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网游丽博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丽江古城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筑设计古建彩绘日薪
古建彩绘薛吉忠,古建彩绘日薪,中国古建彩绘龙,网游丽博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丽江古城,古建彩绘薛吉忠,古建彩绘日薪,中国古建彩绘龙继上期“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的内容后,本期为各位观众带来的是丽江市博物院常设展览《传承文明和

网游丽博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丽江古城

网游丽博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丽江古城,

  古建彩绘薛吉忠,古建彩绘日薪,中国古建彩绘龙继上期“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的内容后,本期为各位观众带来的是丽江市博物院常设展览《传承文明 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及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贯穿于古城发展的脉络之中,见证了丽江农耕文化、茶马古道商贸文化及城市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三部分组成,面积7.279 平方千米,其中大研古城是核心,面积3.80平方千米。

  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以其保存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目前,丽江古城已成为一个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富集的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时期达到辉煌,是一条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明清以来,丽江古城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茶马古道赋予丽江古城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因而丽江古城是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

  早在10至5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地区岩画的发现及众多新石器、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嶲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建城,称“大叶场”。

  南宋宝佑元年(1253),忽必烈南征大理,木氏先祖阿宗阿良率众归附。宝佑二年(1254),忽必烈在“大叶场”设三赕管民官,隶属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十三年(1276),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次年三赕管民官改为通安州,治所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1382),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赐姓木,封为世袭知府。次年木得在狮子山东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即今木府)。

  清雍正元年(1723),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由朝廷委派流官杨馝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1724),杨馝到任后,在古城金虹山下新建知府衙门、兵营、庙学、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位于南门桥北面。

  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建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改设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2012年6月24日至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丽江古城微小边界调整和缓冲区的提议,将丽江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调整到7.279平方公里。

  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盆地中部,海拔2416米。选址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接辽阔平川。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受南亚高原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属西南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无酷暑;冬季雨量稀少,无严寒。丽江古城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新义街和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街道依山旁水,没有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轴线,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主街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最大。四方街位于西河与中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集贸和商业中心。西河卖鸭蛋桥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古城街巷全用五花石铺装而成,旱季不飞灰,雨季不泥泞,石上花纹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古城环境十分协调。

  黑龙潭是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源自黑龙潭,河道沟渠呈网状流经千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

  【河流】泉水从象山西麓十几个泉眼涌出,汇聚成约4万平方米的潭面。潭水自北而南至玉龙桥下分成东河、中河、西河,进入古城后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流布全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街景碧水,相得益彰。

  【泉潭】大研古城著名的泉潭,有黑龙潭、白马龙潭和甘泽泉等。白马龙潭位于狮子山东南麓,水面面积近百平方米,泉水甘洁清纯,从未枯竭。甘泽泉位于古城东面的金虹山麓,面积有几十平方米,水清冽洁净。

  【水井】大研古城内多处水井,多为“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连,依次为:饮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涤用水眼。

  【桥梁】古城玉河水系之上,架有354座桥梁,均建于明清时期,形式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子桥、南门桥、百岁桥、青龙桥等。

  丽江古城的民居是纳西族建筑营造技艺的集中体现。融汉、白、藏等民族建筑元素,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民居建筑一般为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建三层的。穿斗式梁架,垒土坯墙,青瓦屋顶,主要有悬山、硬山两种屋顶形式,设有外廊。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两步厦、骑厦楼、蛮楼和闷楼七大类。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房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

  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覆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门楼主要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和木构架式三种;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

  天井地面采用瓦碴、鹅卵石、五彩石等材料铺面,图案主要有花鸟鱼虫、阴阳八卦、福禄寿喜等。家家户户喜欢在院子里栽花植木,摆设盆景。

  木 府原丽江军民府衙署,位于大研古城西南,是纳西族首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经元、明、清三代 22 世、470多年营建的官邸府衙,明末达到鼎盛。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燹,“文革”时,再遭浩劫,1999 年恢复重建。木府由府衙和北侧一进三院的住宅木家院组成。府衙分布在一条369 米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金水桥、忠义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坐西向东,殿枕狮山,蓄龙虎之磅礴;坊迎曙雀,浴朝阳之生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按照《木氏宦谱》的记载,从隋唐时代开始至清雍正元年废除土司世袭制止,木氏总共传承了39代。

  位于大研古城四方街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坊内杨家“一门三举”、官府为激励后人勤勉读书而建。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研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汉传佛教寺庙,位于大研古城七一街崇仁巷。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位于大研古城北8千米处,曾是宋元以前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以一梯形广场为中心,分布在一条自北而南的清流两侧,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往四方。民居店铺沿街而设。广场东侧,是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建筑群。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琉璃殿与大宝积宫由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四个院落组成。于1996年11月2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殿坐西朝东,面阔两间,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檐下原有“琉璃宝殿”匾额,旁刻题款告诉人们此殿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据说琉璃殿是就地取材,柱脚不用基石,结构十分坚固,虽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屹立无损。

  大宝积宫在琉璃殿的后面,也是重檐歇山顶建筑。从匾额“大宝积宫”的题款可知其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比琉璃殿晚建160多年。

  白沙壁画分布在白沙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大定阁及束河大觉宫等处,绘制于明清时期,现存44铺。大宝积宫壁画共12幅,63.71平方米,绘制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最大一铺《如来讲经图》,高3.67米,宽4.98米,面积18.29平方米。大觉宫位于束河古镇中和村,建于明代中期。现存明万历至崇祯时的壁画6铺,面积26.4平方米。白沙壁画以藏传佛教噶举派内容为主,汉、藏绘画技法及宗教题材融于一体,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显得金壁辉煌;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个性突出。

  束河位于大研古城西北约4千米处。青龙河自北向南贯穿古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河上。河西依山傍水,民舍错落有致。 山脚“九鼎龙潭”清澈晶莹,泉水潺湲于街坊。河东以“四方街”为中心,依水设街,店铺林立。“四方街”东北侧有著名的大觉宫壁画。束河是滇西北传统皮革业的中心,很多居民以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为生,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

  大觉宫坐北朝南,四合院落,现存正殿、两厢和前殿。大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5.65米),进深四间(7.40米),通高8米。金柱4根、檐柱16根。殿内天花板上嵌有九块透漏刻蛟龙、佛八宝等图案。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其提额“大觉宫”三字。

  丽江古城的宗教文化非常繁荣。不仅有纳西族古老的民间宗教东巴教,元末以来,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相继传入;后来又传入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各种宗教在这里共生共荣。多元宗教信仰,使纳西族与与周边民族建立了宗教情感上的共同点,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并保持长久的友好睦邻关系,从而推动了丽江古城经济文化的繁荣。

  玉峰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藏语名为“扎西却品林”,意为“吉祥弘法寺”。

  在丽江古城广泛流传的纳西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部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祖礼仪的风俗性音乐套曲,相传创制于元代;丽江洞经音乐系中国西南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宗教组织“洞泾会”谈演《大洞仙经》时演奏的科仪音乐,明清时由汉地传入丽江后融入浓郁的纳西族音乐风格。

  黑龙潭明清古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包括福国寺五凤楼、龙神祠、戏台、得月楼、光碧楼、解脱林门楼、一文亭、锁翠桥和文明坊等,其中以五凤楼最具特色。

  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原建于芝山福国寺内,福国寺建于明代,原是木土司的别墅及家庙。福国寺五凤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原位于丽江白沙芝山山麓,为丽江世袭土司行宫、别墅。明天启年间,熹宗皇帝赐名“福国寺”改为佛寺庙宇。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应木公之邀,云游丽江,受到木土司的盛情款待,曾在五凤楼住宿八天。木增土司请徐霞客教子,徐霞客还在此为木增诗集《山中逸趣》作序,给予高度评价。木土司在此款待名流雅士,足见其五凤楼之高雅秀丽。清康熙十八年(1679)改为寺,藏名“奥米南村”,为丽江最早的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燹,光绪八年(1882)重建。1974年五凤楼由芝山福国寺搬迁至黑龙潭。楼高二十米,平面呈亚字形,三重檐攒尖顶,屋檐八角,三层共叠成二十四个飞檐,如五凤振翅来仪,故名“五凤楼”。楼阁斗拱复杂多变,结构千变万化,雕刻吹影镂尘,彩绘奇巧华丽,融汉、藏、白、纳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为中国古代建筑精品。

  《明史?云南土司传》记载:“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且世代文化素养较高,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他们写下许多颇有生气的边地诗,为丰富和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作出了贡献。木氏作家群的诗文造诣,被时人评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其中诗文传世较多的有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人,后世称“木氏六公”。

  木增(1587-1646),字生白,号华岳。丽江第十三世土知府,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天启二年(1622)在位,著名政治家、作家和诗人。著有《云薖淡墨》《芝山云薖集》《山中逸集》等,部分诗作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云南丛书》等。

  方国瑜(1903-1983),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纳西族,丽江古城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后曾任北师大研究院编辑员,北平民国大学教授。1936年回滇后任云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国家民委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委,云南民族学院顾问、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曾当选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对研究地方史、民族史、东巴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云南史料目录要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彝族史稿》、《纳西象形文字谱》等,曾主持编纂《云南史料丛刊》。

  方国瑜故居位于大研古城五一街文治巷,建于民国九年(1920)。由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巧妙紧凑地向纵横两个方向同时发展而组合成整体的民居群落,是丽江古城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纳西民居院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霖(1901-1977),纳西族,丽江古城人。著名国画家、诗人、书法家。国画作品大量反映纳西社会生活,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和《玉璧金川》两幅巨作。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艺术家。

  周霖故居位于大研古城七一街官门口万子桥畔,建于民国三年(1914),四合院落。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顾彼得(1901-1975),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民国三十年(1941)来到丽江,任“中国工业合作社”丽江办事处主任,在丽江生活了九年,做了大量丽江民族风情的记录。其代表作《被遗忘的王国》,是西方了解丽江最重要的读物之一。顾彼得在丽江九年,居住在古城金甲村38号,现辟为顾彼得陈列室。

  王丕震(1922-2003),纳西族,丽江古城人,著名作家。62岁时开始创作,十八年里共写了142部长篇历史小说,内容涉及127个著名历史人物,是古今中外以文学形式描写历史人物最多的高产作家。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1.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民居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彰显纳西族宽广博大、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古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2.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3.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在长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遗产为人类己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着独特的历史见证。

  4.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地方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提供了杰出范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处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参考。

  5.丽江古城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是丽江市人民政府对丽江古城依法行使保护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前身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2002年2月,2005年10更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按权限行使综合行政处罚权;负责《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必要修编;负责丽江古城内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完善;负责古城保护管理基金的征稽、管理和使用;组织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及交流;负责对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及交流;负责丽江古城内房屋修建项目审查及《准营证》审批;负责指导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1、绝对保护区:是反映古城风貌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 775公顷。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2、严格控制区: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域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 85公顷。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础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域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就搬迁出去。

  二、“线、街巷保护: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结合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街巷均以商业步行街为主,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街区;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沿街建筑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不得随意拆除或重建,以保护原有的丰富的景观轮廓线,保持主要道路节点的空间尺度和外围环境。

  2、水系保护:保护水系是保护古域的重点,规定不得改变现有河、沟、渠、井系统,严禁覆盖、改造、堵堆、缩小过水断面,占用或围入私人院内;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尽快建设排污管道,在河道的一定地段(如桥下等)设置网状遮挡物,及时清除漂浮杂物;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驳岸(护坡),拆除遮挡和覆盖主河道的建筑;河道两侧空地孤植柳树,改善沿河绿化,增强景观质量,恢复挡水清洗路面的传统习惯及“三眼井”的用水方式。

  1、传统居民院落的保护:在修复时,重点保护民居应原址原样修复。人民政府应与房主签订民居保护责任书,明确政府与房主双方的责、权、利和义务。房屋需修复重建时,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并优先安排其用于旅游经营、服务,并给予政策优惠,使房主通过保护民民建筑获得收益。

  1996年2月28日起,受省建设厅委托,省城乡规划院工作组抵达丽江灾区,开始组织编制《丽江古城中心地段震后恢复重建详细规划》。5月16日,在昆明向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春林、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作了汇报;受总理的委托,5月18日,叶如棠再次到丽江考察;6月6日至10日,建设部专家组到丽江古城考察并听取规划方案汇报后,方案得以通过,成为指导古城修复的蓝图;

  6月27日至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在巴黎举行,预审通过今年申报世界遗产清单的项目。哈利姆向会议提交了关于丽江古城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对丽江古城作了高度评价。但因附件不全,会议作出了“丽江古城因资料不全,列入无限期延长”的决定。其实,丽江方面已将附件全部提供给哈利姆,但因哈利姆未到会,无法证明。代表中国建设部列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陈矼通过向会议解释、说明,出示有关材料,并在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梁敏子的帮助下得到会议主席团谅解,破例将丽江古城由“无限期延长”改为“保留”;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