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民国建筑艺术大赏来南京不可错过的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网2023-05-08古建筑设计古建手绘孔庙
古建屋檐手绘,古建手绘孔庙,古建龙手绘,民国建筑艺术大赏来南京不可错过的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古建屋檐手绘,古建手绘孔庙,古建龙手绘南京,民国时期的首都。在1912至1949年间,在这里诞生出诸多建筑杰作。这些中山陵、这些标志性的建

民国建筑艺术大赏来南京不可错过的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民国建筑艺术大赏来南京不可错过的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古建屋檐 手绘,古建手绘孔庙,古建龙手绘南京,民国时期的首都。在1912至1949年间,在这里诞生出诸多建筑杰作。这些中山陵、这些标志性的建筑自然不用过多介绍,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建筑还有很多相对冷门的。在南京旅游,除了打卡地标性景点,不妨也来好好探访这些矗立在南京城里的建筑遗产。

  这是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寻味的风景,这是由建筑大师梁思成参与设计的艺术杰作。这些棕黄色的琉璃瓦,古典式的挑檐,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纪录着曾经中国建筑的辉煌。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建筑大师梁思成参与修改。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

  “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站在南博宏大的建筑群之前,你的观赏欲和敬畏心几乎会被同时点燃。曾今的建筑杰作,蜕变成如今的人文胜地,我们看见一座百年建筑在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1913年在南京诞生了一所蜚声海内外的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校址最初位于绣花巷李家花园,后由校长德本康夫人筹划,在宁海路随园一带建造新校园,也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所在地。而这所大学也一度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东方最美的校园”。

  校区规划设计由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出任,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参与设计。七栋建筑依轴线对称而立,入口采用林荫道加强空间的纵深感,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西方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之间以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中国式样,融合西方现代造法,覆以青瓦、黄墙、红柱,温润优雅。

  作为一代名校,南京师范大学身世显赫,美丽的校园让人流连忘返。当中国还处于贫穷落后的旧时代,这里就培养了无数的知识女性。如今走进那菁菁校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书卷的浓香,每一棵参天大树似乎都在诉说这所著名学府的前世今生。

  153年前,一组前所未有的西洋建筑群出现在南京的聚宝门外——金陵机器制造局。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其规模为“委员住房一所十二间;机器汽炉房等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人字形屋顶,三角析架,门窗上部为拱形青砖清水墙,“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这些建筑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建筑的特点,有其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至今仍完好地保持着它的历史风貌。

  师夷长技以制夷,1865年,李鸿章踏上南京的土地,将其在江苏巡抚任上一手操办的苏州西洋炮局迁到这里,一个全新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拔地而起。这个令人瞩目的工厂,在三年后就已经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后膛炮、炮弹,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兵器生产工厂。1929年6月,金陵机器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

  从“金陵兵工厂”到如今的1865创意产业园,经过数年的演变,这里已经成为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集聚和展示基地。过去与现在交融,工业与艺术结合,仿佛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在这里相得益彰,让人慢慢品读那些时光里的故事。

  法国梧桐林立,民国小楼坐落于街边,给这条街添上宁静的氛围。这里便是位于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

  梅园新村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占地面积5.39公顷,是民国时期住宅区,现存33幢民国建筑,多为二层,砖混结构,青砖墙面,多折屋顶。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该地区的市民居住环境。

  其中,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是中国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和谈时,这里是中国在南京的办公所在地。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代表团在这里同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和平谈判。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

  梅园新村35号董必武、李、、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砖木二层楼房1幢,砖木平房2座,共11间,占地面积155.25平方米。17号则是代表团外事组、新闻组、军事组、妇女组和八路军办事处所在地。有砖木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砖木平房2座,共29间,占地502.13平方米。

  除了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这条开放式的历史街道上还有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图书馆等,供人们在这里缅怀历史与伟人。如今,在良好的保存下,旧址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历史的见证者,亦向后人讲述那个年代的往事。

  中央体育场旧址位于现在的南京体育学院内,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全部工程采用美国进口之钢筋混凝土,以传统回云纹样和欧美盛行的罗马古奥运场巴洛克浮雕纹样分别作为外观装饰,中西风格珠联璧合,进出口则多采用传统牌坊形式,巧借山林间的地势匠心独运。

  1930年4月,国民政府为筹备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建造了中央体育场,经过建筑师们和几千工人历时三年的努力,至1933年初,占地达80多万平方米的中央体育场终告落成。总共可容观众六万余人,当时堪称“远东第一”。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也曾经在这片运动场之上创造出当时全国最好的短跑记录。

  如今的中央体育场旧址,早已成为孕育体育人才的南京体育学院,推动着中国体育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很多南京人熟悉这样的一句话:“一条长江路,半部民国史”,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长江路上有众多的民国印记。长江路沿线分布着毗卢寺、梅园新村纪念馆、六朝博物馆、、中山广场、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府、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梅园新村代表团办事处等一系列近现代文物单位和文化景点。

  坐落于长江路264号的堂旧址便是民国记忆的一个缩影。堂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由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它坐北朝南,主体采用钢筋结构,占地3400平方米,墙体为斩假石。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五层,观众厅二层,配有冷暖气、消防、通风、水电、卫生等设备,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建筑立面是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而檐口和门窗却是传统的民族元素,中西合璧,宏伟壮观。

  民国时期,堂是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的重要场所。现在,人民大会堂既是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要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从事商贸、旅游和各种社会交流活动的理想之地。

  作为民国时期南京的一个缩影,长江路文化特色街区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沉浮。时光的变迁下,不变的建筑,见证着历史的更迭。品读建筑,亦是品读历史。

  位于南京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有着“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的美誉。在它的周围环绕着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建筑。其中,位于中山陵广场南的音乐台,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

  音乐台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

  音乐台建于1932年至 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半圆形。圆中心是舞台,台后建有大壁,同北京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池底有伏泉。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为观众欣赏歌舞坐处,可容纳3000余人。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回廊,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木,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

  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音乐台略显沧桑,但仍像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于中山陵南麓。绿树、草坪、白鸽、紫藤,共同构成如画的美景,让漫步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一份历史的沉淀与别样的宁静。

  2.“致敬中国建筑经典——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事件·作品·人物·思想”

  3.大美南京近代篇之1865:师夷长技以制夷 铁马金戈入梦来 作者:南京电视台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