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徽州古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功能集成和美学思考

中国古建网2023-01-12古建筑设计古建彩绘艺术
古建彩绘香草,古建彩绘艺术,桂林古建彩绘,徽州古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功能集成和美学思考,古建彩绘香草,古建彩绘艺术,桂林古建彩绘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少人对古建筑的防火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功能集成和美学思考

徽州古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功能集成和美学思考,

  古建彩绘香草,古建彩绘艺术,桂林古建彩绘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少人对古建筑的防火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古建筑大多都是木质结构为主框架,耐火等级低,尤其在皖南古徽州一代,众多的古建筑民居都是这样的木质结构,而且受传统“聚财”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是封闭性的居多,这样的整体格局导致一旦起火,温度容易集聚而产生“轰燃”现象。

  不过,从皖南古建筑的设计来看,在无数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之下,对防火措施的考虑往往在整体和局部上都有着精妙的设计,而且注重功能集成和美学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哲学和设计语言,至今来看,这种营造学上的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整体观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宏观层面:古村落的水系皖南古村落从整体上看,对水系的设计是一个村落的灵魂之所在,这种匠心独具的水系设计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复合性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性的功能追求。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徽州的古村落一般都是依山傍水而成,整体布局围绕着“枕山、环水、面屏”而构成,而其中古村落中九曲十八弯的水系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样,赋予了古村落象征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律动,这种风水方面的考量是水系设计最基本的形而上层次的出发点,而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含有防火、洗涤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正如古人所言的那样:“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洗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对防火来说,既起到了划分片区也即防火单元的作用,一旦发生火灾,这种水系除了起到隔离火源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就近取水灭火,这种在防火上一举两得的功能,有效地保障了整个古村落的整体消防安全,不至于产生一发不可收拾的“火烧连营”毁灭性的局面。

  在水系的设计中,明沟和暗渠、水井和池塘等依势而建,村在水边,水流村内,这样的整体格局暗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和谐的哲理,而且整体上给人以虚实相间、动静相宜的美学体验,使整个村落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安详而美好。

  中观层面:火巷和马头墙古村落的水系在整体上对村庄消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设计也有先天的局限性,在对局部片区的防火有着力有不逮的地方。于是,从中观层面上,火巷和马头墙的隔离作用就起到了很好的“防线前移”的作用。

  火巷,也叫备弄,也就是不同的建筑群之间设计的又深又窄的巷道,这种富有诗意的巷道在古徽州的建筑群落中随处可见,但它最初的设计理念是隔离火源作用,同时还具有疏散的功能。这种设计最初起源于宋代,《宋史·赵善俊传》:“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而宋高宗曾专门颁发诏书,“开辟火巷,教用陶瓦,以宁火患”。这种设计在徽州古民居中大家族建设群中基本的防火隔离措施,而且在火巷中内设的边门都是呈现错位而设,在便于家族之间相互串门交流的同时,也防范着一旦发生火灾时火势窜门而蔓延的现象。

  马头墙,又叫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在古徽州的建筑中,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标志,已经成为徽州建筑文化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但马头墙的装饰作用其实并非是其重点,而防火功能才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古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旦发生火灾容易火借风势,造成大面积的房屋烧毁。对此,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经过实地调查研判,提出了修建马头墙这一防火措施,并且很快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于是他借此强制性推行修建马头墙这样一道防火措施。根据徽州房屋那种斜面屋顶的特点,而采用两叠式、三叠式甚至五叠式的错落有致的层次感的设计,而马头墙的“马头”通常采用“金印式”或“朝笏式”的风格,蕴含着徽州民间文化中的那种读书入仕的理想追求,在功能性的基础上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

  微观层面:天井具体到独栋的大宅而来,天井这一标志性构建的设计可谓是另一种妙笔生花的奇思妙想的结晶。

  从实用的功能性来看,天井对深宅大院的徽派砖木结构建筑而言,就像是一栋建筑的心脏一样,其作用是多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木头既怕潮、怕火而且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又有容易腐烂,而天井就很好地一举多得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起到了采光、通风、防火、防潮等各方面的作用,且“四水归一”的理念又很好的起到了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的心理暗示,可谓妙不可言。

  就防火而言,天井内的明塘、暗沟、小水池或者大水缸等蓄排水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单栋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难题,这种微观上“防患于未然”的防火功能是天井最重要的基础性功用之一,便于一旦发生火情时及时取水扑救。但此外,天井的作用显然对整个高墙大院所构成的密闭的生活环境起到一种很好的调节作用,连天通地的设计理念中蕴含着一种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的生活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表达,在功能集成上的大一统的全局性的掌控中,使徽州建筑赢得了“会呼吸的房子”的美誉,更透露出那种根植于民间传统文化精神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季羡林先生在《谈国学》中提到:“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

  而徽州古建筑在防火设计中就深刻地体现出这样的一种东方思维模式,这种源于防火需求而衍生出的建筑设计风格,在徽州能工巧匠精心的谋篇布局之下,呈现出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特点,从独栋大宅、连片建筑到整个村落的防火上,很巧妙地将防火的现实需求与其他功能集成在一起,同时又体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建筑美学,乃至曲径通幽地与传统文化心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用需求、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上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