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中国的世界遗产: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筑彩绘古建园林彩绘
龙溪古建彩绘,古建园林彩绘,甘肃彩绘古建,中国的世界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中华文化,龙溪古建彩绘,古建园林彩绘,甘肃彩绘古建图①: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哈尼族人民创造的由森

中国的世界遗产: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的世界遗产: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

  龙溪古建彩绘,古建园林彩绘,甘肃彩绘古建图①: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哈尼族人民创造的由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组成的耕作体系,见证了稻作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图②:“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也是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项目。图为通过考古复原的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景观。

  图③:青海可可西里。201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成为我国第十二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遗产地。图为在这里生存的藏羚羊。

  图④:“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201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的过程,而有机的城市肌理清晰地保留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图⑤: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图为遗址上建成的良渚博物院。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写满商旅云集千帆竞发的记忆,连接起宋元泉州的城市、港口与腹地,完整勾勒出千年前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体系重要引擎的泉州所承载的价值与贡献。

  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这十年,在中国,世界遗产不仅仅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更多元的类型和更高的水准,更加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明古国。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遗产。从2012年澄江化石遗址和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十年间中国增加了15项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居世界第二。作为世界遗产大国,中国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东南沿海地区,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西南山地之间,哈尼族人民创造了由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组成的“四素同构”耕作体系。它们共同见证着古老的稻作文明。

  如果说,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代表着悠远与传统,那么福建的鼓浪屿则作为年代最晚近的世界遗产,表现着中华文明年轻的一面——敞开怀抱、吸纳四面八方的新鲜事物。这里有闽南居民、外国侨民和还乡华侨共同营建的生活空间,还通过学校、医院、银行、邮局,成为近代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纽带。

  广西崇左的左江沿岸,古代骆越人在崖壁上绘制岩画。崖壁好似一块块巨大的幕布,映射出中国人对于山水的独特理解。而天山、可可西里、梵净山等自然遗产,也都是中华山水的杰出作品。这些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交织的遗产,带给全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和大运河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个大型线性遗产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历史遗存,填补了我国世界遗产类型的空白。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中国故事穿越古今,至今仍在谱写活跃的乐章,生动地告诉世界,尽管地理空间局限,地形地貌复杂,文明交流、交融的步伐从未停止。正在申遗进程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项目,也在不断书写中国与世界交流相融的故事。

  这十年,《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增加了15项中国的遗产,而且更加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包容、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明古国。

  世界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等原则,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已经体现。可以说,世界遗产保护理念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国际框架与中国方法相互印证和结合的过程。“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一直是中国进行世界遗产保护的宗旨。

  至今,中国已建立起以文物保护法为基本,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相衔接,以各级法规、规划为支撑的世界遗产保护法规规划体系。根据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国情,世界遗产在中国的保护管理机制,既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也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等为代表的重大保护项目,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方面通过全面改善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展示其丰富内涵,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相关事务,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法。比如世界遗产监测,由于遗产数量多、地理分布广、保护管理条件复杂,中国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在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有益探索。依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建立起联系国家、省区市、遗产地三个管理层次的监测预警体系,并形成了年度报告、年会、移动端平台等一系列手段。这一套监测体系的独创性和实施力度,为世界各国进行世界遗产监测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的人员和技术走出国门,参与援助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境外保护修复项目,展现了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水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合作,连续多年举办关于世界遗产管理的国际培训,培养了近百名国内外学员,其中一半是其他国家世界遗产地的实际管理者。

  走进世界遗产,领略世界遗产之美,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更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宝贵经历。

  2021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故宫举办了一场“我在故宫画彩画——听障青少年走进文化遗产地”活动。15名听力障碍青少年走进故宫,向专家老师学习古建筑彩画知识,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出宝珠吉祥草、灵芝纹等彩画样式。面对来自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专家,他们毫不胆怯,就彩画的等级、不同时期的彩画风格等话题与专家进行了热烈互动,充分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愉悦。世界遗产之美就这样进入到他们的心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

  这十年是“可持续发展”的十年。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活动上,可持续发展、社区、以人为本等概念被不断提及。通过保护世界遗产让生活变得更好已经成为共识。沧浪亭里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拙政园中的时空长廊夜游《拙政问雅》,将古典造园美学款款激活。鼓浪屿通过家庭乐队、社区足球、百年诗社等方式,让曾经的中西融汇、宜居家园,在四季烟火里延续。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世界遗产保护的结合上,中国一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比如,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良渚文化村,作为杭州近郊以文化、生态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小镇,与良渚申遗进程同步发展,孕育出了世界遗产和居住社区和谐共存的模式。再如,几位青年学者在开平碉楼创立的“仓东计划”,通过修缮历史建筑,重塑公共空间,建设出兼具乡景、乡业、乡情的世界遗产社区。又如,通过大运河申遗,沿线城乡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始终坚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时的承诺,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那些向人们讲述多彩中华文明的世界遗产,那些生活因申遗而变得美好而富足的百姓,那些自由享受文化遗产之美的孩子们,都是世界遗产保护的真正意义所在。(作者:燕海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