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楼、阁、塔的建筑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楼、阁、塔的建筑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楼、阁、塔的建筑比较研究,京城赏古建荷花,最美古建筑欣赏,北京古建筑欣赏王春波,工学学士。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山西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主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设计、规划保护方案近五十余处。主要论文论著:《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山西平顺晚唐建筑天台庵大殿》、《山西灵丘觉山寺辽代砖塔》、《襄汾古代建筑》。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接触楼、阁、塔等建筑复原设计与修复工作,但人们常常,特别是专业建筑人员对于楼、阁、塔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含义模糊不清,如:有的建筑师在设计城门楼时,设计成了城门“阁”;有的又将魁星楼设计成了魁星“塔”式建筑,而且往往出现在名胜古迹的保护修缮与复原之中,其造成的错误影响颇大。
“楼,重屋也”,这是《说文》对楼的定义,也是我们看到这个字的第一感觉。墨子佣城门中有:“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于堞四尺”;《史记·封禅书》中有:“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輦道相属焉”;又唐骆宾王集五棹歌行:“秋帐灯光翠,倡楼粉色红”等。因此,“楼”的文化意义应是建造在高处的建筑物,一层到两层以上的房屋,或者茶肆、酒店、歌舞游乐场所也称楼,如茶楼、酒楼、舞楼等,甚至有“青楼”一词。因此,楼的主要功能为娱乐、军事或报时等实用或世俗功能。我们最常见的古代楼建筑有城门楼、钟鼓楼、舞楼等,著名建筑有黄鹤楼、鹳雀楼,北京的城楼、箭楼、鼓楼等。
“阁”根据《词源》上注释有7种含义:古代着于门上防止自阖的长橛;储藏食物的橱柜;楼阁;内室,旧时常指女子的卧室;中央官署名,内阁之略称;阁道的简称;放置、停止,同“搁”。汉时有天禄阁、石渠阁,清时有文津阁、文汇阁等均为藏书的地方;或指供佛的地方,如:佛香阁。由此可知,其“阁”的建筑文化意义应是藏书、供佛等高雅的文化、宗教活动场所。在民俗中形容女儿出嫁为“出阁”,等等。同时在建筑规划中,阁一般又用于建筑群中轴线的尽端,有暗示终止的作用,如在寺院规划建筑中常见最北端的藏经阁,文庙建筑规制中的最北端为尊经阁。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阁建筑较少,汉时有“天禄阁”、“石渠阁”,现存有著名的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清)以及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辽代)等。
“塔”是外来词汇,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和南朝梁颜野王的《玉篇》。塔最初是古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形式,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纪念性建筑;是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产生的,“塔”与我国传统楼、阁相结合组成产生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塔建筑。它在佛教意义的基础上,又有了登塔远眺、游憩的实用意义,如著名的辽代山西应县木塔、宋代河北定州的瞭敌楼塔等等。到了公元14世纪,即明代以后,道教引用了塔的建筑式样,有了用于风水功能的文峰塔、文笔塔等。塔的建筑形式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其中楼阁式塔最易与楼、阁建筑形式相混淆。
楼、阁、塔在建筑形制上,通常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楼和阁,往往楼阁成为一个词,但在古代却是两个词汇。楼和塔一般不会混淆,但我们常见的古代建筑----魁星楼,由于其高宽比例类似于塔,故其与塔混淆的案例也颇为普遍。
楼是在高台之上建造一层或两层以上建筑,其屋面通常为悬山顶、歇山顶,甚至是攒尖顶形式屋面。但屋顶的脊刹或宝顶绝无像塔顶的覆钵、相轮、仰月等构件设置,而是由顶珠、须弥座组成的宝顶构件。此外,其大型建筑的平面形式一般为矩形,而多边形或圆形则仅在魁星楼、财神楼等小型建筑上出现。楼身一般出围廊,在大型或重要建筑中出围廊的较为常见,如北京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均为面阔五间或七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并在二层设围廊,但在其前方又均设箭楼,以弥补城楼四面开敞围廊军事防御的不足。
古代的钟鼓楼也是出现围廊最多的实物案例,如北京鼓楼、西安鼓楼等,平面呈矩形,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二层出廊。
太原府为清代山西省会城市,并为军事重镇,其城门楼“迎泽门”为面阔七间,三层四滴水歇山顶建筑。其建筑规制较高,各层均出围廊。
除都城或非军事重镇外的州、县城楼一般均为单层或二层建筑。如吉林省吉林市(清为永吉州所在地)的朝阳门、德胜门均为在平面方形的高台上建造单层歇山顶建筑,四面设廊。庙宇中常见的舞楼或戏台一般为高台上构筑一层建筑,其建筑形式大多为面阔三间的悬山、硬山或歇山建筑。如:临汾牛王庙戏台(元)、阳城汤帝庙舞楼(明)等为在高台上建造一层悬山建筑。
魁星楼是古代楼建筑的一种,由于其平面多样,高、宽比例较大,往往容易与塔建筑混淆。山西襄汾县古太平县城内魁星楼是平面六边形、屋顶为攒尖顶的实物案例。但屋面脊中心设由须弥座、顶珠组成的宝顶,而非塔刹设置。
总之,楼的建筑特点有:下有砖石砌筑的高台。楼身可出廊或不出廊,但不会出现由平座结构层产生的外廊、勾栏(即栏杆)。屋面形式多样,当为攒尖顶时,其宝顶一定是由须弥座式样的底座上放置顶珠,而非像塔刹那样由覆钵、相轮、仰月等构件的佛教塔刹造型设置。高台上的建筑可一层,可二、三层等等。
阁与楼的建筑形制近似较多,不易分辨。虽然“阁”也是指一层以上的建筑物,和“楼”字常常相连或相关,但不能相通。现存并命名为阁的建筑比楼建筑要少,著名的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大同善化寺普贤阁(辽)、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北宋)、山西朔州崇福寺千佛阁(明)、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清)、以及寺院中的藏经阁等。
从宋、辽时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到山西朔州崇福寺明代千佛阁等早期的建筑形式,大多为平面矩形,二层歇山顶形式,并且二层围廊均为平座挑出,而不像楼建筑那样,采用廊柱挑出的围廊。到清代的北京颐和园佛香阁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其外廊则采用的是廊柱形式,其平面形式更为丰富,屋面形式多样。但所有时代的阁建筑均无高台设置,仅设与一般建筑相同的----台明,这是其独有的共性。
阁的底层平面与上层平面在使用功能上不一样,而且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一层“支柱层”。支柱层所形成的是一个没有封闭的空间,虽然形成了“层”却不能算作“室”。平座即为支柱层所形成的构造层。
平座出廊式和廊柱出廊式是由其建筑结构形成的两种构造形式,但从外观上简单区分或粗略区分的话,可看在其勾栏(栏杆)位置是否有柱的存在,有柱则为廊柱出廊,无柱则为平座出廊。由于构造原因,一般平座出廊,廊跨较小,廊柱出廊,跨度较大。
总之,阁的建筑特点有:一般没有楼建筑的下设高台,仅设台明。明代以前的外廊均采用平座结构,到清代才产生了廊柱结构的外廊。即明代以后,楼与阁在建筑结构上的区分已无明显区别。当屋面为攒尖顶时,其屋顶上的宝顶与楼建筑的宝顶一样,均为由须弥座式样的底座上放置顶珠形式。不会出现塔刹形式的宝顶构件。阁建筑一般应用在园林庭院或寺院之中较多。
塔由于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传统楼、阁结合的产物,因此,其建筑形式丰富多彩,被誉为古代建筑师最易发挥个性、才智的建筑。
塔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高耸入云,这就说明其底边宽与建筑高度的比值一定远小于0.5以下。最著名的是山西应县木塔(辽),其底边宽与高之比为0.42,到明清以后的风水塔,其底边宽与高度之比甚至达到0.1左右。
塔是由地宫、塔座、塔身、塔顶、塔刹五部分组成,而塔刹是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或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无论其造型千变万化,但佛塔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并且其塔刹形制只有在塔建筑中出现。明代以后的风水塔即文峰塔与佛塔有了一定区别,但塔的地宫、塔座、塔身、塔顶、塔刹五个基本元素仍保留。塔刹一般无佛塔的塔刹式样,而有的改为毛笔头,有的改为两个或三个宝珠相叠加等等,但均为相轮、仰月等佛教题材的构件;塔的宽、高比例更小,给人的感觉更加清瘦;此外,风水塔塔身基本无层的概念,或即使有少量的三、五层,但仅用常见的冰盘檐加以区分层位,塔身大多为清水砖墙无任何装饰构件。
“束之高阁”、“人去楼空”、“空中楼阁”这三个成语是对楼与阁最为贴切的文化意义体现。“束之高阁”中的阁字,更加强调的是高高在上,无人可及,有孤、雅之意;“人去楼空”则说明了楼的实用性,楼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场所;“空中楼阁”则强调了楼与阁的共性特征:高、大。
“阁”与“楼”从建筑形制上区分,笔者认为:1,有无高台设置。清代以后出现了楼与阁的模糊概念,有了“阁”下筑台的现象(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强调的是文化概念。明代以前未发现“阁”下筑高台的案例。这也是判断古代建筑年代的典型特征之一。2,阁一定有外廊,以满足其远眺、游憩的文化功能。而楼可以没有外廊。3,阁一定是二层或二层以上建筑,而楼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实例,如各地神庙的戏台建筑,均又称之为戏楼。
“塔”与“楼”从建筑形制上区分,笔者认为:1,塔下无高台,而是塔座(塔座比塔身略宽,并且塔身与塔座直接相连);楼则下筑高台,楼身与高台之间还要设置台明构造。2,塔有实心与空心之分,主要为纪念性建筑,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应用;而楼则是实用意义大于象征意义,一定是供人上下,远眺、游憩的,因此绝无实心之案例。3,塔的顶部屋檐一定是攒尖顶,并设塔刹构件。楼的屋顶一般为硬山、悬山、歇山三种形式。但若为平面多边形的魁星楼时,其屋顶与塔顶相同亦为攒尖顶形式,这也是极易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魁星楼与塔的区别中,塔刹与宝顶是它们建筑规制的唯一区别了。
由于楼的高宽比例基本接近,所以塔与楼的形制一般不会混淆。但魁星楼是楼建筑中的特殊案例,即魁星楼的高宽比一般要小于0.5,是极易将楼、塔概念混淆的建筑。因此,今人将魁星楼复原设计成为魁星“塔”的案例颇多。如:陕西省镇安县魁星楼、吉林省辽源市魁星楼、山西太原市西寨村的魁星楼等都是将魁星楼建成了魁星“塔”。即均去除了下筑的高台,改换成带有屋檐概念的楼身,从台明上直接构筑楼身。造成无塔座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魁星“塔”。
阁的建筑屋顶与楼的建筑屋顶一样,一般也为悬山、硬山、歇山等屋面形式,且高、宽比例也与楼相近。因此,楼阁式“塔”与“阁”一般容易区别。但特殊情况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与楼阁式塔相似度较多,唯一区分的地方就是塔刹与宝顶的区别了。因此,仍称之为“阁”,较为妥当。
但2010年建成的河南佛教学院藏经阁为下筑高台,上为三层阁的仿唐建筑,屋顶则设为塔的塔刹构件。它即有楼的高台特征,又有阁的建筑构造形式,同时还有塔顶的塔刹概念,可以说是楼、阁、塔三种概念中最为典型的混合体。
楼、阁、塔是我国古代不同环境、不同使用功能、不同文化要求下产生的极具特色建筑形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是从文化意义上,还是其建筑造型与形制上都有其特殊意义。分清楼、阁、塔这三种建筑形式与文化意义,对今后指导我们在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复原工作中,尤为重要。
2017年国庆节,太原迎泽公园在经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后终于揭开面纱。来猜猜它里面的这几处建筑是“楼”还是“阁”?名字与实物是否相符合?(以下内容来自官方资料)
迎泽阁为建筑面积达750余平方米,主体高度为22.015米的迎泽阁与一组仿古风格的建筑,包括荷香堂、枕流榭、廊桥、涵碧亭、清音室、戏鱼馆、苍云坞、爬山廊等20余座建筑及假山、水池构成半敞开式园中园。
迎泽阁在造型上属于重檐阁楼,安装了青色琉璃瓦、仿古的雕花木窗,檐角还悬挂着铁质风铃。游客登上去可以一览公园全貌。
观澜阁总建筑面积157.78平方米,主体高度11.97米。阁主体面积为八边形,相对的四面各突出半间,坐落于方形台基之上。
阁立面为两层三檐,各层檐下均设置斗拱,底层檐相对的四面各卷棚歇山顶抱厦,二层檐为八角,三层檐为圆形攒尖顶,顶部设宝刹。
一座五层的望月阁在湖心岛挺立,金黄塔尖,造型独特,充满明清风格,总建筑面积316.08平米,主体高度20.63米。望月阁南侧、西侧配廊亭榭等建筑。
相关文章
- 用建筑手绘传承文化遗产~沈阳故宫
- 2015古建筑摄影大赛斗拱山东分赛区外拍收官
- 富春山居游 醉美桐庐景
- 百童共绘中国梦 百画拼最美中国
- “弃写改说”启蒙三年后7岁儿子语文写作没再怕过……
- 祁门县:保护与利用并重 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
- 西安最亮眼的古建筑满满的欧式风格如今沦为婚纱拍摄胜地
- 北京天坛公园不仅仅只是一个皇帝祭天的地方还能遇见春暖花开
- DIY模型教程2分钟学习如何制作漂亮的小房子!
- 杭州城·世·记 古今风华 杭城建筑美学大赏
- 寺院石雕经幢塔图集欣赏
- 山西游学丨深度古晋:考古、壁画、彩塑、古建筑精彩纷呈(103—107)
- 古代人也玩乐高?看看最早的建筑模型
- 英国游客拍下北京“天坛”照片!网友赞叹:中国古建筑很出众!
- 斗拱是什么意思江苏古建筑大赏
- 摄影名家聚焦扬州古建之美(图)
- 九月去河南洛阳旅游欣赏洛阳神都的古建筑之美!
- 现场|故宫举行文物古建消防演习雷霆之势外还有“温柔呵护”
- 9月月赛征集:秋日风景
- 听讲座|赏西藏建筑之美 思现代建筑创作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