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泽州古城改造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

中国古建网2022-10-05古建保护芝麻灰大理石
古井贡酒企业文化,芝麻灰大理石,文化石纹理,泽州古城改造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古井贡酒企业文化,芝麻灰大理石,文化石纹理,摘要∶泽州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明洪武十四年筑城,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府城建制的缩影,也是晋城悠久历

泽州古城改造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

泽州古城改造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

  古井贡酒企业文化,芝麻灰大理石,文化石纹理,

  摘 要∶泽州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明洪武十四年筑城,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府城建制的缩影,也是晋城悠久历

  史文化的见证。为了树立晋城人民的文化自信,弘扬晋城文化精神,译州古城改造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应通过分类保护与适当拆除,开发性保护,修缮性保护等方式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确保古城改进实现“传承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势必要不断扩建和改造。继承与发展、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中心议题。

  泽州古城始建于唐代,明代筑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物质环境风貌和人文精神特征,是无法再生和取代的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后,构建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竞争的有效手段。将旧城改造作为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是晋城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意义。

  传承文化、保护古城,文物古建如何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获得持续价值是老城改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任何城市而言,古建筑都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每个朝代的古建筑都有其特点,不仅是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古代匠人们的智慧结晶,同时还传递着当时当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习俗。因此,积极保护老城区古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重义。

  隋改建州为泽州时,泽州城先置于丹川,唐武德三年迁于漠泽,八年迁于端氏,唐贞观元年改于现址,以后一直为地区州府所在地,长期为晋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城周九里三十步设东、西、南三门;隆庆四年筑角楼四,敌楼二十三,东、西、南城楼各二万历三十三年重修;崇祯十年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加筑奎楼一,正楼七,月城三面,马道三条,修城中石街,东西三百丈,南北三百丈.

  中国古代城市有一套完备的城市营建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系统化、模式化,反映这些营建制度的历史建筑可分为4类∶一是政权建筑和礼制建筑,如衙门、考院、文庙等,是城市等级的重要体现,在城市的政治、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称为典章建筑。二是宗教祭祀建筑,奉祀各路神明、先人、名人、天地五谷、名山大川、牛马水火的庙宇等。三是城内外各厢坊的民居院落。四是防御设施,如城楼、城墙、护城河、演武场等。

  从历史演化看,一城二衙是泽州古城格局的主框架,现存路网骨架中的“大十字”“小十字”就是这一历史特征的表现。同时,府衙居北,以东西大街为界,城北主要集中了府治的政权机构,城南则以街巷里坊的民居为主。

  泽州古城素有九阁、三十六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后期基本是小规模、局部性改建,以民居自行改造、就地翻新,单位大院加建、翻建为主要方式。除本世纪初修建的前进路外,旧城基本维持了古城的街巷肌理、尺度,保留了以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为十字轴线,“三十六巷”分列左右的路网,城中保留了10余条步行巷道。同时各民居院落空间尺度保持较好,是老城的形象标志,承载了大量城市历史和文化发展信息。

  城北衙署建于建国初期,大都不复存在,但由于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的街巷网络,原有的地界范围基本保存下来,并且部分延续了用地性质,使得府衙和相关的历史机构仍可寻到踪迹。如∶泽州府衙原址在今府衙街一带,考院的原址为今师范附小,凤台县衙即现泽州县政府所在。

  城墙、城楼虽已拆毁,但东西两河始终作为地界标识着老城的范围。两河上的景德桥、景忠桥及西关、东关也成为泽州古城的东西坐标点。

  循着现存的街巷名依然可以找寻旧城的历史和肌理。旧城区内目前保存尚好的民居院落大约30余座,集中分布于4个地段文庙巷、观巷、庙台底片区人和巷、下元巷、青龙巷片区西关景德桥、玉皇庙片区;东关景忠桥、马骏故居片区。

  老城区范围内现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景德桥、景忠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处∶西大街玉皇庙、观巷吕祖庙、张院民居、石府巷祠堂、上东关马骏旧居。

  民居院落有青龙巷7处、东来巷3处、下东关3 处、石府巷2处、周元巷2处、人和巷2处、司家巷2 处、高都寺2处、文庙巷2处、观巷2处、上东关1处,铁窗巷1处、石府巷1处、团结巷1处、董谷洞1处西沙河1处、东沙河1处、东大街1处、下元巷1处。

  泽州古城长期以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府城建制的缩影。从现状分析,古城虽然已无城墙,但边界清晰,虽然已无衙署,但仍有迹可寻,以南大街为轴线,历史格局清晰可辨。因此,泽州古城的历史遗存是一个“城”的概念,而非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也不是历史建筑。只有从古城的层面分析,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泽州古城内文物保护初步设想(一)以晋城市旅发委牵头,成立“泽州古城文物保护工作组”,全面负责并开展古城文物保护诸项工作

  首先,对老城区范围内的古建文物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做好登记,整理分类;其次,对普查登记的古建文物进行系统研究,尽可能明确其历史用途、还原其历史风貌、完善其历史信息,为老城改造规划的科学制定与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最后,在整个改造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监管。

  在老城古建筑保护中,要做好“点”和“面”的协调工作。合理规划重点古建筑的周边建筑,避免单幢古建筑“一枝独秀”,尽力保存其环境和历史内涵。

  老城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的老化问题,改善旧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城市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性考量,力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

  在老城改造中,很多古建筑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就很难还原。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需要,必须在老城改造中协调新旧建筑的发展。一方面,保持审慎的态度,做好老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另一方面,对新建筑做好规划部署,既要避免盲目扩建,又要避免新建筑与古建筑杂乱失衡。

  对于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一些经过文物保护部门综合、详细的科学论证而鉴别出的富含文化信息且历史意义重大的古建,应以实存的方式对其进行重点保护。要利用特定的空间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对其进行合理修缮,同时对其周边建筑物的控制进一步细化,如高度、风格、容积率等详细指标都要具体确定。

  对一些可继续使用的较完整的古建,应在维持其外观的同时,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以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在尊重古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建造有个性的建筑,让城市在和谐统一、有机的秩序下包容古建;在新城的建设上也要融入老城的特色,让建筑本着最初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目的继续活跃在城市生活。

  在老城区的改造工作中,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度开发古建筑,并为其长久保护提供良好的物力财力支持。具体来说,可首先对古建筑进行完善和修葺,挖掘其文化底蕴、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然后以古建筑为基础,积极开拓周边旅游观光产业、餐饮服务产业等,使整个古建筑成为具有旅游价值的观光胜地。如此,不仅能带来更多的经费支持,也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旅游产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伤,需要对开发进行合理论证分析,强化开发管理工作。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还要做好定期的维护和整修工作,以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不被破坏,使时间、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对古建筑的损伤降至最低。要按照古代建筑的流程进行修整,力求保持原有造型、色调和材质。此外,针对一些较为特殊的项目,诸如古建筑结构加固、古建筑材质保护等,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处理。

  城门楼不仅是旧城重要的城防设施,而且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可根据现有资料重新修复,必将成为一道壮丽景观。

  南大街是条百年老街,汇集了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文革年代的商业建筑,是晋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大街建筑老化、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南大街改设成步行街区,保留两侧步行巷道和沿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利用历史构建元素,将其建成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区。

  南大街两侧分布着10余条历史巷道,是昔日古城生活的历史场所,两侧的街巷牌名周元巷、三元巷、高都寺、东来巷、文庙巷、观巷、庙台底、铁窗巷、青龙巷、石府巷、吕宅巷、下元巷、人和巷、马道巷、老府巷等,也烙上了泽州文化的印迹,隐藏着一个个历史场景。作为古城记忆的一部分,巷道名称属于非物质文化,相对实物记载历史的“可识别性”,街巷牌名更多体现出“可意象性”,从一个较为虚拟的层面,更广泛地承载了历史与地方文化。规划保留这十几条历史巷道,保留巷道尺度、风貌特色。改造两侧建筑,开发商业功能,作为南大街“鱼骨”向两侧延伸的“鱼刺”。

  以观巷吕祖庙为核心,辐射庙台底、周元巷、文庙巷等历史巷道。延续传统的院落形式、空间组合,建筑风格、符号与色彩,增加容积率,强化商业功能,改善生活设施,调整交通体系。

  此片区内分布着多处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均是当年泽州城内官商大户所建。对此建筑群进行修缮,局部复原,周边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铺砌或绿化,使街巷成为古城历史记忆的坐标轴,民居院落成为古城历史记忆的坐标点。

  该片区位于老城的西边界,可规划恢复宗教祭祀、文化交流的主要功能,周边可建市民休闲广场和景观节点。

  以景忠桥为保护主体,整合周边马骏故居等民国风格建筑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晋城一中的“崇实中学旧址”,打造文教、崇礼的传统职能。老城改造与古建筑保护,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通过对古建筑的良好规划设计、保护修缮以及必要的开发,必然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1】汪丽娜.旧城更新中历史遗存的再利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从旅游思路看“泽州古城”的更新保护【N】.太行日报,2018-05-09(003).

摘 要∶泽州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明洪武十四年筑城,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府城建制的缩影,也是晋城悠久历

  史文化的见证。为了树立晋城人民的文化自信,弘扬晋城文化精神,译州古城改造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应通过分类保护与适当拆除,开发性保护,修缮性保护等方式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确保古城改进实现“传承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势必要不断扩建和改造。继承与发展、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中心议题。

  泽州古城始建于唐代,明代筑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物质环境风貌和人文精神特征,是无法再生和取代的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后,构建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竞争的有效手段。将旧城改造作为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是晋城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意义。

  传承文化、保护古城,文物古建如何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获得持续价值是老城改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任何城市而言,古建筑都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每个朝代的古建筑都有其特点,不仅是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古代匠人们的智慧结晶,同时还传递着当时当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习俗。因此,积极保护老城区古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重义。

  隋改建州为泽州时,泽州城先置于丹川,唐武德三年迁于漠泽,八年迁于端氏,唐贞观元年改于现址,以后一直为地区州府所在地,长期为晋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元年;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城周九里三十步设东、西、南三门;隆庆四年筑角楼四,敌楼二十三,东、西、南城楼各二万历三十三年重修;崇祯十年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加筑奎楼一,正楼七,月城三面,马道三条,修城中石街,东西三百丈,南北三百丈.

  中国古代城市有一套完备的城市营建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系统化、模式化,反映这些营建制度的历史建筑可分为4类∶一是政权建筑和礼制建筑,如衙门、考院、文庙等,是城市等级的重要体现,在城市的政治、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称为典章建筑。二是宗教祭祀建筑,奉祀各路神明、先人、名人、天地五谷、名山大川、牛马水火的庙宇等。三是城内外各厢坊的民居院落。四是防御设施,如城楼、城墙、护城河、演武场等。

  从历史演化看,一城二衙是泽州古城格局的主框架,现存路网骨架中的“大十字”“小十字”就是这一历史特征的表现。同时,府衙居北,以东西大街为界,城北主要集中了府治的政权机构,城南则以街巷里坊的民居为主。

  泽州古城素有九阁、三十六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后期基本是小规模、局部性改建,以民居自行改造、就地翻新,单位大院加建、翻建为主要方式。除本世纪初修建的前进路外,旧城基本维持了古城的街巷肌理、尺度,保留了以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为十字轴线,“三十六巷”分列左右的路网,城中保留了10余条步行巷道。同时各民居院落空间尺度保持较好,是老城的形象标志,承载了大量城市历史和文化发展信息。

  城北衙署建于建国初期,大都不复存在,但由于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的街巷网络,原有的地界范围基本保存下来,并且部分延续了用地性质,使得府衙和相关的历史机构仍可寻到踪迹。如∶泽州府衙原址在今府衙街一带,考院的原址为今师范附小,凤台县衙即现泽州县政府所在。

  城墙、城楼虽已拆毁,但东西两河始终作为地界标识着老城的范围。两河上的景德桥、景忠桥及西关、东关也成为泽州古城的东西坐标点。

  循着现存的街巷名依然可以找寻旧城的历史和肌理。旧城区内目前保存尚好的民居院落大约30余座,集中分布于4个地段文庙巷、观巷、庙台底片区人和巷、下元巷、青龙巷片区西关景德桥、玉皇庙片区;东关景忠桥、马骏故居片区。

  老城区范围内现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景德桥、景忠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处∶西大街玉皇庙、观巷吕祖庙、张院民居、石府巷祠堂、上东关马骏旧居。

  民居院落有青龙巷7处、东来巷3处、下东关3 处、石府巷2处、周元巷2处、人和巷2处、司家巷2 处、高都寺2处、文庙巷2处、观巷2处、上东关1处,铁窗巷1处、石府巷1处、团结巷1处、董谷洞1处西沙河1处、东沙河1处、东大街1处、下元巷1处。

  泽州古城长期以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府城建制的缩影。从现状分析,古城虽然已无城墙,但边界清晰,虽然已无衙署,但仍有迹可寻,以南大街为轴线,历史格局清晰可辨。因此,泽州古城的历史遗存是一个“城”的概念,而非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也不是历史建筑。只有从古城的层面分析,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泽州古城内文物保护初步设想(一)以晋城市旅发委牵头,成立“泽州古城文物保护工作组”,全面负责并开展古城文物保护诸项工作

  首先,对老城区范围内的古建文物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做好登记,整理分类;其次,对普查登记的古建文物进行系统研究,尽可能明确其历史用途、还原其历史风貌、完善其历史信息,为老城改造规划的科学制定与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最后,在整个改造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监管。

  在老城古建筑保护中,要做好“点”和“面”的协调工作。合理规划重点古建筑的周边建筑,避免单幢古建筑“一枝独秀”,尽力保存其环境和历史内涵。

  老城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的老化问题,改善旧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城市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性考量,力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

  在老城改造中,很多古建筑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就很难还原。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需要,必须在老城改造中协调新旧建筑的发展。一方面,保持审慎的态度,做好老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另一方面,对新建筑做好规划部署,既要避免盲目扩建,又要避免新建筑与古建筑杂乱失衡。

  对于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一些经过文物保护部门综合、详细的科学论证而鉴别出的富含文化信息且历史意义重大的古建,应以实存的方式对其进行重点保护。要利用特定的空间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对其进行合理修缮,同时对其周边建筑物的控制进一步细化,如高度、风格、容积率等详细指标都要具体确定。

  对一些可继续使用的较完整的古建,应在维持其外观的同时,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以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在尊重古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建造有个性的建筑,让城市在和谐统一、有机的秩序下包容古建;在新城的建设上也要融入老城的特色,让建筑本着最初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目的继续活跃在城市生活。

  在老城区的改造工作中,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度开发古建筑,并为其长久保护提供良好的物力财力支持。具体来说,可首先对古建筑进行完善和修葺,挖掘其文化底蕴、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然后以古建筑为基础,积极开拓周边旅游观光产业、餐饮服务产业等,使整个古建筑成为具有旅游价值的观光胜地。如此,不仅能带来更多的经费支持,也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旅游产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伤,需要对开发进行合理论证分析,强化开发管理工作。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还要做好定期的维护和整修工作,以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不被破坏,使时间、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对古建筑的损伤降至最低。要按照古代建筑的流程进行修整,力求保持原有造型、色调和材质。此外,针对一些较为特殊的项目,诸如古建筑结构加固、古建筑材质保护等,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处理。

  城门楼不仅是旧城重要的城防设施,而且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可根据现有资料重新修复,必将成为一道壮丽景观。

  南大街是条百年老街,汇集了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文革年代的商业建筑,是晋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大街建筑老化、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南大街改设成步行街区,保留两侧步行巷道和沿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利用历史构建元素,将其建成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区。

  南大街两侧分布着10余条历史巷道,是昔日古城生活的历史场所,两侧的街巷牌名周元巷、三元巷、高都寺、东来巷、文庙巷、观巷、庙台底、铁窗巷、青龙巷、石府巷、吕宅巷、下元巷、人和巷、马道巷、老府巷等,也烙上了泽州文化的印迹,隐藏着一个个历史场景。作为古城记忆的一部分,巷道名称属于非物质文化,相对实物记载历史的“可识别性”,街巷牌名更多体现出“可意象性”,从一个较为虚拟的层面,更广泛地承载了历史与地方文化。规划保留这十几条历史巷道,保留巷道尺度、风貌特色。改造两侧建筑,开发商业功能,作为南大街“鱼骨”向两侧延伸的“鱼刺”。

  以观巷吕祖庙为核心,辐射庙台底、周元巷、文庙巷等历史巷道。延续传统的院落形式、空间组合,建筑风格、符号与色彩,增加容积率,强化商业功能,改善生活设施,调整交通体系。

  此片区内分布着多处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均是当年泽州城内官商大户所建。对此建筑群进行修缮,局部复原,周边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铺砌或绿化,使街巷成为古城历史记忆的坐标轴,民居院落成为古城历史记忆的坐标点。

  该片区位于老城的西边界,可规划恢复宗教祭祀、文化交流的主要功能,周边可建市民休闲广场和景观节点。

  以景忠桥为保护主体,整合周边马骏故居等民国风格建筑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晋城一中的“崇实中学旧址”,打造文教、崇礼的传统职能。老城改造与古建筑保护,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通过对古建筑的良好规划设计、保护修缮以及必要的开发,必然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1】汪丽娜.旧城更新中历史遗存的再利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从旅游思路看“泽州古城”的更新保护【N】.太行日报,2018-05-09(003).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