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苏欣如: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精品工程弘扬最美的古建文化

中国古建网2022-12-18古建文化淮南古建彩绘
古建寺院彩绘,淮南古建彩绘,藏式古建彩绘,苏欣如: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精品工程弘扬最美的古建文化,古建寺院彩绘,淮南古建彩绘,藏式古建彩绘苏欣如,广东潮州人,出身广东潮州建筑世家,现为文物保护(古建筑)责任工程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苏欣如: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精品工程弘扬最美的古建文化

苏欣如: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精品工程弘扬最美的古建文化,

  古建寺院彩绘,淮南古建彩绘,藏式古建彩绘苏欣如,广东潮州人,出身广东潮州建筑世家,现为文物保护(古建筑)责任工程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中国古建联盟副主席、加固与改造专业委员会专家,广东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工程顾问。

  苏欣如先后主持汕头市“文光塔”修缮工程、孙中山故居修缮工程、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传统建筑的新建复建工程百多项,工程质量获得文物部门和行业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

  从业46年,专攻大木作营造技艺。2015年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16年获中国营造技术传承工匠名师(大木作)称号;2018年获中国“李庄杯”中国营建大师称号;2019年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筑厅认定为第二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走进文物保护专家苏欣如的办公室,红木的梁柱、刻着吉祥图案的木雕花罩、造型独特的木工艺构件……印证着他对实木材料的偏爱。正对着大门的是一副老书法家的作品,上书“上善如水”四个大字。

  苏欣如与传统建筑相伴四十余载,专攻大木作营造技艺的他在2019年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定为第二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在文物古建筑领域探索的他,致力于让一座座古建筑瑰宝项目在历经岁月沧桑后实现美丽还原。

  东莞虎门炮台、汕头陈慈黉故居、潮州新乡仁美里古建筑群、开平关氏碉楼、广州花都四座祠堂、黄埔区复商仿古项目……苏欣如翻动着这些工程图纸介绍道,这些是他团队最近在修建的一些项目,有修缮的项目,也有新建仿古的项目。

  在苏欣如看来,对于古建筑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如今,城市建设愈发注重“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古建筑的保护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重视,他和团队也会一直坚持做精品工程,坚持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应用好、传承好,让古建筑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熠熠光辉,焕发新活力。

  苏欣如跟古建筑修复这个行业其实早就结缘。他清晰地记得,在十五岁那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下午三点,自己喝好绿豆汤后,就跟柯师傅到浮洋工地学木匠活,一直跟着学了几年。学成后在1984年8月4日,21岁的苏欣如独自到梅县地区带班做木匠活,1992年辗转到珠三角广府地区承接传统建筑工程。

  2001年,他成立了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中山分公司。为了提升自己对古建筑修缮技术和管理能力,他边做边学,还参加了省里和国家举办的古建筑修缮培训学习。他深知基础教育薄弱,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入大专院校的工民建专业进修,2008年完成了清华EMBA学习,同时他还到北京、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参加交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水平。他还经常就一些文物古建筑修缮做法请教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得到很多指导,同时也向多位高校教授请教、学习,得到省里不少专家对他的指点,使他更好地掌握文物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的营造技法。从他完成的古建项目来看,每项都是出色完成任务。这当中离不开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也离不开这个好时代的好平台,更离不开他执着刻苦的学习提升。苏欣如是有情怀、有担当、有实力的一位大师和团队组建领头人,是全省乃至国内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营建代表性人物。

  苏欣如在2008年开始承建由程建军教授设计的仿古建筑群白衣古寺,建造过程中就有不少故事。

  2008年评选确定由苏欣如负责承担该寺的建设任务。苏欣如参加了由弘如法师主持的奠基仪式,并宣布大雄宝殿建造兴工大吉。仪式过后开始桩基础施工。对即将要建的这座混凝土大雄宝殿,他内心隐隐有些担心。他在20年前亲自带领团队修缮的中山纪念中学逸仙堂就是采用混凝土做屋面的,但使用至60年时已成了危楼,如当时做成砖石木结构,那这个大型公共古建筑群就不至于再花费几千万元进行全面加固维修了。同时他表示,26年前修缮中山黄氏大宗祠时,这个祠堂已有460多年历史了,但落架下来的材料还非常坚固,表面稍有老态,但里面还很新,就是再用上400多年也没问题。

  最终他还是与相关人士和弘如法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即建议把已设计好的混凝土仿宋式结构做法改成进口菠萝格实木仿宋式结构。这个建议一出就引起了一番争论,首先是木结构的建造难度怎么解决,他立即表示由他全面负责施工建造,只要各方同意。最终弘如大师委托程教授重新设计为仿宋式木结构,使中山有了第一座真正官式木结构大雄宝殿。花费比原来预算要多出一些,他表示由他想办法负责垫资建造,只要各方同意建议,经多方多次沟通最终促成。

  第二期天王殿、钟楼鼓楼和第三期两侧六座配殿的实施也是如此,先是设计混凝土,通过他再次各方游说争取,并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最终实现去掉混凝土设计,二次设计由苏欣如负责建造成现在看到的仿宋式木结构,达到中轴主殿和全部配殿都实现进口菠萝格木木结构作品的愿望。

  至此达成他自己的梦想——在他人生第二居住地承建营造一处能成为千年古刹的传统木结构白衣古寺,而非几十年后就无法进入的现代混凝土结构的白衣古寺。

  丰富的经历让苏欣如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大道,对古建筑的情怀又推动着苏欣如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早期刚进入古建筑行业的苏欣如其实还是懵懂的,正是这种古建筑的情怀,让他手中出来的作品对得起委托。

  情怀先行,工匠才懂得自己该做什么,接下来的怎么做则考验工匠的技术水平。在如何让文物古建筑呈现原真面貌方面,这个话题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古建筑的修复遵从的是“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作为传统建筑的名匠,在分享修复古建筑的经验时,苏欣如强调要用“修旧如旧”的原则来守护文物古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肌理。

  诸多作品中,苏欣如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东莞中堂镇修复的黎氏大宗祠。该建筑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呈现出破败的模样。委托人的目的也很明确,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木质梁架和地板砖统统换掉,要体现后代子孙的实力及孝心,让整个大宗祠真正焕然一新。

  修复这个工程对于苏欣如来说并不难,但在认真地对原建筑进行了勘察和考证后,苏欣如果断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深知,这个大宗祠是“省保”单位,委托人希望换掉的那些木质结构是极具保护价值的文物。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这种擅自更改房屋原有结构、更换未残损部件,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

  意识到这个宗祠本身的价值后,苏欣如“吓到不敢动”,当时还是2002年,文物维修的相关办法还未普及。但苏欣如找到相关负责人做思想工作,委托人听了苏欣如的想法,觉得按这个方案走,那整个大宗祠就是“修修补补”的,看起来不体面,当即反对。

  委托人不同意,苏欣如也有自己的坚持,万般压力下,苏欣如选择将工程停摆,让施工的师傅们退场,毕竟无论如何,文物古建筑是断然不能遭受建设性破坏的。

  工程一停就停了三个月,其间苏欣如扛着压力向省厅和市局文物主管部门汇报了情况,请求派专家到现场协助做通业主的工作。自己则向业主九位代表分别单独进行文物古建筑修缮的原则、法律法规的细心说明。通过不断地说服,也得到了省厅、市里相关领导专家的支持帮助。在现场开会时,古建专家邓炳权按法律法规并提出事实讲道理,与业主九位代表达成按省里审批通过的修缮方案进行施工的意见,并说服了业主,最终通过了苏欣如的方案,这个停摆了三个月的项目也得以继续。

  过程虽然痛苦,但结果却是“四方满意”。黎氏大祠堂修缮完毕之后,不但得到了委托人和古建筑专家的认可,更是成了一个示范项目,全东莞及周边城市每年都有人前往参观学习。苏欣如又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

  苏欣如总结说,文物古建筑的修复最好的结果就是跟原来一模一样。拆除那些不属于古建筑本身的乱搭乱建的东西,还原其最本真的面目,让古建筑在可再生、可逆转的修复中达到新生。这样才能将老祖宗真正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承下去,才能如习说的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对于是否使用新技术,苏欣如很慎重。他表示文物古建筑修缮注重的是传统工艺,不谈新工艺。但成其事必先利器,一个好的工匠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这些年在技术上苏欣如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其一是项目的智能化建设,苏欣如谈到了监视探头的运用。在如今的工程中,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工程,监视探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对整个项目起到科学而直观的观察及监督作用,进而实现更科学合理的管理。

  其二是榫卯的打造,榫卯在木结构的建筑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它刚柔并济,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苏欣如以此为命题写了论文,并拿到了专利。想要发挥好榫头的功能,苏欣如认为一定要靠紧密的摩擦力,他强调糙面的作用,“糙面就是榫头的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伴着文化复兴的需求,古建筑的价值早已不同往日,对于古建筑人来说这是一个振奋的好事,对于苏欣如来说更是如此:我现在也不太求些什么,就是想为这个行业去尽一些力。”

  复兴古建筑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实打实地把接力棒传下去。苏欣如也在努力寻找接班人,“这几年的重点就是培养人才”。

  培养接班人的难,难在于行业本身。“这的确是一个很苦很累的工作,还非常枯燥。”苏欣如坦然道,习的倡导让古建筑重新成为热门,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踏入这个行业。但高兴的同时苏欣如还是觉得不太乐观,因为他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坚持下去。所以他一直强调,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一定要想清楚。但只要对方想好了,苏欣如就会带着他学习,让对方熟识并喜欢这个行业,自己也会倾囊相授。

  自从苏欣如开办公司办工场以来,人才团队已经逐渐扩大,广东十大名匠里有两位就出自苏欣如的团队。在苏欣如看来,把古建筑做下去,是个难事,但苦中也有甜,“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项目做好,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就会有成就感,就会变得很幸福”。所以对人才的培养,苏欣如也有自己的方式,除了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他也注重对人才的鼓励,“不被鼓励是很苦的,当一个人被鼓励了,他就能走下去。”

  除了人才的培养,在苏欣如看来古建筑传承要像绣花功夫一样做精品。苏欣如认为,古建筑造价问题应就定额编制工作更广泛地征求各方市场信息,听取多方实际意见,参考一些成功的实际案例,实事求是结合市场动态编制行之有效的实用性定额。

  对于项目选择设计施工团队,苏欣如认为,目前政府在一些地方实行评定分离办法是好的,这样起码“自家建屋有自己的选择权,而不是全部靠别人说了算”。因为现在做什么项目都需终身负责,要让负责人个人对选择负责任。苏欣如认为用这种方式可以让真正有情怀、有担当、有实力的团队参与项目,从而真正落实到对建筑本身的保护。“让真正干事的人有事干,干成事”,这是苏欣如对行业未来的美好期待。

  回到古建筑复兴的整体形势,比起曾经的点点星火,如今已有了一定进展。苏欣如很感慨,现在的工匠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代。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工程受影响比较大,一些跨地区的项目难以执行,但整体来说这个行业走的还是上坡路,正在一点点地变好。

  当古建筑逐渐恢复往昔的光彩,民族自信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逐渐增强。长此以往,城市一定会留下记忆,人们也一定会记住乡愁,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