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大城县:古建筑制作模型技艺 穿越百年的文化共振

中国古建网2022-11-14古建欣赏欣赏古建筑文案
中国园林与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文案,古建筑作品欣赏,大城县:古建筑制作模型技艺穿越百年的文化共振,中国园林与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文案,古建筑作品欣赏大城县作为北方知名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红木产业的同时,不断进行非遗文化保护、传

大城县:古建筑制作模型技艺 穿越百年的文化共振

大城县:古建筑制作模型技艺 穿越百年的文化共振,

  中国园林与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文案,古建筑作品欣赏大城县作为北方知名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红木产业的同时,不断进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这里的手工匠人通过制作古建筑模型,传承古代木工建筑技艺。日前,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长久打磨上万个零件,耗时近3年时间,榫卯结构连接,打造出1:27纯手工角楼模型。一件件传承中华传统古建技艺的作品,引来国内众多古建筑专家和爱好者的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大城县东陈村的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匠人李长久的家中,阳光洒向他位于窗边的简易胶合板工作台,旧式的台灯也补着泛白的灯光,钢尺、铅笔放置在工作台一角,他穿着黑色薄羽绒服正雕刻、打磨着几组斗栱的榫头、榫槽红木小块,细微的红粉末轻洒在台面。打磨完毕后,他又来到外屋的工作台边,半蹲着雕刻故宫角楼微缩模型的单层屋檐凸起的圆拱图案。他说:“我是1975年出生的,从小就爱好木制手工艺,这个爱好伴随到我现在,也成为了我的主业。”

  受家庭熏陶,幼年时的李长久就爱好中国传统手工艺,如雕刻、篆刻、木工等。 他说: “我的祖辈四代都从事木工工作。 特别是生于清末的曾祖父,从事过古建筑修缮工作,他留传给我一套木工工具。 16岁时,我一边在外打工,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做些简单的古建筑模型小件。 我也感恩我的家乡,大城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利用充足的家具边角料来制作红木古建筑模型,由于一个大型的古建筑模型有着几万或者十几万个构件,构件小、数量多,和软木比起来不易制作,做一件要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手艺人家并不富裕,有时候边打工边自己做,有时候也给家具厂定做一些。 ”

  真金不怕火炼,从艺的路从来不平坦。他有三个孩子,他也是家中的顶梁柱,他说:“我的媳妇是一个厚道的农村妇女,她总说做古建筑模型的这个爱好,比抽烟、喝酒强多了。我最早做模型用松木,松木和砂纸都是从建筑工地上拾来的。松木是建筑工地剩下的边角料,砂纸上是建筑工地上油漆工用完的砂纸上捡回来再用一次。”

  匠心源于亲情延续。 他说: “一开始干这行,母亲特别支持我,言语鼓励我,我感觉到非常有干劲。 平时遇到困难,母亲总是鼓励我。 后来母亲得了重病,在炕上躺着的几个月里,每天在屋里炕边,我一边雕刻古建筑模型上的小透花版,一边和母亲说话,就这样我陪伴了母亲人生的最后几个月。 ”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他说:“在做故宫角楼微缩模型来说,斗栱基本构件三材升的制作是十分考验人的。这个小构建体积小、用量大,得拿着零件在砂纸上反复翻磨,有时候手指头都会磨出血来。因为做古建筑模型的构建尺寸小,在打磨时经常会把手磨破,组装时常用到镊子。尤其用红木制作古建筑模型,因材质坚硬常用到电动工具,可利用自制的辅助工具,避免伤到手。”

  坚持、勇敢、耐苦、领悟,他说: “我最早学习做斗栱时,经常把四个搭交口方向弄反了,就只能丢掉重新做,每次再制作这个位置的构件时,时常提醒自己认真认真再认真,仔细仔细再仔细。 ”

  古建筑模型折射出非遗保护的匠心价值。传统古建筑整体可以拆装后搬移。据了解,根据需求可把古建筑模型中,最能够代表这个古建筑传统榫卯技艺、地方性建筑风格的局部,另做几组组件。如此可通过拆装局部组建,了解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古人在古建筑力学的运用,对整个古建筑模型作品进行了保护,采用“榫卯”“升起”“侧角”技艺对古建筑的研究、修缮、保护是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穿越百年的文化共振,匠人自觉研习提升技艺。“不学习是没有用的,在学习琢磨手工艺得过程中,必须不断揣摩相关背景文化资料。”尽管他只有初中毕业,坚持研习是他保持的一个习惯。他说:“2005年春节期间,我去天津看望亲戚,说起我喜欢的中国古建筑木作传统工艺,他立刻和我谈论古建筑方面的知识,他太内行了,什么都知道,我真是纳闷极了!”原来,这个亦师亦友的亲戚是天津古建筑园林研究学者卢德祥,他为李长久介绍了《中国古建筑木作》《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书。李长久说:“书中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权衡,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和构造技术,斗栱、翼角等构件的权衡、制作方法,在结合古建筑图纸上的数据计算比例缩小构件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也是我读到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的第一本书。”

  有了理论书籍的帮助,他一边理解,一边计算数据,作标绘图,时常前往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参观学习。 他说: “在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计算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反复计算几次,到结果一致为止。 ”

  整理、保护、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是匠心内涵。李长久制作得古建筑模型比例不同,有1:10、1:16等比例,满足多种市场需求。李长久认为,制作木制模型是一个艺术审美的过程,做木工、做雕刻可以了解诸多绘图知识,也勇于挑战创新:“2017年,我观看了一次拍卖展览,便着手做《清乾隆紫檀庑殿顶重檐三开间大佛龛》复制品,从拍卖网络视频,纪录频道播放的《故宫百年》纪录片,随时随地收集相关图文资料,生怕错过了。这次是按照1:1的比例,尽力做到材质、工艺相同。紫檀材质,投资较高,能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少力量。”

  相对于电脑雕刻机、3D打印机批次制作模型,启蒙青少年对中国古建筑的初步认识或作为拼装智力玩具商品,他认为木制手工模型也有审美一隅之地: “拍卖的原物一共8个角,都挂有铜陵,因为流传都丢失了,后来修复了挂了新的冲床工艺做得铜铃上去,工艺、风格不匹配的。 我做得复制品是手工铸造的,是藏式铜铃,和中原铜铃的风格不一样。 为了雕刻脊上的小走兽时,我买了“小狮子”琉璃构件作为样品,按照它来雕刻古建筑模型上的走兽。 如果风格不一样,就是画蛇添足的。 我现在制作的佛龛房脊正面脊有一个藏式佛塔,叫塔刹,还得贴金箔,平面的较好帖,圆面较好贴,还是需要致力克服的。 ”

  非遗传承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朴情感。据了解,他制作了苏式四合院垂花门彩绘木制模型:“这是我女儿出生时,开始制作的,经过不断修改,现在才做成,她也大学毕业了,也作为女儿成长的纪念。古建筑方面,每一点都能体现其背景文化,涉及面很广。一殿一卷垂花门,比较具有代表性。我认为它的价值不亚于角楼模型,它位于四合院的第二道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指垂花门。”

  对于有志于进行非遗传承青年人及从艺的未来,他满怀憧憬: “兴趣还是第一位的。 要不然容易半途而废。 这个工艺耗时长,特别花心思。 做一件作品,先别说挣不挣钱。 在清朝时期,皇宫里有工部。 有一个著名的样式雷古建筑世家,做出精美的模型样式是我从艺的一个理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一代人要守住手艺、秉承理念、传承手艺。 我希望和我接触的人,都能喜欢上这项手工艺。 ”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