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习关切事丨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这样干

中国古建网2023-01-08古建筑彩绘古建测绘 英文
本地古建彩绘,古建测绘英文,聊城古建彩绘,习关切事丨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这样干,本地古建彩绘,古建测绘英文,聊城古建彩绘(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关切事)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

习关切事丨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这样干

习关切事丨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这样干,

  本地古建彩绘,古建测绘 英文,聊城古建彩绘(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关切事)手握这个“金不换”的优势,广西这样干

  在漓江泛舟赏甲天下山水,在三娘湾海域邂逅中华白海豚,在北海涠洲岛来个“鲸喜”偶遇……你更爱哪一个?

  25日下午,习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时强调,千万不要破坏生态环境。4年前,习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近年来,坐拥大江、面朝大海、密布大山的广西牢记嘱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漓江的水比前些年更清了。”一直生活在漓江边的筏工陈徐文说。在他身后,一艘艘排筏在碧水中前行,不时可见白鹭翩飞。

  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的漓江,也曾被污染所困扰:采石挖砂、乱砍滥伐、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一度让漓江失色。

  必须坚决保护好这一人间美景!大力推进污水治理工程、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持续开展关停采石场、养殖场等环境治理行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系列文件……标本兼治之下,昔日美景重现眼前。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今年一季度水质高居全国第一名。“四野环山立,一水抱城流。”春日的柳江之滨洋紫荆盛放,和沿线的江滨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等共同打造出一条“高颜值”的百里画廊。

  当地人不曾忘记,柳州被称为“酸雨之都”的岁月:“车间下班后衣服上很难找到干净的地方”“自行车放在外面很容易生锈”……痛则思变!通过严格整治、力促工业提质升级等举措,柳州实现了大工业与大美环境和谐共存。

  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里美人蕉花开正艳,河水清澈。“这里空气好、环境优美,我每天都来锻炼。”年近七旬的南宁市民唐祖东说。

  谁会想到,那考河曾是一条“臭水沟”,河道沿岸有50多个污水直排口。经过治理,这里已初步形成“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生态格局,并成为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本。

  漓江、柳江、邕江同属于西江流域。广西西江上接云贵、贯穿广西、东接粤港澳,是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境内流域面积约20.2万平方公里,沿岸有广西约80%的市县和约90%的人口。通过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确保一江碧水向“清”流。

  生态环境部通报,在今年1—3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西江沿线名。

  北海涠洲岛的居民们近年来“鲸喜连连”——布氏鲸来到这里捕食,有的还“带娃”出行。这是1980年以后中国近海岸发现的首个大型鲸类种群。“调查表明,这里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说。

  在涠洲岛的海底修复区,人工种植的1万多株珊瑚健康成长,许多曾经断裂的珊瑚已从10厘米长到30厘米。在这背后,是一群珊瑚“奶爸”的悉心照料。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培育各类珊瑚“宝宝”,待其“长大”后投放于涠洲岛海域。

  钦州三娘湾碧波荡漾,一只只白色、粉色、墨色的中华白海豚追逐嬉戏。多年前,当地曾计划在此建设大型造船厂,但为保护“海洋大熊猫”的栖息地,最终修改规划并划出一条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生命线”。

  如今,邂逅象征爱情的粉色海豚,成为出海游客越来越频繁的“小确幸”。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根据300多次出海观察和计算发现,这一海域中华白海豚数量呈上升态势。

  为守住一湾“净海”,广西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沿海城市封堵入海排污口,还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年以来,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持续优良。

  “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今年1月,坐落在北海城市核心地带的冯家江湿地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冯家江附近居住多年的潘润莲经历过这片城市“绿肺”昔日的窘境,“前几年有些河段周边有虾塘、养猪场,还有排污口,气味很重。”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北海将曾经污水遍地的冯家江治理升级为湿地公园。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湿地内的红树林覆盖率增加10%,鸟类由2017年的136种增加至171种。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北部湾孕育出种类繁多的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客人”。这片海域有着全国面积最大的海湾红树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白鹭前来筑巢、繁衍后代,这一生态景观已成为北部湾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

  “山高石多弄场深,缺土少水难生存”。60多年前的广西,森林覆盖率只有23%。通过持续爱绿护绿造绿,广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如今已位居全国第三位;人工林面积逾1.3亿亩,居全国第一。

  大旱来临,位于石漠化地区的村子却水流潺潺——马山县弄拉屯的生态之变备受关注。当地村民曾因乱砍滥伐品尝过生态恶化的苦果,后来放下斧头砍刀、制定村规民约、积极栽树育林,让“石窝窝”变为“绿窝窝”,生态旅游红红火火。

  经过持续科学治理,如今越来越多的山区摆脱了石漠化这一“地球癌症”。仅2011年至2016年,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就净减38.72万公顷,减少率为20.2%。当地还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交造林模式,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发展势头正劲。

  森林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时下,崇左市江州区板利乡绿意渐浓,嶙峋的喀斯特石山间,三五成群的猴子在树林中跳跃,这里是“石山精灵”白头叶猴的栖息乐园。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300余只。

  成立自然保护区、建设专属生态廊道……在绿色中得到庇护的它们不再被打扰,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最新数据显示,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增至1200多只。

  目前广西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224处,总面积220多万公顷,约占广西国土面积的9.3%,有效保护广西90%以上种类的物种。

  “嘘,别说话,鸟儿来了。”在中越边境的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农民农伟宏的身份变成了“鸟导”。弄岗村毗邻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鸟类天堂”,共有弄岗穗鹛、印支绿鹊等200多种鸟类栖居。

  提前在岩石上的小水坑旁洒下一些黄粉虫后,农伟宏吹起了口哨,悠扬的声音穿透密林。他能用口哨把十几种鸟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鸟儿“随叫随到”。

  如今,在八桂大地,生态优势已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位于大瑶山的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2020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陇亨屯村民农伟宏指着挂在家里的鸟类图片,介绍各种鸟的叫声特点(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北部湾海域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这是游客在银滩畅游的场景(2019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景色(3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这是广西合浦县的一处红树林(2019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白鹭在广西合浦县的一处红树林内繁衍生息(2019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重楼村夏日田园景色(2020年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一头野生中华白海豚在自由嬉戏(2018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这是洋紫荆盛开的柳州市柳侯公园(无人机照片,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这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观(无人机照片,2019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广西北海涠洲岛景色(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这是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景色(2020年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一处山坳里,几只白头叶猴准备走出“家门”觅食(2016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陇亨屯村民农伟宏的观鸟点,两只弄岗穗鹛在觅食(2018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参赛选手经过弄拉路段(2017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的虾塘(2018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漓江景色(2017年10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曾是“酸雨之都”的柳州,现在变成了青山绿水的宜居城市,这是柳州市的夜景(2020年6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