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南粤古建|古建里到底有哪些价值待发掘?
读懂南粤古建|古建里到底有哪些价值待发掘?
读懂南粤古建|古建里到底有哪些价值待发掘?,保护古建宣传图,关于保护古建筑,彭州古建筑保护在政府层面,7月,全国考古大会召开;不久前,广东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发布;同时,住建、文旅部门也正积极牵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古建有文物价值——不可移动文物、国家文保单位的铭牌背后是古建筑浸润的珍贵岁月和文化年轮;
古建有人文价值——建筑与人相依相存。作为历史活化石,古建与人同风共雨,将沧海桑田向我们娓娓道来;
古建有发展价值——它们助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熙熙攘攘、红红火火……
新时代正赋予古建筑全新的生命。在古建筑里,人们正在认真地感悟历史、体悟文化、见证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建价值观,也许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观、是新发展理念之观。(文∕蒋玉)
千百年来,南粤文明不断传承、文脉不断延续。古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风貌、地域特征,它们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南粤文化记忆的记录者。
一般而言,在学术上,1840年前的建筑统称为古代建筑;1840—1949年间兴建的建筑统称为近代建筑;1949年后新建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但在百姓眼中,“有年头”“上年纪”“古意盎然”的建筑都是古建筑,“古建”二字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文化新焦点之一。
用最新的理念传承古早的记忆、用最时尚的身份践行古老的建筑行当、用最新的科技保护老旧的砖瓦……在“新”“旧”之间,南粤古建正焕发全新的独特价值。
7月三伏天,太阳正晒得滚烫,潮州古城墙下,住建、人社、文旅、规划、城管、宣传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组一行穿过瓮城,来到韩江边。在考察路线中,原本并没有这里。
“建筑是否反映当时历史风貌”“如何把秘密交通线的故事讲准确”“中转站的考证过程如何完善”……围绕这些问题,调研组就“潮州交通旅社——中央红色交通线中转站修缮项目”进行深度探讨。
这是《南方》杂志记者跟随广东省住建厅加强文化资源普查认定专题调研(东线)所经历的一幕。
协同单位多、课题涉及广,这是全省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寻常一幕。从项目构思到专家论证,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讨论一环扣一环。
“天气很热,但是大家的劲头都很足,看得出各部门都有充分的责任感和敬畏心。”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廖江陵说道。
近年来,各部门对于历史文化工作的重视达成共识,实现了从以前的各司其职到现在的系统化推进转变。
廖江陵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全省逐步构建起“1+2+3+N”政策及标准规范体系,即包括一套文件汇编——《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资料汇编》,两本工作指引——《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试行)》《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标志牌制作要求及挂牌指引(试行)》,三册省级技术标准以及N个工作标准规范与流程。
思路清,干劲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资源内涵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整、总量增长明显。十年来累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56亿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10.1亿元;广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2012年增长了98.5%;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较2012年增长了99.3%。除文物外,历史建筑也得到了有效保护。2021年,全省57个县(市)通过认真普查认定,实现了“县县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年度工作目标。
“近十年来,大家对于古建保护的观点有变化,古建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陈列的,应该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发掘古建的价值。现在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共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文物局国保单位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郑力鹏认为,之前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古建“不能动”,“其实,广东地处南方,天气潮湿、病虫害多,古建犹如老人,生病时有人关照会更容易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于大多数古建来说,合理利用是最佳途径。”他说。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是番禺有名的“工匠村”。陈家祠的木雕多是出自当时的“三善匠人”之手。村里有一座先师庙,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鲁班庙”,也是东南亚最早的鲁班庙之一。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和学者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里记载民谚:“苏州样,广州匠。”广州建筑工匠技艺精巧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如今的南粤建筑师傅从“工匠”成了“专家”。这一称呼的转变,实则是对于身份内涵的更迭,更是对这一群人社会价值的认可。他们不仅仅掌握着一门技术,更是发扬、传承一种文化。
近年来,全省上下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重视传统建筑艺术和技艺传承,广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记者梳理发现,“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广东省乡村工匠”“南粤工匠”“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人才相关的系列奖项陆续设立和颁发,激励和培养了一大批古建筑修复和保护专家。
近日,广州最大的单面灰塑正式亮相永庆坊。它以英雄木棉为题,让人们记住乡愁。该灰塑作品由岭南灰塑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操刀。色彩绚丽的灰塑,不仅有审美价值,更蕴含了岭南人的建筑智慧,修旧如旧又锦上添花。
欧阳仑是古建筑修缮专家、永庆坊修缮加固工程施工总负责人。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他主持完成了包括永庆坊、开平碉楼、河源仙坑村四角楼等项目。他说:“历史街区的微改不是大拆大建。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恢复、修缮它们某一时期的原貌。”
邵成村、欧阳仑是千万广东匠人的缩影。从“工匠”到“专家”,这一职业的价值正被认可,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在古建的保护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维护到监测再到数字化展示,古建因为科技的加持,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
“古建筑曾经在社会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当我们修缮好之后,它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广东省文物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德星大街14号的善世堂就是一个典型。善世堂是番禺石楼陈氏宗祠,有着近500年历史,历时三年修缮才重现昔日古韵与风采。
“刚刚开始修复时,只剩下主体建筑,有的院墙已被推倒。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施工方法很慎重,为保证不影响修缮后的观感及空间肌理,常常要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手段。”施工负责人欧阳仑向《南方》杂志记者举例说,在“六传光范”牌坊的修缮中,他们采用了石材钻孔抽芯的新技术,将石柱抽蕊通孔、内置钢管钢筋笼法,有效提高了牌坊的抗震抗风能力,确保了牌坊的安全。
古建筑往往所处环境复杂、面临重重考验,如地下水位、大气质量变化、交通工具等影响都可能给古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坏。而受限于古建保护、安防、消防安全等规定,针对古建本身的监测手法和监测方式也受到很大限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陈家祠古建筑检测监测项目负责人石浩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时反馈古建筑的各种变化状况,实现古建筑相关状况的实时监测。
“我们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将古建筑内外安装的裂缝监测、倾角监测、应力应变监测、振动监测和白蚁综合防治监测终端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收集汇总到统一的可视监控后台,形成古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在北斗卫星的帮助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顺利启动了古建筑检测监测项目,成为广东省高保护等级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经验。
另一群人,正致力于运用新科技,拉近网友与古建的距离。记者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微信公众号的“粤建专题”子目录下点击“广东历史建筑”,便在数字世界里“触摸”到一座座历史建筑。
原来这是2021年底上线的广东省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及展示平台,完整收集了全省3000多处历史建筑并展示相关信息。用户可在公众服务端通过增加语音视频展示、拍照上传、三维VR展示、实景导航、点赞等功能,丰富历史建筑展示内容,实现交流互动。
省住建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省各地抓紧为古建筑建立数字档案,形成“一栋一册”的历史建筑档案表,给每一栋建筑遗产办理有效“身份证”,让历史建筑更长久地传承下去成为可能。
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相关文章
- 南京金陵兵工厂旧址A1、A2文物本体保护修缮设计公开招标公告
- 湖北一民企“不忘初心”十年耕耘古建筑保护和修缮
- 展会专题|2019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展览版块全揭秘
- 古建筑修缮工程需要什么资质
- 敦煌研究院多元异构的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获202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多幢古建已修好!邓州团结路历史街区、古城恢复现场多图来了…
- 爱护古城守护家园丨“古城守护官”又添新力量
- 壮美!咱晋城家门口的古建…
- 【社会实践】古建筑保护调研——以长汀为例实践团
- 信息】国电投海南省澄迈县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二期10MW)
- 【协商快讯】全省市州县区政协工作速览
- 做古城保护的小卫士!方文浜一行看望慰问少年儿童
- 湖北“颇受重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开眼界!居然还可以这样解析钻孔桩施工工艺流程!
- 交通安全设施有哪些古建保护工程施
- 从行业主管部门角度看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难点
- 中国文物保护市场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 数字化激扬发展新优势
- 中乌合作“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 覆盖我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 休渔禁渔 让江海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