙行宫、原宿迁中学院内的大成殿,增建了清代建筑陈家大院,兴建了运河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等;泗阳县在运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上建成了天后宫和妈祖公园,高30多米的三面妈祖雕像为亚洲之最;各地在运河沿线建设的湿地、小品、绿色廊道、垂钓中心、儿童沙滩乐园、美丽乡村和水利纪念馆、杨树博物馆、棉花博物馆等场馆设施,既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又有效促进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今,全市大运河上已经建起多座桥、闸、港口。如:宿城区建设的运河宿迁港,以打造千里运河第一港为发展定位,年货物吞吐量近千万吨;市湖滨新区皂河三里湿地新引进的循环水养鱼蟹项目,比传统养殖的产量多出3倍;泗阳县沿运河建设的万亩林海,既是景观又可增收;市洋河新区大手笔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带,连续几年实施大运河和古黄河之间的万亩水生立体养殖示范基地、万亩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浅水藕套养龙虾、水芹套养泥鳅、芡实套养甲鱼,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运河生态人文景观的建设,给市民休闲、垂钓、晨练提供了好去处。

  四、新的机遇。首先,面临历史性的机遇。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运河文化建设。习提出:“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江苏大运河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要“让人们一提起运河就想到江苏,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江苏,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运河文化全国向往着江苏”。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六增六强”中“文化增色强底蕴”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运河文化建设。市委书记张爱军强调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找准定位,统筹推进”。

  还有,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运河两岸的农民群众,富裕起来后也想寻祖追宗,很想知道身边的运河历史上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很想知道自己的祖宗当年成就了多大的业绩。郑楼的群众说:“宿迁是从俺这里出发的”,很多人表示愿意为挖掘这段历史出钱出力

  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开发利用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前些年我市通过不断整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收获了阶段性成果,但就运河开发建设的体量与运河资源的存量来看,保护性开发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历史文化的挖掘、修复、开发和建设,空间很大、前景更好。

  纵观今天的运河两岸,历史与现代交融,人文与自然交汇,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然而,当我们走近运河,考察运河,探访运河的历史渊源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以上下游建设的标准来审视运河宿迁段保护性开发建设现状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统一的融合、指导各个专项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是建设的前提,规划决定能否可持续发展。而我市运河段的现状是建一段规划一段,各行其事,各自为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五重五轻”现象,即:重开发,轻保护、修复;重景观,轻遗址;重眼前,轻长远;重绿化,轻文化;重建设,轻管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规划和立法层面解决深层次问题。

  最短的短板就是留不住游客,拉不动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是运河生态人文景观与文化旅游景观的融合没有到位,景点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就现状而言,全市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供一日游,甚至三日游都赏不尽、看不完。但现实中多为半日游、一日游。为什么?一是景点之间互联互通不完善;二是旅游线路包装不够多样化;三是缺少“水上游”“夜景游”等游览项目。景点留不住游客,拉动不了消费,直接影响投资效益,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大打折扣。

  最大的弱项就是红色文化没有凸显。宿迁是红色革命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就在运河沿线县区建立了地下组织,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又领导抗日军民,在运河两岸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斗争,留下了、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光辉足迹和宿迁儿女杀敌报国的传奇故事。解放战争开始后,陈毅元帅在运河北岸马陵山下指挥著名的宿北大战,一举歼敌2万多,击毙敌师长戴之奇,并挥毫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再如上世纪30年代,宿迁地下党在运河南岸的洋河镇组织暴动,等等。但运河沿线的红色文化场馆却很少,而且建设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馆藏的红色历史文物不多。这既不符合史实,也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弘扬。

  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多头管理,“九龙治水”。对于运河的综合管理,国家水利部和省、市、县(区)都高度重视,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特别是大运河与骆马湖河湖相连的皂河段,管理部门更多。这些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九龙治水”,往往形成有利的大家都来管,棘手的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调研中,我们和这些管理部门举行座谈,就连他们自己都承认“有时会互相推诿”。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动员相关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对运河沿线个月的综合整治,据不完全统计,仅运河岸上的非法码头和砂石堆场就有70多个,停在河边的家居船(僵尸船)有数百艘。运河沿线的乱搭乱建、乱挖乱埋、乱停乱放何以屡禁不止?这有它自身的顽固性,但是,与现行的管理体制也不无关系。

  针对我市在运河保护和开发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和矛盾、弱项与短板,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现就推进运河文化带、风光带、经济带(以下简称“三带”)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对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盘清现有家底。境内运河孕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对官方公布的和民间传说遗迹遗址,包括革命斗争遗迹遗址,都要逐一考证,立碑建亭保护起来。刘老涧船闸修建于民国时期,那时,我市运河沿线还有清朝修建的通济桥、润济桥。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还知道遗址的大置,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下一代人就不知道这些老桥、老闸的遗址了。还有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如支河口(现为宿城区支口街道)、顺河集(现为宿豫区顺河街道)等等。支河口还辖有岔口、上坝、探楚、九龙等村,每个村名、地名都与运河有关,都有一串故事。因此,要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运河上的所有大桥都要规范命名,最好以路名定桥名,这样才能增加大桥的文化内涵。

  二是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围绕以文化带为引领,搞好运河风光带、经济带规划。文化带是灵魂,风光带是支撑,经济带是保障。要用习的“两山”理论指导运河沿线的规划建设。原则上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运河“三带”进行精心规划,并指导运河沿线县区做好详细规划,做到市里有总规,县区有详规,画好红线、底线,彻底搬迁沿河的污染企业,彰显宿迁运河的时代风貌、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龙王庙行宫、中运河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都在皂河古镇,御码头、御马路两大国家级文保单位也在皂河古镇,皂河的运河“三带”规划是重中之重,建议市里直接帮助皂河做好详规,以避免重复建设。在旅游景区建设方面,我市是舍得投入的,但直至目前,尚未打造出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5A旅游景区的地级市。因此,在新一轮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定要在建设的等级上求突破,让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成为全市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观。

  三是要有自身的发展定位。现在,上游山东的聊城正在着力打造“运河聊城”,下游的淮安正在加快建设“漕运淮安”,还有扬州所建的“运河之都”等等。前不久,市委书记张爱军在调研运河文化带建设时强调要“找准定位”。那么,运河宿迁段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大运河宿迁段在整个运河沿线所处的地位是治水咽喉,漕运转轴。无论是古代皇帝、大臣,还是解放后来宿的上级领导、水利专家,都是冲着运河治水而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宿迁运河上的桥闸和水陆码头都居江苏之首。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建的桥闸现有20余座;皂河翻水站在技术创新上堪称亚洲之最;宿迁运河的桥闸在大运河沿线个城市中数量最多;宿迁河多湖多冠全国,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据此,可否以“运河水城,酒都宿迁,桥闸文化”作为运河宿迁段建设发展的定位?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家之言,仅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四是要建管并重,建好管好。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一个宿迁大运河管理指挥协调机构,全市有那么多的河湖管理部门,只要指挥好、协调好,是完全可以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的。我市古黄河风光带曾可与大运河风光带媲美,为避免运河“三带”景观被人为地改变用途,我们建议市人大对运河“三带”建设管理进行地方立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督查处罚标准,变人治为法治,将运河“三带”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五是要成立大运河专门研究机构。运河的历史文化是海量的,给人的遐想也是无限的。譬如:大运河流淌数千年,难道就清朝的皇帝下江南时住过宿迁?历史上运河沿线到底发生过多少战事?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反复考证才能得出结论。再则,宿迁热衷于运河研究的大有人在。因此,建议成立宿迁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风土习俗,丰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宝库,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提供权威的史实依据。

  六是要围绕酒都、桥闸,形式多样宣传运河文化。在打造运河“三带”亮丽景观的同时,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形式、有声有色地宣传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扩大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运河沿线组织开展一些体育赛事,展示运河的风光美;还可以把两河两湖的水系沟通好,再建几艘龙舟和游船,再现当年皇帝巡游场景,让几近失传的运河号子重新在纤夫的嘴里喊出来,吸引游客在游船上欣赏运河文化,饱览运河风光,纵观两湖水景,才饮运河水,再食两湖鱼;开通运河一日游、三日游,让宿迁的古运河更加充满活力!

  26日开始,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进入有水系统联合调试,预计6月初完成调试。...[详情]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