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广州陈家祠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筑彩绘扬州古建测绘
仿古建彩绘,扬州古建测绘,朝阳古建彩绘,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广州陈家祠,仿古建彩绘,扬州古建测绘,朝阳古建彩绘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俗称陈家祠。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动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

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广州陈家祠

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广州陈家祠,

  仿古建彩绘,扬州古建测绘,朝阳古建彩绘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俗称陈家祠。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动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陈家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及2011年以“古祠留芳”入选“羊城八景”,2006年被评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景区”,是岭南地区极具文化艺术气息的旅游景点之一。

  陈家祠总占地面积为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由19座单体建筑组成,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幽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前面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部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用材讲究、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官署林立,以及备考科举和百姓纳粮、诉讼需要,使得外地人、后补官员、备考科举的考生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了经常出入广州城以及在广州城内寻觅落脚点和居所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地的向下宗族组织在广州城中建造了各姓合族祠。但从清乾隆朝开始,官府因担心合族祠“聚众闹事”,屡次禁止民间建合族祠,于是各姓合族祠纷纷改名为书院、书室、试馆等等。“陈氏书院”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中建立起来的合族宗祠之一。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陈家祠建祠公所成立,推举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48位陈氏绅士作为倡议人,发信到各地,以“房”为单位,发动各房陈氏宗族以题捐牌位的方式集资修建陈家祠。他们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规定各房陈氏宗族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均可加入陈家祠,将其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的神龛中供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陈家祠与当时广州大多数合族祠一样,调整存在形式为社团。

  民国期间,陈家祠内除了举办春、秋祭祀外,或出租、或自办过几所学校。1928年广东体育学校在陈家祠成立。1935年广东体育学校迁出后,陈氏文范中学在陈家祠创办。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期间,陈家祠暂停举行春、秋祭祀和聚会。抗战胜利后,陈氏族人通告倡议修葺祠堂、组建陈氏联谊会、筹办中学等事宜。1947年7月,由陈济棠担任理事长,建立了“广东陈氏联谊会”。同年8月,由陈姓族人创办的“聚贤纪念中学”开始招收初中和高中新生,并恢复定期举办春、秋祭祀活动。

  1966年,“”开始,陈家祠先后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后改为广州复印机厂)、广州新华印刷厂、广州市第32中学占用。直到1980年12月31日,广州新华新华印刷厂迁出,把陈家祠主体建筑及西院、正门马路和后院的一部分交还给广东民间工艺馆。

  1983年2月13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复馆(后改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1995年收回广州市32中占用的前院。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全部迁出陈家祠,交回占用的东院、后院。陈家祠的遗留问题终于逐步得到解决,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除了对整体建筑及各种工艺艺术的修复,还增添了各种民间艺术文化的展览和学习。现在的陈家祠已容光焕发地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科举制时期,在祠堂前竖旗杆是宗族荣誉的标志,考生科场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元后,族人才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升旗表彰以光宗耀祖。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时间、名次等,显示了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所以又称“功名石”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名望和荣耀。201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在原旗杆夹基上,利用找回的8件原件旗杆夹石,复原并重竖旗杆。出于安全考虑,以金属材料代替原木质的旗杆和旗斗,并在旗杆上安装了防雷设施。(科举考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旗杆上斗的多少代表职位的高低)

  彩绘是在古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防水性,能增加建筑物的寿命。正门上用勾线重彩技法绘制的一对高达4米的大门神,给人顶天立地感觉,也为整座祠堂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他们守护陈家祠已有一百多年,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艳丽如新。门神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御凶防邪、看守门户之神。传说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皇帝患病,屡屡噩梦鬼魅缠身,不能安寝。但秦琼和尉迟恭两名大将护卫宫门后,鬼魅畏惧两位大将的威武气势,不敢再犯,太宗皇帝渐渐病愈,为长保平安,太宗命令画师把两员大将的画像画于宫门的左右,降魔镇邪。从此,鬼怪全消,宫中太平。此事传开后,民间纷纷效仿,流传至今。

  铺首又称“铜铺”、“金兽”或“门拔”,镶嵌在大门之上衔挂门环。陈家祠头门上有一对铜铺首,其形象曲子龙第六子椒图,椒图形似螺蚌,喜欢闭口,形象狰狞,寓意驱邪避害、保护家宅,这对铜铺首形象逼真,刻画精细,与大门庄严的风格相互呼应。

  在中国自古就有用铜、铁作为材料铸造钟、鼎、瑞兽和建筑创世构件,但像陈家祠中把铁铸用作立柱、栏板装饰的并不多见,这也是陈家祠建筑装饰上独具一格的特色之一。

  聚贤堂前的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有特色。铁铸通花栏板以精美通透、色泽灰黑的铁铸镶嵌在石雕构件之中,与周围浅白的石栏杆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一幅幅镶嵌在精美画框中的“水墨画”。其中“麒麟玉书凤凰”、“三阳开泰”等都是难得的铁铸佳作。

  陈家祠的连廊全部采用空心铁柱,共有32根,分布在前、院和中、后进天井处。每根铁柱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柱身纤细优美,使连廊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舒展。与常见的木柱相比,铁柱不仅纤细新奇,而且防水和防白蚁的性能更好。陈家祠的连廊采用铁柱也明显是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有文化现象。

  陈家祠的石雕多采用上等的花岗石。花岗石耐腐、耐风化,不怕风雨侵袭,是岭南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石雕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用花卉瓜果为装饰题材并赋予一定含义的,如牡丹象征富贵、菊花象征高雅等;

  用祥禽瑞兽,如狮子、老虎、鳌鱼等,这些动物题材不仅形象生动,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龙、凤、麒麟象征吉庆祥和,鹿、鹤寓意长寿,鱼、鼠寓意多子多孙等;

  题材中还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吉祥图案、器物等作为装饰,展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独特魅力。

  聚贤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家祠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

  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

  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

  陈家祠的砖雕是广东砖雕的经典之作,主要装饰于檐墙、廊门、山墙墀角等位置、数量多、规模大、大多由当时番禺县和南海县的名工雕刻。这些砖雕主体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精雕细刻,远看层次分明,线条凹凸起伏,光影清晰;近看人物须眉毕现,动静神韵如生。在阳光的照耀下,能够感觉出它黑、白、灰等颜色以及神态的丰富变化,体现了砖雕艺人的深厚功力。

  在正门两侧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这六幅大型砖雕图案,不仅形象生动、构图巧妙,还配有不同字体的砖雕书法诗文,宛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立体国画。用砖雕来表现古代书法作品是砖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巧妙结合,是陈家祠砖雕的一大特色。

  其中“刘庆伏狼驹”砖雕刻画了北宋勇将刘庆制服西夏烈马“狼驹”的场面,共刻画了40多个人物,构图巧妙,形象逼真,雕刻细腻;“梁山聚义”砖雕,刻画了《水浒传》中晁盖、林冲等众多英雄好汉汇集在聚义厅的宏大场面。整个画面精工雕琢,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墀头砖雕中还出现了西方宗教里可爱的小天使形象,表明了当时社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又体现民间艺人们灵活而不受约束的创作风格。

  木雕是陈家祠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这些木雕构件以浮雕和镂雕两种工艺手法为主,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充分显示了当时广东木雕工艺水平,其中正门梁架建的木雕装饰最为繁缛华丽。

  首进大厅的四扇木雕屏门,在屏心部分运用双层镂空技法雕刻了“金殿赏赐”、“金殿比武”、“荣归故里”等精美图案,镂雕的运用使屏风显得通透爽朗,院内景物若隐若现,颇具含蓄之美。屏门下部的裙板则采用浮雕的技法雕刻了多幅寓意吉祥的图。

  其中屏门北面裙板上,用减地浮雕法刻出以老竹形态构成的“福”字,且一正一反,取“福到(取倒的谐音到)了”的意思,寓意福到盈门;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这两个“福”字巧妙的构思,被誉为“岭南第一福”。

  聚贤堂后部的12扇大型木雕屏门,是清代广州木雕的代表作。在构图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之”字形构图,把曲折复杂的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序地表现出来。这12扇木雕屏门上,分别雕刻着“太白退番书”、“郭子仪祝寿”、“六国大封相”、“岳飞破金兵”等故事,犹如一幅幅连环画,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木雕作品,有人称赞它是“用钢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檐板是为保护建筑物檐口下的桁头而设的挡板,具有挡风雨的作用。陈家祠各座厅堂、回廊上的檐板长达500多米。针对广州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均选用耐水的坤甸木材,经防水处理后,浅浮雕各种瓜果、人物、动物等图案,镶嵌于檐口之下。这些檐板,不仅减少了风雨对桁头的侵蚀,而且为建筑增添了一份装饰之美。

  祖堂及后进东西厅中的木雕神龛华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集浮雕、通雕、圆雕、线刻于一体,构图布局曲线流畅,每座龛罩顶部中间刻有一个红日,又称为宝鉴,周边极尽所能地镂刻龙凤、花卉、瓜果和人物故事,纹饰非常富丽繁缛,造型上显示了雄浑、稳重、豪华、瑰丽的风格。

  在木雕神龛的龛罩上还刻有“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寺前街瑞昌”、“联兴街许三友”等多个营建店号和地址,这些都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珍贵原始资料。

  神龛前摆设的神案是2016年4月底,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复原的,神案的牙板和按腿大部分是陈家祠的旧物,雕刻内容丰富,工艺精美,有“竹林七贤”等故事。

  石湾陶塑脊饰装饰在寺庙、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之上,是一种特殊的建筑装饰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与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区。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如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璧造、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实现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龙头鱼尾,有两根网上翘起的长须,气势不凡,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至于屋脊之上。”,同时又有“独占鳌头”、高中状元的寓意。表示了人们祁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石湾陶塑瓦脊,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陈家祠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以亭台、露个、石山等作为背景;用龙凤、波谷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像个;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继位通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

  灰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为“灰批”,不仅立体感强,而且色彩丰富、装饰效果好,表现出岭南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发酵、锤炼,支撑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需要装饰的部位进行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再绘上各种色彩。

  陈家祠的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月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主要分布在屋顶正脊、垂脊、屋檐、山墙等位置。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斑斓,将陈家祠装扮得靓丽多彩。

  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家祠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正脊脊饰下层为灰塑脊饰。灰塑脊饰根据屋脊长度分为一幅、三幅、五幅或更多,但必须为单数。其中中间的一幅称为“主画”,规模最大,塑造也最精美。在主画两侧是幅面较小的灰塑,对称布置,称为“小品”。在主画和小品之间有圆形或近似矩形的孔洞,称为“花窗”。正脊灰塑有“路路顺利”、“花魁独占”、等主题团,“小品”内有蓝底白字书写唐诗宋词,增添了建筑的儒雅气息,花窗内装饰果篮、宝瓶或金蟾吐瑞等,显得灵巧通透。

  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如意吉祥图案,琳琅满目。

  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变形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面画一串铜钱,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建议您花上2-3小时,放下都是的烦嚣,静心漫步在陈家祠中,慢慢感受它所带给你的美,美不因时间而有差别,陈家祠虽是清代的建筑,但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因它的美而带来震撼。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