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惠州文脉·创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如何破题?

中国古建网2023-02-07古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历史
古建筑保护标准,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说法,【惠州文脉·创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如何破题?,古建筑保护标准,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说法近日,有多名惠州市民反映,由于道路工程建设需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东平村林岗头李氏祖屋

【惠州文脉·创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如何破题?

【惠州文脉·创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如何破题?,

  古建筑保护标准,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说法近日,有多名惠州市民反映,由于道路工程建设需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东平村林岗头李氏祖屋有两座老建筑(俗称糖房、望楼)即将被拆除。李氏后人反馈,两栋老建筑建于清朝,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记者走访发现,两座老建筑坐落于老城区闹市之中,青砖灰瓦古韵犹存,部分墙体、屋顶有明显的损坏痕迹,但基本格局保存完好,呈现传统清朝民居风格。据桥东街道征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拆除工作是为了满足该片区拓宽道路需要,缓解交通拥堵。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如何协调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的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阶段性,随着时代变化,文物保护的边界在不断拓宽。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潜在的文物价值。

  日前,记者来到惠州市桥东街道东平村林岗头,在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和多名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即将被拆除的两座老建筑。据介绍,这两座老建筑属于东平村李氏家族祖屋(下称“李屋”)的一部分。

  “李屋由祠堂、龙凤厅、横屋、糖房、望楼组成。望楼为现东平村林岗头45号,糖房为46号,即将被拆除的就是这两座老屋。”李氏后人李雪芳说,据其家中保存的族谱记载,李屋建于清朝,由李氏十五世祖李權楨(族谱载生于清嘉庆丁卯年)筹建。

  记者在现场看到,李屋整体格局保存尚好,呈现典型的传统清朝民居特征。不过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屋顶已有明显损毁痕迹。透过厚厚的岁月风尘,仍可发现青砖灰瓦、花岗石柱、木雕梁架等古朴元素。从李屋祠堂进入,可见石道通往龙凤厅、横屋、糖房、望楼。其中糖房、望楼位于祠堂最左侧,靠近东平一街。

  据李氏后人李雪芳介绍,李氏家族通过多种形式经商发家,逐渐积累了颇为富厚的家财。李氏族人还曾制糖出售,如今的糖房就是昔日李氏族人经营糖业的建筑遗存。

  从外面看去,望楼明显比古代传统民宅高,外墙上有多个造型独特的“洞口”。李雪芳介绍,望楼旧时称“瞭望楼”,由于旧时李氏家底殷实,常遭周边土匪盗贼觊觎,于是李氏族人在祖屋一侧筑造“瞭望楼”,并在其中架设炮弹武器以防御土匪盗贼。

  李雪芳向记者展示了李氏族谱,她表示,李屋在东平村林岗头屹立100多年,见证了惠州众多历史事件。记者了解到,李氏后人通过研读族谱,整理老一辈口述资料等方式得知,抗战时期,知名民国将领张光琼师部曾在惠驻军,李屋望楼就是该师部当时的活动地点之一。

  记者留意到,李屋正前方是一片空地,据附近老人回忆,抗战时期常常见到军队在此练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光琼曾率军队驻守惠州,当时军队就住在李屋望楼和东湖旅店。”刘汉新介绍,抗战胜利后,李屋糖房曾是日军的缴械地和收容地。

  记者向本地文史专家求证得知,目前业内尚未发现与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关联的研究资料。不过居住在林岗头的老居民,大多仍能回忆起张光琼师部在此驻扎练兵的场景。

  “就是这片空地,当时士兵在这里操练。”今年近90岁的李振廷在李屋长大,他指着李屋前的空地对记者说,张光琼驻军期间,林岗头周边的社会治安都特别好。“张光琼是一个很有威严的将领,士兵和村民都很怕他。”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老人,他们热情地分享了年幼时的记忆见闻,满怀对李屋一房一厅、一砖一瓦的怀念。

  记者搜集发现,一些书籍文献有张光琼驻防惠州的历史相关记载。据刘汉新介绍,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大批英国在香港政府任职的官员、家属和香港的无数难民经惠州防区进入内地,张光琼因沿途部署安置和救济香港难民有功而为人熟知。

  据载,抗战胜利后,英国授予张光琼“大英帝国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荣誉军官”称号。刘汉新表示,为纪念抗战牺牲的战士,张光琼曾在惠州市中山公园建起“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不过目前此碑已经湮没在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中。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48号的张光琼将军官邸,因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登记为越秀区保护文物单位。

  “糖房、望楼保存完好,建筑独特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拆除实属可惜!”刘汉新感慨道。

  近期,惠城区东平一街南段道路工程项目启动。由于道路拓宽建设需要,将拆除部分老旧建筑,其中就包括糖房、望楼。

  李氏后人呼吁相关文保部门进一步评估李屋糖房、望楼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曾见证惠州抗战历史的古建筑。

  不过,有惠州本地文史专家认为,李屋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仍有待考证,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权威文献、文物等佐证其作为抗战旧址的历史。

  11月22日,记者就糖房、望楼相关认定保护问题咨询惠州市文广旅体局,该局回应称,糖房、望楼两座老建筑并非文保单位。

  记者观察到,糖房、望楼位于东平一街一侧,该道路南段为相对狭窄的双车道,车辆会车通行效率较低。据周边居民反馈,道路狭窄且受流动商户摆摊占道经营影响,常年拥堵。

  据桥东街道征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东平一街是重要通行干道,相关的道路改扩规划已筹划多年。根据规划,老旧建筑拆除让道后,道路将得以大大拓宽,极大缓解该片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如果李氏后人希望尽可能保留老建筑部分有纪念意义的部件,我们也会争取在拆除过程中配合保护、保留。”该负责人表示。

  “村里老建筑很多,有些甚至有倒塌的风险,被归为危楼,部分拆除是无法避免的。当然,如果文保单位认定糖房、望楼具有文物价值,应该保护起来,村委也会非常支持。”东平村林岗头村小组村长杨志业对记者说,此次道路建设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对林岗头片区居民而言也是好事。

  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依据,记者了解到,国家文物局曾于2018年发布《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其中涉及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规定。第七条关于古建筑认定的内容指出,作为认定对象的古建筑,包括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等类型,其中具备“古建筑建筑物、构筑物本体尚存,或者迁移后在新址有独立地域范围”等条件的建筑,可以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不过,目前该导则已经过了三年试行期,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长博士透露,相关文物部门正在制定新的管理规定,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他表示:“总的来看,一些基本的认定原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尚未被登记为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就是否意味着没有保护价值呢?刘长博士表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阶段性,随着时代变化,保护的边界在不断拓宽。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潜在的文物价值。

  刘长博士表示,一般而言,文物部门通过集中普查、民间线索等方式挖掘文物资源,进而开展现场勘查、专家评估,并给出初步评定。不过受人力物力相关因素制约,不排除会有遗漏的情况。“随着各地对文物工作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将会越来越完善。”刘博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文物不同价值,分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城市更新发展,如何推动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有业内研究指出,古建筑遗存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中也可能存在价值较高的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不应被城市化浪潮埋没。不过,城市在更新发展过程中过若分强调保留古建筑、古遗址等,会对片区整体规划带来较大的影响;此外,不可移动文物维护成本高,受多方面等因素制约,活化利用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古建筑遗存应选择性保护。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今年年初,惠州市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保单位入选。其中包括古文化遗址1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10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处。

  刘汉新表示,惠州老城区仍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古建旧址尚待挖掘,目前主要是民间力量奔走呼吁保护,效果有限。

  如何推动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有关专家提出,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应并行推动,在使用中保护,在留住古建筑特色外观的“形”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同时,赋予古建筑新时代的功能。

  “要平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推动。”刘长博士表示,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最重要是要活化利用,目前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也是各地开展文物工作,保护文物资源的重要手段。

  刘长博士:文物的认定和保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时代的演变,文物保护的边界在不断拓宽,文物的类型、内涵、价值范围也在不断延展。具体来看,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潜在的文物价值,过去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在新的时期可能会被重新认定。比如,当下随着各地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资源得到重视,经过有效的保护、活化,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刘长博士: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持续性的更新重叠,但也不应该忽视文物保护工作。按目前的经验来看,很多城市在推动更新改造前,都会联合文保部门开展调查,勘察文物资源;对于价值较高的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会出具相关的评估和认定,或是衡量工程对文物的影响情况,协调设计更好的方案。总的来说,要平衡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有赖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推动。

  刘长博士:目前来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各地开展文物工作的大趋势之一,也是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的重要手段。有些不可移动文物在历史进程中遭受到了相对严重的破坏,简单的封闭保护也无法发挥其价值,若能通过修复、改造等手段利用起来,盘活其文化价值,对文物本身也是积极的保护。目前,国内不断涌现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式。

  刘长博士:惠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现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对于不同时期的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目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惠州开展的相关项目,有的是结合惠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也有的是结合环境整治工作展开。

  整体来看,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如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相关课题,对惠州而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各界积极思考,推动实现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族人与惠州的渊源要从十世祖李瓉公说起。李瓉公,字云高,在清康熙年间从小商贩起家逐渐积攒了一些财富,遂迁居今惠东平山地区,建起了一座十分气派的建筑,李氏家族凭借殷实的家底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大户人家。

  那么如今坐落于东平村林岗头李屋何来?据载,李氏十五世祖李權楨生于清嘉庆年间,成年积累一定财富后,迁居现东平村林岗头,并买下百余亩土地安家。如今的李屋,便是当年李權楨筹建而成。据李氏后人李雪芳介绍,李屋由多座建筑组成,格局构造独特,俯瞰之下呈“福”字形。

  李氏后人通过研读族谱,整理老一辈口述资料等方式追溯李氏家族的百年奋斗史。据介绍,旧时李氏家族擅长经商,在水东街购置了不少店铺用以出租,并在李屋旁建造了油坊、糖寮,将糖油加工后运往水东街贩卖。李權楨带领后代家眷在李屋安居乐业、勤恳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家财,但也因此吸引了周边土匪盗贼的注意。为了抵御土匪盗贼入侵,李家在李屋一侧建造了“瞭望楼”,即现在的望楼,并在里面架设了武器。

  如今桥东街道东平村林岗头保留着一个椭圆形大井,附近居民称,该井或是惠州市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水井。据称,旧时李氏家族李權楨发现该大井为天然形成,便出资修建井的周围,并铺设道路方便附近村民用水。

  记者走访发现,林岗头村流传着许多关于大水井的传说。相传当地村民家中若有孕妇前往挑水,井水便会呈现红色,但只要往井里倒入姜酒,井水便会恢复清澈。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人家在孕妇生产前保留着往井里倒姜酒的习俗。如今大水井周边建造了约半个人高的围墙,居民偶尔自发组织清理,保持水井清洁。(陈丽媛)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