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兰州榆中的微缩古建筑模型亮相深圳文博会

中国古建网2023-06-17古建欣赏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
蘑菇面文化石,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兰州榆中的微缩古建筑模型亮相深圳文博会,蘑菇面文化石,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

兰州榆中的微缩古建筑模型亮相深圳文博会

兰州榆中的微缩古建筑模型亮相深圳文博会,

  蘑菇面文化石,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展。兰州卧桥、兰州老民居等微缩古建筑模型入驻甘肃展馆。

  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是甘肃唯一一家、全国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模型设计制作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部分优秀代表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市汉城湖景区大风阁博物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出价值,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

  2016年3月,甘肃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丁武明溘然离世。为了完成父亲未竟事业,丁沙金毅然辞去工作,传承和弘扬这份工匠精神。

  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位于兴隆山脚下的榆中县南关桥头,这是一座夹在县城高楼里的仿古木构四合院,一楼和二楼都有展厅。展厅外墙,挂着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丁武明工作室”、“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等牌匾。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柱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主人换成了一张年轻的面孔。他就是刚开门的年轻人,丁武明的长子丁沙金。三年前,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斧凿,一起接过来的还有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和工匠梦,两代人对古建筑全部的瞻望和信仰在一脉相传中延续。

  展厅内摆满了上百件各种鸿图华构的古建筑模型。步入其间,那些楼台亭榭、殿宇宫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各个有机单元,都通过千姿百态的建筑形象,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这是城楼,这是天坛祈年殿,这是嘉峪关城楼,岳阳楼,兰州卧桥,兰州老城楼……”这些都是丁武明大师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这些模型的飞檐翘角、明柱抱厦,别具一格,精致到每一层的窗户都可以推开。

  丁沙金向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讲述着一件件古建筑模型的历史和工艺,“有些作品光构件就要多达数万件,柱、梁、枋、垫板、檩木以及椽子斗拱、雀替等构件都要一件件依次做好,再按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依次搭建。比例、尺寸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2009年,丁武明的“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用檀木制作的北京天坛祈年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丁沙金说,父亲生前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农村木匠,17岁开始学习木工,痴迷中国古建筑30余年。1980年初,萌生将古建筑的技艺用实体模型做出来的想法后,丁武明上山西、到北京、下江南,寻访古建筑中的扛鼎之作。

  一把尺子,一张图纸,陪伴着丁武明,每到一处,他都要测绘、制图,并购买相关书籍资料。

  一卯一榫,一梁一柱,丁武明沉醉在飞檐斗拱的世界,70多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在他手中被“真实”地还原出来。由于积劳成疾,2016年3月份,这位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现代“鲁班”溘然离世。

  那时候,丁沙金在外上班,弟弟在外地上学,对于父亲的这份事业,两个人虽然不在父亲的身边,但一直被父亲的这份执着所感动。后来,弟弟在西安考上了博士继续读书,丁沙金辞职回到了父亲留下的“古建筑世界”。

  丁沙金说,父亲在弥留之际,他含泪向父亲做出承诺,他会继承这份未竟的事业,会延续梦想,好好地做下去。“那时候他正在制作鹳雀楼,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他走后,我继承了这份事业,和师兄弟们一起,继续完成了这件作品。”丁沙金说。

  丁沙金辞职后,带着父亲未完成的使命,完全沉浸在古建筑的历史世界里。为了一扇窗户,为了一根明柱,他时常和师兄弟们探讨到凌晨。他们到处寻访考察,又完成了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应县木塔、榆中兴隆山握桥等20多件古建筑模型以及斗拱、雀替等一批构件。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展。兰州卧桥、兰州老民居等一批微缩古建筑模型成为一道靓丽景观,这些独具甘肃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在“文化+”理念的推动下尽展产业新活力、新魅力,大量参观者驻足品鉴。

  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难,两代人坚持去做同一件事情更难能可贵。丁武明带着遗憾走了,所幸的是,后继有人,儿子丁沙金继承了这份事业。“历史的长途,正是如此多情地,留下了先行者的雕塑”,或许,昌耀的这句诗最能表达对丁武明这位民间工匠以及这份事业的缅怀。

  丁家父子两代人,用这种方式传承民间工艺,留住古建筑历史文化。相比其父亲,丁沙金理念更为先进,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去衔接未来,让人们追忆到建筑建设年代特定的历史印记,给后人注入新的文化含量。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