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修古建、种好茶 广东“私人订制“发展特色产业扶贫

中国古建网2022-11-12古建筑设计古建彩绘系列
太原古建彩绘,古建彩绘系列,张掖彩绘古建,修古建、种好茶广东“私人订制“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太原古建彩绘,古建彩绘系列,张掖彩绘古建央广网韶关6月28日消息(记者官文清)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广东梅州市丰顺新楼村的七旬老人家刘秀芳估摸

修古建、种好茶 广东“私人订制“发展特色产业扶贫

修古建、种好茶 广东“私人订制“发展特色产业扶贫,

  太原古建彩绘,古建彩绘系列,张掖彩绘古建央广网韶关6月28日消息(记者官文清)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广东梅州市丰顺新楼村的七旬老人家刘秀芳估摸着时间,提醒刚吃完饭的儿媳穿上了环卫衣,带上扫帚和垃圾铲,出门到村子里进行保洁工作。走在村内,只见路灯敞亮,村内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照着岸上各种亭台楼阁,在红墙灰瓦之中,俨然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新楼村位于丰顺县汤南镇西北部,是梅州市的“南大门”,也是当地保留潮客古民居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全村总人口约10320人,下辖10个自然村。2016年核定相对贫困户156户531人,2016、2017两年累计达到脱贫标准131户415人,而刘秀芳家庭便是131户脱贫的其中一户。

  谈到其中的变化,刘秀芳均表示,这与村内扶贫项目的开展分不开。“以前村内有200多个粪坑,一到夏天污水遍地、臭气熏天,大家根本不会外出。”刘秀芳称,从去年以来,当地村委通过治污、修路和美化等系列工程,让这个曾经“脏乱差”的百年古村摇身一变成了小桥流水的“民俗公园”。而随着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亦有不少乡贤回乡创业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汤南镇当地负责人表示,根据村内有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这一得天独厚的古建筑资源优势,已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打造民宿和客潮历史文化交融的艺术家村落,首期投资为3亿元,建成后将增加村贫困户的收入,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

  刘秀芳一家便是赶上了这趟扶贫项目的快车,一举实现脱贫。曾几何时,因自己年老无劳动能力,家庭四口人仅靠儿子在家务农和儿媳做些零散工度日,而孙子目前在当地中学就读,仅靠每月微薄的一千多元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如今,靠着在村内担任环卫工“以奖代补”,顺县保底扶贫项目、丰顺县小额信贷项目、务工技能培训等一揽子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刘秀芳一家年人均可分配收入已达到7577.76元,成为2017年度的脱贫户之一。

  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梅州丰顺县新楼村的这一变化只是广东扶贫政策的一个缩影。根据广东省农委相关资料,广东省深度贫困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即分散贫困人口多、深度贫困群体多、贫困村落多。

  要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创新帮扶举措,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采用私人订制的精准施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着力建立健全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西北部的桂林村,坐落在龙川八景之一的高峰—“大帽山”旁,这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山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57户164人。从镇中心到村子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仅仅不到十公里的路程便需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行路难,行山路更难,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方式在这里行不通,一来运输成本贵,二来因交通不便往往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然而,该村因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正是看中了当地这一独特的产业优势,帮扶单位深粮集团把劣势转换成优势,先是出资修好了多条茶山路,并邀请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专家以及县农业局、外地技术人员到该村上课培训,提升茶农种茶、管理、炒茶、销售技能。

  目前全村509户2229人中,就有500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约5000亩。同时,村子里还来了一位“常驻“的茶博士,每隔一段时间,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郑大睿博士就会到桂林村来传授种茶技术,在他的实地指导下,农户们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种茶方式,低产茶园得到了改造,茶叶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现在走进桂林村,随处可见茶园。村主任邹锦辉说:“茶叶不只产量高了,品种也更丰富了,由过去的单一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等等,茶叶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去年底,村里75%的贫困户已经脱贫。”

  同样的案例正在广东多个贫困地区发生,在此前召开的广东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表示,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制定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精准施策,注重激发内生脱贫动力。

  而挖掘贫困村自身潜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思路,正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最好体现。在韶关南雄市灵潭村,腐竹加工厂、特色农业基地、灵潭驿站、光伏发电等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 15年,灵潭这个人口2000多人的村庄,村集体收入只有1 .5万元,贫困户44户119人,是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2016年村里成立南雄市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福公司),负责所有村集体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在济福公司的运营下,灵潭村流转了140亩土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进行黄烟、水稻、玉米、菊花等作物种植,吸纳劳动力特别是有劳动力贫困户就业,构建了土地流转赚租金、种植务工赚薪金和帮扶对象赚股金的“三金模式”。

  据灵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5万元,2017年增至56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36.3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广东坚持把产业帮扶和就业扶持作为根本之策,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提升帮扶实效,促进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目前,广东在脱贫攻坚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广东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经过全省上下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全省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46元,累计近117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当年脱贫标准。

  央广网韶关6月28日消息(记者官文清)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广东梅州市丰顺新楼村的七旬老人家刘秀芳估摸着时间,提醒刚吃完饭的儿媳穿上了环卫衣,带上扫帚和垃圾铲,出门到村子里进行保洁工作。走在村内,只见路灯敞亮,村内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照着岸上各种亭台楼阁,在红墙灰瓦之中,俨然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新楼村位于丰顺县汤南镇西北部,是梅州市的“南大门”,也是当地保留潮客古民居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全村总人口约10320人,下辖10个自然村。2016年核定相对贫困户156户531人,2016、2017两年累计达到脱贫标准131户415人,而刘秀芳家庭便是131户脱贫的其中一户。

  谈到其中的变化,刘秀芳均表示,这与村内扶贫项目的开展分不开。“以前村内有200多个粪坑,一到夏天污水遍地、臭气熏天,大家根本不会外出。”刘秀芳称,从去年以来,当地村委通过治污、修路和美化等系列工程,让这个曾经“脏乱差”的百年古村摇身一变成了小桥流水的“民俗公园”。而随着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亦有不少乡贤回乡创业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汤南镇当地负责人表示,根据村内有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这一得天独厚的古建筑资源优势,已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打造民宿和客潮历史文化交融的艺术家村落,首期投资为3亿元,建成后将增加村贫困户的收入,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

  刘秀芳一家便是赶上了这趟扶贫项目的快车,一举实现脱贫。曾几何时,因自己年老无劳动能力,家庭四口人仅靠儿子在家务农和儿媳做些零散工度日,而孙子目前在当地中学就读,仅靠每月微薄的一千多元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如今,靠着在村内担任环卫工“以奖代补”,顺县保底扶贫项目、丰顺县小额信贷项目、务工技能培训等一揽子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刘秀芳一家年人均可分配收入已达到7577.76元,成为2017年度的脱贫户之一。

  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梅州丰顺县新楼村的这一变化只是广东扶贫政策的一个缩影。根据广东省农委相关资料,广东省深度贫困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即分散贫困人口多、深度贫困群体多、贫困村落多。

  要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创新帮扶举措,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采用私人订制的精准施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着力建立健全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西北部的桂林村,坐落在龙川八景之一的高峰—“大帽山”旁,这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山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57户164人。从镇中心到村子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仅仅不到十公里的路程便需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行路难,行山路更难,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方式在这里行不通,一来运输成本贵,二来因交通不便往往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然而,该村因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正是看中了当地这一独特的产业优势,帮扶单位深粮集团把劣势转换成优势,先是出资修好了多条茶山路,并邀请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专家以及县农业局、外地技术人员到该村上课培训,提升茶农种茶、管理、炒茶、销售技能。

  目前全村509户2229人中,就有500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约5000亩。同时,村子里还来了一位“常驻“的茶博士,每隔一段时间,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郑大睿博士就会到桂林村来传授种茶技术,在他的实地指导下,农户们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种茶方式,低产茶园得到了改造,茶叶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现在走进桂林村,随处可见茶园。村主任邹锦辉说:“茶叶不只产量高了,品种也更丰富了,由过去的单一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等等,茶叶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去年底,村里75%的贫困户已经脱贫。”

  同样的案例正在广东多个贫困地区发生,在此前召开的广东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表示,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制定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精准施策,注重激发内生脱贫动力。

  而挖掘贫困村自身潜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思路,正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最好体现。在韶关南雄市灵潭村,腐竹加工厂、特色农业基地、灵潭驿站、光伏发电等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 15年,灵潭这个人口2000多人的村庄,村集体收入只有1 .5万元,贫困户44户119人,是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2016年村里成立南雄市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福公司),负责所有村集体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在济福公司的运营下,灵潭村流转了140亩土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进行黄烟、水稻、玉米、菊花等作物种植,吸纳劳动力特别是有劳动力贫困户就业,构建了土地流转赚租金、种植务工赚薪金和帮扶对象赚股金的“三金模式”。

  据灵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5万元,2017年增至56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36.3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广东坚持把产业帮扶和就业扶持作为根本之策,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提升帮扶实效,促进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目前,广东在脱贫攻坚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广东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经过全省上下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全省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46元,累计近117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当年脱贫标准。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