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崩岗”到“吉本岗”:古建筑重焕新生
从“吉崩岗”到“吉本岗”:古建筑重焕新生
从“吉崩岗”到“吉本岗”:古建筑重焕新生,手绘古建图片,手绘古建长廊,古建筑板绘线稿纵横交错的小巷,随风翻飞的“香布”,浓烈的酥油茶香……漫步在老城区,古城就这样扑面袭来。“吉崩岗”“冲赛康”“措美林”,一个个熟悉的古城地名,勾起的不仅仅是人的记忆,也有此地此处的过往变迁。
“高高的佛塔搭起了木梯,眼观四面八方,耳听清脆铃声。”曾几何时,吉崩岗拉康的清脆铃声响彻古城。如今,这座隐没在市井中的古建筑“涅槃重生”,以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重回大众视线。
的老城区,有着青石地板构成的交错小巷,也有着人声鼎沸渲闹的露天市场。在各个主要巷口悬挂的八廓古城旅游地图上,按图索骥找到一个个老建筑、小寺庙并不难,吉崩岗拉康便是其中之一。
它在小昭寺路与北京东路的路口,靠近一家快餐店,也与赛鑫综合批发市场毗邻。2017年11月,笔者第一次前往,是在一座院子里发现它的存在的。
粗壮的树木枝叶繁茂,在地上映出斑驳光影。建筑上方边缘的边玛墙因年代久远颜色早已暗淡许多。正门处的牌匾提示着人们,这里叫做吉崩岗寺,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于2010年8月公布。初见时的种种,告诉人们这座古建筑已淹没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中。
这之后,熟知民俗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吉崩岗拉康”在老心中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地方。藏语中,“吉”为“上师或尊者”的意思,后来一般特指宗喀巴大师,成为宗喀巴大师的简称。“崩”为数字“十万”,“岗”为“高地或上面”的意思。
在《古城市区历史地名考》一书中,作者达瓦认为“吉崩岗”的地名是由七世新建起的,因供奉有十万尊宗喀巴大师脱膜塑像的佛塔而得名。
他在书中写道,清乾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后,七世在下密院西侧兴建一座五层楼高的佛塔,塔内藏有亲手制作的五指长宗喀巴大师脱膜塑像十万尊。从佛塔塔顶向四面牵出四条铁链,铁链上串起的佛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佛塔塔座是神殿,神殿中搭梯爬上去通过塔肚爬到塔颈最后可以从塔帽下观望老城。
公元19世纪时佛塔倒塌,塔内装藏的脱膜像均供养在街道中央修建的一条长长的玛尼墙上。在德木活佛(也称第穆活佛)阿旺罗桑赤列绕杰的支持下,完全按照坛城结构建起一座三层楼高的寺庙,寺内供养一尊二层楼高的泥塑未来佛像,周围供养宗喀巴大师脱膜塑像约五至十万尊,这就是吉崩岗拉康和黄色的玛尼墙。
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曾经是城关区粮食局的仓库,“糌粑勒空”的名字也由此得来。改革开放后,这里逐渐成为糌粑交易市场,而现在几步之隔的市场已建成了规模庞大的现代化综合型商场。
如今,再次来到吉崩岗拉康,早已变了模样。自2018年起,当地文旅部门投入资金、组织人手对这里进行全面修缮。
古建筑的屋顶及地面,采用传统“打阿嘎”方式加固,防止屋顶漏水;建筑内部的立柱,年久失修、损坏较多的已经替换;墙面的壁画进行了专业清理……一切都是为了让这座古建筑重焕新生。
此后,当地政府部门与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合作,委托该团队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保护性升级改造为艺术中心。
“醍醐”团队广泛考察国内一流文博场馆与古建筑保护性利用案例,与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团队“直造”建筑事务所等合作,开展了升级建设、文史资料采访与展览筹备等工作,制定了针对吉崩岗拉康保护性升级改造和后期公共文化运营规划。负责该项目的执行建筑师夏于钧也因为一直以来对西藏及整个喜马拉雅地区古建筑的热爱参与其中。
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项目保护性改造克服了诸多困难。仅“地板改造”一项,就耗费了相当的精力。想要“修旧如旧”,让古建筑不失原本的韵味,又要能支撑当代艺术中心的电力系统,在反复商讨之后,团队制定出了一套“木龙骨+老地板”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原始地面上架设龙骨,留出足够的管线空间,同时通过调整每一段龙骨的高度,让木地板完成面保持基本水平。这样既解决了原始地面不平整的问题,还能处理管线等隐蔽工程的需求。
方案确定后,夏于钧带着工人们一寸寸地测量地面,单独“定制”高度,让整体地面平整。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旧木地板,运到,再由木工师傅一块块手工磨平,按照纹理切割、拼合,最后铺设在木龙骨上。为此,他和团队在现场奋战了三个多月,才让580平米的室内空间“平整如一”。
内殿的修复性保护仅仅只是团队克服的一重困难。吉崩岗拉康身处闹市,周边居民大院、商铺环绕,要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必须的监控、供水、消防等硬件设施如何解决?
醍醐团队和夏于钧走访了周边的居民、商贩,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解释古建筑改造的初心,让周边的人对其理解;又与上海的“直造”建筑事务所联手,在古建筑之外进行补充改造,强化安防、消防、供水、中控等系统,让这座古建筑具有成为公共文化空间、面向公众的硬件条件。
夏于钧利用深夜时间,将这些改造背后的故事,做成精美的短视频,分享在小红书平台上,吸引了数万人的关注。
2021年7月25日,西藏首个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在正式揭幕,“吉崩岗拉康”也重新以“吉本岗艺术中心”呈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艺术文化场所,首展“生长中的古城”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依据项目所在地“吉崩岗拉康”的建筑特点,在原建筑的外廊、内殿、神殿中分别设置展览的三个章节。
外廊中,策展团队以建筑现存的清代壁画为线索,结合从文献中、专家学者处搜寻到的大量资料,透视古城的历史文脉,为观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西藏文化的窗口。
内殿则展示了一系列与古建筑相关的物件,包括曾经支撑内殿的木质柱、梁,修缮中发掘的玛尼石刻片等,以细节带动整体建筑叙事,引导观者感受古建筑营造中的匠心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缮的决心。
在原有的中心神殿,展览仅以一束灯光致敬西藏古典建筑的营造者与西藏传统文化。策展团队还专门设置了两套音频设备,并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合作,采集了一部分西藏古典音乐片段,方便观者聆听,沉浸式地感受西藏古典建筑的魅力。
首展持续至9月底后,这里的外廊展区将保留成常设展,长期向公众传递历史城区的质感与特色。后续,吉本岗艺术中心将与一线文化艺术机构合作,持续推出公共文化教育活动,用当代语言、多元形式传递传统文化。
从“吉崩岗拉康”到“吉本岗艺术中心”,有无数人为了这座古建筑的重新绽放而艰辛努力、付出。这座按照坛城结构建造的古建筑,如今正释放出能量,让我们感受着来自时间、空间的深沉魅力。
相关文章
- 我眼中的中国工匠 李燕肇: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近古建彩画
- 寻迹茶马古道古建电脑绘图
- 周丽婷: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BRTV新闻频道《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 笨办法学像素画:像素画游戏场景石头的画法
- 公元前6世纪“中国龙”被画在罗马古城墙壁上今年9月被烧毁
- 连达:与时间赛跑只为画遍山西古建
- 这种普通石头以前用来铺路现在价格是黄金的10倍!
- 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最后一个已存在6000多年
- 济南11块土地全底价成交 国家超算中心落地彩石
-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 山西小伙用圆珠笔画古建筑走红 一幅画能卖几万块
- 古建筑彩绘家乡古建绘画
- 钻石锆石高碳钻莫桑钻的区别 莫桑钻值得买吗
- 郑州古建彩绘团队—邯郸方特九州神韵古建彩绘
- 盛启一园风华 绿城春来晓园万平实景展示区盛大绽放!
- 庆阳:关于北石窟寺门票优惠政策的公告
- 古建彩画施工技艺梧州古建彩绘
- 妙笔生花双料大师 河北遵化古建专家许才书画兼修
- 【社会实践篇】建筑学院赴侯官村古建测绘实践队
- 法国人马克“隐居”武当山18年 痴迷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