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古建重生: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

中国古建网2023-05-07古建百科古建手绘画
常州古建绘画,古建手绘画,嘉兴古建彩绘,古建重生: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常州古建绘画,古建手绘画,嘉兴古建彩绘历史文物建筑应该怎样妥善保护?是利用、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还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它一直维持现状?,<

古建重生: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

古建重生: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

  常州古建绘画,古建手绘画,嘉兴古建彩绘历史文物建筑应该怎样妥善保护?是利用、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还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它一直维持现状?

  这一集,我们的老朋友秦岚带着大家走进北京景山公园,来到这样一个并不是所有人都熟知的景点——寿皇殿。

  寿皇殿位于景山公园寿皇门正北面,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原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之所。

  寿皇殿之所以不为大家熟知,是因为,195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从景山公园划出一部分让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使用。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宫正式在寿皇殿成立,自此形成了“一园两治”的管理模式。

  随着北京市少年宫的迁出,2018年的9月27日,寿皇殿建筑群正式回归景山公园,对公众开放,再度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回归。

  在这集节目里,秦岚有一个小小愿望,她想与富察皇后“见个面”,因为按清朝祖制规定,已故皇帝及其后妃御容像及印玺必须供奉于寿皇殿内,她希望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她透露,演过富察皇后之后,感觉自己在性情上比过去柔和了许多,她觉得一定是受富察皇后这个历史人物的感染。当时她为了演好富察皇后这个角色,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一直苦于找不到富察皇后的“真容”。

  如今,富察皇后的画像已经难以复原,但是,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秦岚通过沉浸式体验得偿所愿,实现了与富察皇后的百年凝视。

  坐落于故宫东北角、景山东街的三眼井胡同,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智珠寺,用它斑驳的外观,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1949年后,北京的3000余座寺庙大多转变为民用。智珠寺这座曾经的古刹别院,也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一度成为昆仑电视机厂的生产车间和库房,这种不加保护的工业化生产也加速了智珠寺的破落。

  在中国住了25年的比利时人温守诺,回忆起2006年初见智珠寺的场景时说,这片建筑群只剩断壁残垣,已经被几十年的工业生产和生活琐碎折腾得破败不堪。

  “位置那么好,那么漂亮的一个地方,如果不加以保护,基本上就没了。”温守诺说,在修复过程中,他想在这个建筑上实现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混搭。

  中国的传统古建,尤其是恢弘的宫殿、庙宇,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温守诺修复的智珠寺房檐和屋顶上,却都是没有油饰的木质结构。

  对此,单霁翔饶有兴致地跟温守诺探讨了中西方对古建筑理解和展现的差异,也科普了中国古建筑修缮中油饰的作用——很多人认为油饰彩绘是为了漂亮,其实油饰的首要作用是保护木结构,不让它糟朽,其次才是美观。

  智珠寺整体的修复过程,也并不像预想中那么顺利。最难修复的是大殿,上个世纪60年代大殿屋顶起火被烧过,拆除和修复过程中,由于胡同狭窄,吊车、卡车等施工车很难进出,几乎是蚂蚁搬家似的完成了一木一瓦的修复。

  由于古建筑的结构非常丰富,能产生很好的音响效果,一些音乐会被安排在古建筑的门厅内举办。智珠寺里面,也会经常举办一些古典音乐演出交流。

  温守诺介绍说,受场地规模所限,音乐会规模不大,可容纳一百多人。在修复好的古庙宇中,艺术家在中间演出,周围坐着一圈群众,别有一番风味。

  智珠寺这个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古建,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游客都可以进出游览的公共文化空间,据温守诺介绍,虽然装修成本还没有全部回笼,但是目前收入已经可以维持运营。

  他还希望,能够把老的建筑和未来的艺术连起来,让年轻人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更好的艺术和公共文化体验。

  单霁翔曾经不止一次地重申过他的文保理念:文物保护不是专业的单位或者某一个系统的工作,它应该是全民参与的。

  智珠寺的修复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人参与古建修复的热情,也看到了文物保护的更多可能性。

  在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伫立着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中西合璧的哥特式建筑——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

  教堂建于1907年,通过珍贵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外观一眼看去是西方教堂的样式,但当年里面的一些结构,以及屏风、座椅、对联等陈设,都透露出浓郁的中式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教堂曾经作为一家单位的库房使用。

  如今,经过修缮改造,网红书店“模范书局”在这个教堂开了家分店,灰色砖墙、高耸的穹顶、五彩斑斓的玫瑰花窗、复古的木地板、琳琅满目的书架,一室书香混合着茶香与咖啡香,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营造了闹中取静的独特空间,吸引了一众年轻人前来打卡。

  关于修缮前教堂里的景象,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回忆说,教堂当时作为研究所的库房,已经荒废了,“我们接手的时候墙壁都看不到,好多层涂料,最后用清水把墙刷出来。”

  模范书局建好之后,一位老先生一进门就感动哭了,他说原来教堂当库房的时候,屋里一股臭味,现在变成书香了。

  这巨大的变化也印证了单霁翔的那句话:“有些文物锁起来沉睡在那儿,反倒糟朽得更快,对于古建筑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

  教堂的礼堂空间也被改造成多功能区域,可以办公益讲座、开音乐会、签售会、观影会等,阅读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来这里做客的95%都是年轻人,经历百年沧桑的教堂又焕发了青春。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早年间,隆福寺不仅享誉北京,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令人艳羡的繁华之地。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清代改成了庙,香火鼎盛。后来,隆福寺发展成北京内城首屈一指的大庙市,每逢市日,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近些年,因为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其他商圈的强势崛起,一向兴旺繁盛的隆福寺一度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这几年,经过重新规划定位,有着近600年历史的隆福寺地区焕然新生,变身成集艺术展馆、城市书房、咖啡美食为一身的创意街区。

  现在,这里有着年轻人趋之若鹜的6D飞行电影院,未来,隆福寺将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园区,带动周边乃至整个东城区文化高地的塑造。隆福寺旁边的历史街区,也会在隆福寺文化基因和转型升级的带动下进行新一轮的复兴和更新,让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载体,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回望千年的灿烂文明,让淹没于历史中的精妙细节在当代重焕生机,这是关于古建保护、关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