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激发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的思与谋

中国古建网2023-02-08古建保护古建筑保护中心
南昌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中心,私有古建筑保护,激发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的思与谋,南昌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中心,私有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策宣讲培训会”12月1日下午在广州举行。该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

激发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的思与谋

激发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的思与谋,

  南昌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中心,私有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策宣讲培训会”12月1日下午在广州举行。该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共同学习和探讨在城乡建设中如何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培训会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处负责同志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名城保护处负责同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建军、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名城所所长施雨君、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朱秋利以及部分地区相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现场培训会。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而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承载着的载体扮演着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如何对损坏的历史文化建筑在进行修缮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特色?成为保护工作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冯江指出,在保护准则方面,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理事会于2015年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主,即以有效保护为宗旨,要保存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和其他相关要素进行的全部活动,同时应把价值评估放置于首位,每一步骤都要实行专家评审制度,所有保护程序都要以研究成果为依据。利用要以安全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原则,强调其公益性和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利用。而在保护过程中应遵循不改变其原状、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保护文化传统、使用恰当保护技术、做好防灾减灾等原则,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古迹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和体现这种价值的状态,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环境、并通过保护延续相关的文化传统。

  在实际操作方面,冯江以广州市府合署的修缮为例,详细介绍了在保护工程中的流程和所使用到具体技术与方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遗产保护观念,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操作性方法,同时强调了要以“绣花功夫”修缮历史建筑。据了解,广州市府合署是民国广州市政府所在,由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赢得公开竞图并主持建筑设计,1931年动工兴建,原拟三期建设,最终仅建成第一期。1934年第一期建筑落成使用至今,1989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前期,冯江及其修缮团队如考古学家一般通过历史文献、报刊、档案、图纸和照片等,对广州市府合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其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进行评估,并绘制了一份“广州市府合署建筑材料与建造工法汇总表”。在总表中,修缮团队对广州市府合署从屋面到地台的各个建筑部分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各部分的建筑章程、图样和设计变更信息进行汇总,同时,通过与之前所进行的勘查和测绘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所修缮建筑的实际情况。

  此外,冯江及其团队还对广州市府合署的钢筋混凝土地基、柱、梁等主体结构构件、外墙水刷石饰面层粘结质量和空鼓情况、屋面结构等进行了详细地检测,确保古建筑达到安全标准,能够正常开展修缮工作。同时,为保持修缮后的外观原貌,修缮团队对在保护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反复试验,以确保能达到最佳效果。如为保证水磨石远观的整体效果和近观仿石的材料质感,团队对水磨石表面进行了精细化修复试验,最终确定采用颜色腻子进行裂缝修补,并经过人工粗磨、中磨、细磨、酸洗(草酸)、红蜡、抛光等工艺对水磨石进行美饰处理。考虑到修缮建筑之后的可持续性和有效管理,修缮团队对屋面进行了防水层修复,为其增加了水泥砂浆和涂料防水层,同时修复檐沟,定制节水、滤水、落水设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工作,它承载着过去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所以此刻需要我们以“绣花功夫”修缮历史文化建筑,精心呵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建军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了重大国策。但目前,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和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保护性衰败、建设性破坏、碎片化保护。

  他表示,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这条底线,“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把做好历史文化保护推动城市发展作为高线,给居民打造美好生活记忆的一个空间载体。要把真实性、原真性作为保护的第一原则,“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把“微改造”和“绣花”功夫作为保护传承的法宝,保护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持城市温度,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王建军表示,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传统营建的智慧。以“千年商都”广州为例,古时被称作“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在于其选址在坚硬的不易受地震等地质灾害破坏的“红色岩系”地基,“北山南水”的城市格局造就了良好的通风屏风环境,以及有自白云山中蒲涧泉沿山而下的用水之源。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跟产业结合,通过渐进式的修复实现在整体保护上的提升。近年来,广州在探索渐进式保护与修复的探索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包括完成了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挂牌工作,以及建立了广州市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完成基本信息入库,并对500处历史建筑完成激光扫描工作,初步形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档案、三维点云数据档案等多种形式的历史建筑档案。此外,广州首次构建全市域、多类型的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保护对象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推进CIM+名城工作,实现了全要素保护。广州还从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角度出发,构建了全长110公里的珠江文化带,打造世界级滨江文化景观带,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对于什么是好的城市?他认为,城市是有高度的、有强度的、有标识度的、有格局的,是能够给久居石室森林的当代居民留下呼吸的空间。如果保护传承不力,将导致本地居民失去“烟火气”,对外地游客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城市也将失去特色,导致“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针对新时代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传承的工作保障,王建军给出自己的建议。他指出:一是理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在城市更新工作流程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重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保护,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评估前置于更新改造,疏通工业遗产管理流程。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采用新技术、方法开展历史建筑测绘档工作,为历史建筑日常保护监管安装“千里眼”,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视频监控和姿态监控,建立预警处理机制。三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如设立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四是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共同缔造。以广州市深井村为例,采用共同缔造方式,留住原居民,保护活态遗产。

  在12月1日举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策宣讲培训会”研讨环节,现场领导、专家与线上参会的省内各城市相关主管单位代表人员重点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梅州市住建局:梅州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部分街区达到了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的要求,但相关县(区、市)的主管部门对申报工作不够重视,作为市级主管单位应该如何应对县(区、市)主管单位对申报工作不够积极的问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名城所所长施雨君:对于属地主管部门申报工作不积极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应该邀请专业人士对该街区或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判断,如果该街区或建筑的历史价值确实足够高的话,那么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符合条件但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另一方面,市级主管单位应该与保护对象的产权人充分沟通意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相关规定,保障产权人的合法利益,例如,以略高于周边市场价的价格标准来征收申报对象,消除其产权人的顾虑,从而来调动申报工作的积极性。

  中山市城市更新局:两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构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那么从地市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以出台地方性政策,抑或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方式来构建该体系?此外,该政策或法规与地方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条例处于怎样的关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规划师陈昌勇:两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地方要编制专项保护方案,对于已经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而言,当地出台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对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本身就有起着一定的法律作用。然而,《意见》中提及的部分保护对象不一定是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中,因此,构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比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在原有的保护体系上继续补充和完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建军:两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具有导向作用,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指导原则,各地方在落实该文件内容时,可以利用立法机构对当地的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进行设计、规定和明确。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的构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保护范围实际上比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扩展了许多,它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体系,地方需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意见》的内容进行补充,将所有保护对象形成“一盘棋”。

  雷州市自然资源局:雷州市作为省内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唯一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管理保护工作上却缺乏资金,许多保护项目年久失修,应该如何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处处长杨宇:首先,两办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后,各级主管单位都需要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属地的主要责任。对于加强历史文化管理保护的资金投入方面,省住建厅争取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近两年都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明年还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粤西地区长期不发达,雷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保护工作较为困难,情况较为特殊。雷州要把具体的保护活化项目策划好,省市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