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惠东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迹!古巷老街四通八达…

中国古建网2022-11-16古建筑彩绘普通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色档,普通古建彩绘,古建龙纹彩绘,惠东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迹!古巷老街四通八达…,古建彩绘色档,普通古建彩绘,古建龙纹彩绘近期,2022年惠州市惠东县十件民生实事出炉,“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入选。据史料记载,平山老

惠东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迹!古巷老街四通八达…

惠东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迹!古巷老街四通八达…,

  古建彩绘色档,普通古建彩绘,古建龙纹彩绘近期,2022年惠州市惠东县十件民生实事出炉,“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入选。据史料记载,平山老城“肇始隋唐,肆成两宋,商荣明清”。千百年来,这座古老的城邑经历了从驿站到墟镇的沧桑流变,承载着惠东县城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记忆,是众多惠东百姓心中的乡愁纽带。

  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平山老城内不少古巷老街仍保留着昔日历史风貌——南门巷、十三巷等巷道街区古建古迹众多,彰显历史韵味;大米街、糖街等商贸古街纵横交错,商铺林立,见证了昔日平山墟的繁盛浮沉。遗憾的是,城市化浪潮之下,老城区的珍贵古建筑、古遗迹正遭遇钢筋泥土的侵蚀、覆盖。如今故纸蒙尘、古屋破败,昔日流传在古巷老街的老城变迁故事,也渐渐难以考究追溯。唯有街头巷尾迟暮老人的记忆碎片中,残留着老城昔日盛景。

  近年来,各界积极呼吁挖掘传承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修复提升历史街区风貌。随着“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的开展,平山老城将焕发生机活力。惠州历史文化传承有关专家指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要以传承历史文化、改善民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并结合区域和地方的历史遗产和特色文化打造亮点。

  花开似锦,春色正好。日前,记者来到惠东县平山街道老城区,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西侧拐入龙源路,前行数百米便来到平山老城的腹地。老城区内巷道相连、四通八达,若非有两位平山老居民领路,难免迷路其中。

  上午时分,记者漫步南门巷居民区,巷道两侧分布着密集的老旧居民楼,夹杂着几座古朴的老建筑、旧祖屋。巷道间行人寥落,门廊间有孩童追逐玩耍,偶见老人围坐在小卖铺前闲聊。古街区的遗韵与城镇化的气息相互融合,不失为一道风景。

  如今居住在平山地区的年轻一代大多不熟知,古代平山老城是一座“小城堡”。明朝年间,平山地区始筑小城,建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楼,如今城门城墙几乎都已湮没在城镇化浪潮中。不过,循着南门巷、上西门等古街巷名称仍能感受到古城的基础格局。

  南门巷中段东侧有一堵矮墙,目光越过斑驳的墙体,看到一口被围蔽起来的古井——惠东县历史建筑南门井。居住在附近的老人说,以前老城区居民用水都到此处打水。顺着南门巷继续前行,一扇古色古香的朱色大门引人注目,门下横梁有精美雕花,据住在南门巷的老人卓叔介绍,此门被称为“卓屋大门”,门内便是旧时平山老城里名气颇大的卓氏家族祖屋。

  走进卓屋大门,一片空地映入眼帘,左侧是一口形制独特的六角形古井,卓叔介绍,这口井历史悠久,井壁刻有字,是平山老城珍贵的古建遗存。记者了解到,精美的私井一般为财力雄厚的家族挖建。卓氏祖屋内巷弄相通,部分墙体稍有毁坏,但基本格局保存完好。朱楼绮户,繁华不复,透过蒙尘的木雕彩绘,古建筑昔日的华美隐约可见。

  南门巷北端通往老城十三巷,巷口修筑起了一个青石材质的门楼,上书“十三巷”。记者在巷道两侧看到不少祖屋宗祠,在后人的悉心修缮下古韵犹存。

  从十三巷出来,走到城西路西侧,便来到平山老城繁盛一时的商贸街区。记者走访了草街、下米行、广和街、糖街、大米街等,各街道巷弄相接,商铺并列排开,格局相似,透露出古老的秩序感。

  记者留意到,广和街、糖街等老街的部分建筑保留着古代商铺的格局。其中一些建筑大门一侧还修建了一扇小门,居住在本地的老人说,这是以前商铺的货物通道。如今古老的商贸街已经褪去昔日的喧嚣,随着居民楼加高,巷道略显阴暗。

  历史岁月渗透进古建筑斑驳的墙体中,恍惚间,商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似从遥远的岁月里传来,在狭窄的巷道间回荡着。

  据史料记载,平山老城“肇始隋唐,肆成两宋,商荣明清”。历史流变,大约在隋唐至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南迁,平山地区人口逐渐增多,社会经济日臻活跃,从最初的固、屋、坊、村、巷,发展为成片的居住区。

  北宋时期,平山属循州辖境,被称为“洪堂市”,形成了惠东地区最早的墟市;明洪武九年(1376)设平山驿;清雍正八年(1730)设平山司。明清时期,惠东地区渔盐业兴旺,平山因驿道而兴、乘渔盐而旺,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墟场”。

  据载,由于平山城地处水路交通要塞,商贸往来频繁,城内外日益繁盛。明朝时期平山开始修筑城堡,建有4座城门楼,门楼之间则修筑起间断而不完整的城墙,当时的驿站、邮铺等机构均设于城堡内以资防卫。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迭战乱纷纷,许、林、杨、王、郑、邓、史等姓氏族人从福建漳州迁入平山,平山城人口迎来大规模增长。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居住在平山老城区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从漳州一带迁入此地,因此老城区多数居民都会说闽南语,平山老城区也被称为“小漳州”。其中,考察平山老城王氏族谱可知,王氏先祖于明朝天启年间从福建漳州迁入平山时,城内已人满为患,就选在城外落担开基。清初,各地盐贩在平山聚居,形成一处村落,今称平山新围村。

  在渔盐业的带动下,清代平山老城内外民居稠密、墟镇繁华、百业兴旺。老城一侧的西枝江船运繁忙,来自各地的船只首尾相接;江边两岸的渡口装卸繁忙,人声鼎沸。临山城的西枝江“三锦渡”(水仙爷渡、正渡头、二渡头)便是当时最为热闹繁盛的渡口,而平山墟以水仙爷渡为中心延伸发展,形成东盛街、广和街、老盐街、咸鱼街、大米街、糖街、饼街(原洪堂市)、碗巷、石灰行等众多分类专营的商业街道。

  清康熙年间,平山“大墟场”盛名在外,“头平、二淡、三多祝”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据《惠东县志》记载:至20世纪40年代,平山东盛街每天上市的谷米、梅菜、糖油就逾千担,咸鱼行店铺收购鱼货有时要做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打烊。

  “头平之光”的历史盛名,为如今的平山老城凝练了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不过记者走访发现,那些渗入古巷老街中的老城历史记忆,正逐渐被城镇化发展的浪潮抹去。

  平山老城由众多老街区、巷道串联,街区内的建筑存在年久老旧、功能老化等问题,少量古建旧址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挂牌,但由于保护修缮工作滞后,很多承载着老城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已被现代民房取代、挤压。也正因如此,古巷老街的历史韵味日渐淡去。

  “以前南门巷老街区很热闹,现在家族子孙大多在外打拼,很少回来祖屋。”从小在南门巷长大的卓姨说,南门巷、十三巷一带的古街区曾是平山老城人口稠密之地,平山老城多家氏族聚居于此,听祖辈说,旧时这里的百姓有的以经商谋生,有的从事货物搬运;有财力雄厚的家族在草街等商贸街购置了商铺出租,也有书香望族培养出不少科举人才。不过随着故纸蒙尘、古屋破败,昔日流传在古巷老街的家族浮沉、历史变迁故事正淡出一代代人的记忆。

  记者留意到,如今平山老城里的古巷老街略显寂寥,不少人去楼空的老房屋早已荒废无人居住,小院窗台草莽丛生;古建筑的灰墙上或是爬满青苔,或是破败濒倒。卓姨说,现在街区还有不少户人家保留着百年老屋,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街坊将祖屋修建成现代民房,租给外来务工人员。

  在城西路另一边,那些承载着昔日平山“大墟场”荣光的商贸街,如今也已繁华散尽,归于平寂。记者在糖街看到,古代街巷地面的斑驳石块被水泥地取代,不少老商铺门店经过修葺翻新贴上了现代瓷砖,刷上了灰色水泥,成为居民住宅。

  “这些年县城发展迅速,老街区大多都变了样。”老平山人卓叔对平山老城有深深的家乡情怀,他表示,平山老城不仅是一代代氏族子孙的乡愁纽带,更是惠东县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应该加大力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妥善维护古迹古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东已陆续对老城区的古建古迹进行修缮,其中十三巷门楼经过修缮焕然一新;南门井、棋盘围古井等均挂上历史建筑标识,得到妥善维护。不久前,“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入选为2022年惠东县十件民生实事。随着项目实施,平山老城将有望焕发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老城区、老街区已经很难承载现代居住与商业生产需求,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旧、交通不畅、停车困难等问题。对此,如何正确处理老街区历史风貌与城市建设、周边环境的关系,成为各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关键议题之一。

  据介绍,“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对城西路(解放北路至城西市场,长约120米)沿街建筑、道路、排水进行修复加固,恢复建筑原有风貌,引入平山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经营,将该路段打造成平山美食聚集地等。

  今年3月底,惠东县委书记郭武飘带队到平山街道老城区,就关于“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进行调研。郭武飘指出,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生活的印记,见证了城市演变的“历史年轮”,老城区改造应当留住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城市的乡愁,让历史街区继续承载老城记忆和民生功能。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居民对平山老城的修复改造深感期待。在平山街道华侨城片区经营茶饮店的小周说,他在开店选址阶段,也曾到平山老城区走过,那里不少街道仍保留着历史韵味,但由于老城区人流量较少,且停车不便,最后还是选择了华侨城片区。

  “平山老城若能借鉴惠州水东街的经验,基于年轻人喜好引入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元化业态,打造成融合现代风格和老城特色的历史街区,或许能成为惠东县城的一大亮点。”小周说。

  如何推动历史街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惠州市政协委员邹雄彬表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要以传承历史文化、改善民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做到科学谋划、整体布局、分期实施、逐步推进,结合区域和地方的历史遗产和特色文化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有关专家曾提出,历史街区的底蕴根基是遗存的古建古迹,保护与发展应并行推动,在使用中保护,在留住古建古迹特色外观的“形”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同时,赋予历史街区新时代的功能。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