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城市地标》:通过建筑了解香港史大公报记者 刘 毅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文化藏族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色档,藏族古建彩绘,江门古建彩绘,《城市地标》:通过建筑了解香港史大公报记者刘毅,古建彩绘色档,藏族古建彩绘,江门古建彩绘文物建筑是城市的标志,亦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时至今日,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依然能见到历史建筑群,然

《城市地标》:通过建筑了解香港史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城市地标》:通过建筑了解香港史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古建彩绘色档,藏族古建彩绘,江门古建彩绘文物建筑是城市的标志,亦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时至今日,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依然能见到历史建筑群,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它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香港历史文化研究者陈天权新作《城市地标:殖民地时代的西式建筑》,聚焦香港旧时代的历史建筑和古蹟,唤起大众对它们的记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追寻一种集体回忆,历史建筑并不仅仅只有旧这一个特色,从建筑的变迁过程中,才能看清香港如何走过这百年。”陈天权笑道:“我既非建筑师,也非史学家。二○○四年,我报读了香港大学的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开始有系统地去研究它们,方觉得每一栋历史建筑出现的背后都有很深的社会因由。”

  为了更加系统呈现港英政府时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变迁,他频繁遊走在香港的各个社区,创作时,他不仅介绍相关历史建筑的特色,更娓娓道来背后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特征,以及香港过去四十年的历史建筑保育工作。整本书採用彩色印刷,图文兼备,脉络清晰。

  “我在撰写时,摒弃碎片化式介绍,而是以香港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港岛、九龙、新界作为地区劃分,每一章皆有主题,每一栋建筑物都有属於它们的故事。”陈天权补充道。

  很多人都想看一看维多利亚时代或者爱德华时代的建筑群,陈天权则在开篇详述港英政府时期建筑特色,当中就不乏讲到维多利亚时代香港的哥德复兴式教会建筑,以及充满爱德华时代建筑特色的香港医学博物馆,“本地港英政府时代的建筑因应热带地区的炎热潮湿气候而作出改动,并加入本地工艺和物料,立面加了宽阔遊廊,既可遮风挡雨,又可供人乘凉。屋顶则多为中式双筒双瓦。”

  书中佔有大量篇幅的章节是香港岛篇,介绍的是皇后像广场、香港旧最高法院、天星码头等港人耳熟能详的建筑物,讲清楚了建筑物的由来、如何与社会人文产生关联,又如何使用、被保育等方方面面,“港英政府时期,香港中环就是一条政经主轴线,由天星码头到皇后像广场、再到礼宾府和香港动植物园。”

  除了主轴线上的建筑群,他还不吝笔墨地写了主轴旁的军事建筑群和西面的司法建筑群,如大馆一带,再来就是西营盘的医院建筑群,以及见证太平山之疫细菌学研究所(现已活化成香港医学博物馆)。“当中,我最有印象的是梅夫人妇女会主楼,其位於花园道已有百年光景,变迁史折射香港早期妇女团体组织所参与的社会事件。”陈天权表示。

  近年,香港历史建筑保育风潮渐兴,陈天权也在书中详尽介绍每一栋历史建筑的保育景况,不但列表说明建筑物本身的历史评级,也写保育之难及新突破。在他眼中,香港的保育政策可以更完善,可採纳民间智慧,保育最终还是要令建筑物与今人生活贴近,因为只有留住它们,后人才有兴趣了解建筑物由来,继而了解背后的香港历史,“我们终归要跑赢时间,现时很多历史建筑都难逃清拆命运,或被人忽视,更需要去记录它们。毕竟通过一栋建筑去了解历史,比从书本获得历史知识,要生动得多。” (部分图片由陈天权提供)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