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中国古建网2023-01-25古建保护古建屋顶保护
保护古建筑福建,古建屋顶保护,古建筑保护摘要,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保护古建筑福建,古建屋顶保护,古建筑保护摘要习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工作,曾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保护古建筑福建,古建屋顶保护,古建筑保护摘要习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工作,曾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在视察南浔时曾对古镇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再次提出了“要把南浔古镇保护好”的殷切期望。这为南浔古镇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习指示要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并进行了多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古镇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之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具体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白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是画亦是诗。梦里水乡的意境成了南浔线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3年来,南浔始终遵循这一重要理念,在保护和延续古镇自然景观、风貌特色与人文魅力上不遗余力。

  全面布局,为古镇撑起“保护伞”。2016年南浔对古镇保护规划进行全面调整,编制《南浔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大运河南浔段遗产保护规划》《南浔古镇部分历史水系修复项目》等规划,从更宽视野、更高标准、更严举措为古镇撑起“保护伞”。从优化空间布局入手,形成多层次保护框架,真正实现古镇整体性保护。从严格功能定位入手,形成重在保护的多元化功能定位,真正实现古镇精准式保护。为缓解古镇保护压力、创设古镇保护条件,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打造新标准。

  有机统筹,还原古镇风貌。2016年南浔启动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在保护和还原文物建筑风格与自然特点上下足功夫,所用维修更换的材料均坚持使用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投入3亿元资金对古镇237处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园林古桥等历史建筑集中进行保护性修缮,注重传统风貌与人居功能的有机统筹,积极完善古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设施,重建25处、修缮51处古建筑,基本恢复重要区域和历史建筑。

  水路并行,重现水乡肌理。此外,南浔致力于水系修复与街巷修复,以清末古镇风貌图为蓝本,在保持自然岸线、自然河床、自然走向基础上,采取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等方式计划古镇13公里现存及历史市河进行疏浚和修复。对古镇34条主要历史街巷根据历史意义、完整程度等分类实施保持、整理、修补、重构保护,并严格控制商业化区域,全面整治临街临河建筑特色,完整保存了运河城镇“井字骨架、水路并行”的历史格局和传统街巷,重现古镇内运河与市河“十字相交、外环内通”的历史水系风貌,还原了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延续了古镇千年风韵。游客与居民和谐共处,人文与旅游宛如天成,南浔古镇以淳朴的原真性和自然的生活气息,赢得了各方的广泛赞誉。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即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浔,水路是命脉,园林是骨骼,历史是灵魂,用岁月沉淀的一身傲气与韵致,滋养了灵气逼人、敢于突破的南浔“气韵”。南浔古镇在众多水乡古镇中,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千年古桥、百年民居,豪门巨宅、经典园林,恪守传统、超越时代、兼容海派的建筑风格和风貌都令人为之赞叹。古镇的特色,不论是人文地理、还是园林建筑,都是南浔古镇的底蕴,散发着特有的南浔魅力。南浔的独特魅力既体现于外在的自然风貌,更表现在其特有的气质内涵。具体表现为文化气质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产业形态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古镇传统生活场景活态传承。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在南浔古镇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原住民,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生活状态始终未改,河中的浣洗、闲适的早茶,都是现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据介绍,古镇最佳能承载1万名原住民人口。近年来,南浔通过采取违建清零、疏解人口、功能置换等方式,对保护区内5000人进行疏解,约1.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全面清零,切实改善古镇生态环境质量,拓展保护利用空间。注重传统风貌与人居功能的有机统筹,积极完善古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加强周边城市功能区配套,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维持原生态水乡传统居住功能,保证古镇传统生活场景的活态传承。

  中西方文化交汇融合。近代以来,南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接纳着西方文化。古镇上的商人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眼界开阔,不只依靠丝绸从世界各地带回了财富,还将西方文化元素带回了宁静小镇。

  早年西风浸润的南浔,中西合璧,独具魅力。古镇建筑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念,既融汇西方文化,又保持本土特色,使得南浔在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西式洋楼深藏于中式园林,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与寺庙道观并存,江南丝竹与交谊舞共趣,中国最早的私家网球场等独具特色。清丽质朴的江南古镇,却有着与大都市并驾齐驱的现代意识。古韵今风在南浔交汇融合,这座700多年风雨中积淀下来的江南古镇,以它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开放气度,洗尽铅华,熠熠生辉。在上海还远不能称繁华的时代,在一个百年前的小镇上,见识一种真正中西合壁的建筑,感受多样文化的碰撞交融,体会和而不同、平等包容的价值追求,这种情景在所有的江南古镇中只有南浔能够做到。这也正是南浔特色所在、魅力所在。

  建设大运河南浔段特色文化带。中国大运河源远流长,运河文化博大精深。2014年6月,南浔作为全国首个伴随大运河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大运河与南浔古镇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南浔古镇是因大运河而起源、发展、兴旺的市镇的典型例证。大运河及周边地区发达的蚕桑与农耕经济,依托大运河的水利和运输功能,支撑了南浔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重镇。

  南浔作为大运河独立的遗产区,将运河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借势大运河文化保护工程完善定位,借助大运河符号不断提升南浔古镇的品牌知名度。依托常设管理机构和地方特色制度体系,对大运河2.18平方公里内頔塘故道和历史街区两大遗产要素予以整体保护,防止建设性、开发性破坏,落实运河文化传承和功能延续、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完成总投资90万元、占地面积380平方米、集中展示古镇历史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南浔文化展示中心场馆建设。设立专项工作组,研究运河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为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实施运河文化“三进”工程,以主题活动、主题摄影、主题展览动员全社会参与,传播大运河“智柔兼容、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运河认同感和乡土自豪感。建设大运河南浔段特色文化带,即通过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创造优秀新运河文化,通过南浔古镇旅游产业和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使中国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长廊。

  产业创新发展,提振古镇实力。在确保古镇核心特色的同时,南浔还通过多业态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做强“产业复兴”文章,以特色产业提振古镇实力。近年来,古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业态布局,以“一店一品,一店一景”为导向,坚持淘汰低端业态,引进精品业态。通过淘汰一批以古装摄影、普通旅游商品为重点的低端业态,引入咖吧、书吧、人文客栈等中高端现代休闲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提升文创演艺类精品业态200多家,完成钱币馆、唱片博物馆等6个文博馆招引入驻,进一步彰显了古镇魅力。

  同时,南浔依托央视等主流媒体以民俗活动推动休闲旅游,以经典产业激发古镇活力,以文创产业丰富古镇业态。2016年湖丝产量和本地生丝用量约占全国30%,绸缎出口约占全国20%,湖笔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丝绸小镇”和“湖笔小镇”已双双入选首批“浙江省特色小镇”行列。以古镇景区为场域,深挖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使1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南浔”的独特标识和文化基因。

  百年前的古镇商业街,于2015年完成“重启”。同年国庆,16家业态统一亮相。江南庭院、都市聚落等一大批新业态的开业运营,再次为古镇的旅游产业升级补足配套设施。先谋定而后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南浔逐渐成为大家觅古寻今、感受古风今韵的好地方。

  南浔古镇,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思维向世界讲述着独具魅力的“南浔故事”,展现出卓越的世界眼光与包容特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也正是当下我们展现多样化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情怀感召天下的最佳范本。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江南园林志》曾有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这是一方巨富之地,更是人杰地灵的文化重镇。如果说多业态产业是古镇发展的核心,那么文化则是古镇传承的灵魂,是古镇绵延千年的命脉。曾有学者用“书、莲、适、诀”四字来赞誉南浔。被誉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南浔古镇,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古镇,也是属于世界的文化瑰宝。古镇的保护涉及文态、形态、业态、生态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形态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无疑是古镇保护的核心所在。

  一个地方人文精神、人文品质形成要经历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南浔厚重的文化积淀经过漫长的演变进程,凝结了相对完备的人文品质,具体表现为:崇商重教、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崇商重教”是一种精神状态,“信义向善”是一种道德规范,“开放包容”是一种思维认知,“敢闯进取”是一种行为追求,这16个字在南浔人民中世代相传,是南浔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成立专门机构,打造传承古镇文化系统工程。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强建设文化大省。南浔作为一线践行者,积极做活“人文复兴”文章,以地域文化延续古镇活力。着力挖掘古镇在历史、建筑、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精髓,彰显历史记忆,传承文化脉络。近年来,通过著书编册,成立专业化、系统化联络会、研究会等方式,把传承与弘扬古镇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成立南浔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组、“四象八牛”后裔联络会和“南浔学研究会”,集30余位院校专家的学术优势和地方学者的资源优势,出版《南浔丛书》七套27本,各类单本书籍如《南浔镇志》《南浔近代园林》《南浔名人》《南浔文物集萃》《南浔非遗大观》《湖笔制作技艺》等60余本(册)。区内外学术专家学者、民间文化爱好者也纷纷著书,为挖掘、弘扬和传承南浔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2016年,南浔成为“徐迟报告文学奖”永久固定颁奖地,次年被授予“中国报告文学之乡”称号。

  保护展示相结合,让非遗薪火相传。南浔区“非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00多个。新增国家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8名,新增南浔镇为省级非遗主题小镇。目前,全区已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和34项市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浔非遗馆”,高度重视以湖笔、辑里湖丝、绫绢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支持传承场所建设,拓展遗产阵地、实施“本土人才”工程,拓宽传承人培养路径、支持创新创业,引导活化利用等措施,使1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南浔”的独特标识和文化基因。

  习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千年文脉,时间蕴育了浔溪大地独有的“南浔范”,作为江南钟灵毓秀的“人文荟萃地”,“文化南浔”唤醒千年古镇的鲜活灵魂。文化自信是古镇发展的水之源、木之本,南浔文化中最耀眼的运河文化、海派文化、义商文化、家族文化,可谓南浔的四大特质,是南浔不断发展、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深层力量。在悄然流逝的光阴里,千年古镇南浔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南浔的文脉与商脉不会变。南浔深度聚焦文化的引导力、竞争力、发展力、推动力、创新力,南浔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古镇热,但古镇旅游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日趋突出,文化传承遭遇危机。而南浔却独树一帜,开拓出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南浔区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南浔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12处,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50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古镇保护和文化传承迈入新时代,南浔通过“家园复兴”“人文复兴”“产业复兴”等具体举措,进一步擦亮南浔古镇这张“金名片”。在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南浔样本”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关于文化遗产的发展,习曾指出必须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为我们科学对待一切精神文化遗产和制度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古镇与水乡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南浔在古镇发展上秉持历史真实、风貌完整、功能延续原则,注重传统风貌与人居功能的协调统筹,将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描绘出一幅历史与现实完美融合的画卷,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南浔新古镇模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

  传承与保护的结合。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海德格尔也曾言:“生存即居住”而“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文化遗产不是那些造假的古建赝品,不是可胡编乱造的野史逸闻,它是弥漫于当地建筑与景观当中的一种内在文化精神,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近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开展文物修缮工程,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普及力度,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保存完好的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生活状态,都是南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本身就蕴藏着经济机遇。只有保护了这些文化遗产,人类才有心灵和文化之根,经济发展才有意义。

  创新与发展的结合。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旅游的科技化、大众化、创新性趋势,一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当前,古镇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发展中,若静态保留,古镇就会面临自然的物质消亡,因此,必须创新古镇发展思路。“记住乡愁、留住脚步”新古镇诠释新理念。历史上敢为人先的南浔人,不断挑战自我,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接受多重辐射、参与双向互动的同时,赢得了在长三角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保护开发古镇,同样须有创新思维。近年来,南浔古镇紧抓休闲旅游的发展新机遇,稳抓保护开发,旅游态势日益强劲,景区业态日益完善,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未来,南浔古镇还将针对保护开发有待挖掘等问题,以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两大战略为契机,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强化产城联动、游居相宜,提升发展以文化休闲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景区服务业的“文化+”创新发展。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