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中国古建网2022-11-18古建文化古建拱门设计
古建筑设计专业,古建拱门设计,古建筑方圆设计,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古建筑设计专业,古建拱门设计,古建筑方圆设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2日在京召开,中央、中央书记处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古建筑设计专业,古建拱门设计,古建筑方圆设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2日在京召开,中央、中央书记处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

  7月22日,为表彰先进,鼓舞士气,激励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49个单位“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于海宽等77名同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付守权等2名同志“全国文物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受表彰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会上宣读了习给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黄坤明强调,国家博物馆110年的历史,是传承文明薪火、赓续精神血脉、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是见证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文明重光的历史。站在新的起点上,国家博物馆要坚持守正创新,担当文化使命,用心用力做好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工作,聚力构建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建设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殿堂,培植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打造引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杆和人才高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全国政协书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综述

  6月14日,全国政协书院举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叶小文,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胡纪源,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就如何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习关于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指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政策引导、试点先行、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文物建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深根据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为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条例共五章三十一条,分为总则、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附则。《条例》的立法思路,一是对标国际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依法保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二是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做好与城乡规划、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7月26日,2022北京文化论坛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发布了由市文资中心组织编撰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盘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重要进展和特色亮点,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北京文化产业较为全面、权威的重要窗口。

  为加强山西省民间收藏文物管理,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近日,山西省文物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共十个部分,概括起来共涉及三方面工作内容:一是完善公共服务。通过优化鉴定管理体系、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拓展文物利用方式、引导合法收藏文物等4个方面的工作,鼓励文博机构向社会提供文物鉴定、保管、修复、展示等服务措施,培育健康、理性的收藏群体,营造理性收藏氛围,引导民间收藏步入规范化、合法化。二是培育市场主体。针对山西省文物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创新流通经营业态,从优化文物拍卖程序、培育文物经营龙头企业、支持文物经营主体业态创新等方面,多方位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三是优化政策保障。从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健全联合监管机制等方面,促进山西省文物市场有序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出台《安徽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展览展示更加贴近社会,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显现。全省博物馆数量达到260家,国家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60家。到2035年,安徽特色的全省博物馆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跻身全国博物馆系统“第一方阵”,为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贡献安徽力量。

  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京出席并讲话。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7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央博”数字平台建设在北京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出席活动,并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等嘉宾共同启动平台建设。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公众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首都博物馆于2022年7月30日上午召开首都博物馆本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文物展品征集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诚挚期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热心参与,发掘身边的宝藏,共同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奉献力量。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自2021年12月19日开放试运营至2022年2月28日闭馆提升,期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支持与好评,两馆整合各方意见并根据展馆实际对设施和展览进行整体提升,于7月26日正式迎接八方来客。两馆开馆仪式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郑州市文物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协办。

  西藏博物馆开馆仪式7月8日上午在举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宣布开馆,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党组书记庄严出席,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致辞。

  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在维多利亚港畔昂然矗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成,让香港市民能够零距离欣赏美轮美奂的珍贵文物,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感受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增强香港繁荣昌盛的文化自信。

  7月16日,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组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该博物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

  近日,由吴文化博物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旅顺博物馆主办“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吴文化博物馆开展。本次特展汇聚了亚欧大陆上各个文明的代表性文物共计190余套(件),文物藏品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国;这些来自异域的古代文物,呈现出地中海区域、亚洲西和中部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点滴特点,带领江南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观众直观精美文物,从不同角度感受亚欧大陆各文化的特点与碰撞融合。

  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广州铁路博物馆迎来了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州铁路博物馆主办,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承办的《风雨广九家国路——广九铁路111周年展》首展。本次展览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成功开展,分铁路滥觞、策划维艰、一线双城、铁血之路、时代新篇、百年风物六部分。

  7月8日,河北博物院联手浙江自然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展览实现了历史、自然、城市三种不同类型文博单位的跨界合作,从自然、历史、民俗多重视角阐释了吉祥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表现、辐射影响和时代意义。

  7月10日,值此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启之际,恰逢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旗舰项目,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见证。

  近日,由山西博物院、徐州博物馆、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精选270余件汉代文物,以江苏徐州地区多座汉代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主,同时辅以山西地区代王陵及相关汉墓出土文物,力求从多角度呈现汉代诸侯国的历史风貌。

  7月15日下午,“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开幕。这是宋六陵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出土遗物159件(套),包括了官用瓷器、瓦作构件、石制遗存等,涵盖了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当时中国南方重要的瓷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遗址考古领队、副研究员李晖达表示,希望观众通过观看出土实物和科学复原的场景,体会到南宋皇家陵园曾经的恢宏气象。

  7月15日,长沙近现代中药文化史——尹立民藏品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举行,该展览以实物加文献的形式,详细介绍清末、民国时期长沙“六协盛”、“七芝堂”等120余家老药店的经营情况,用实物配文字阐述长沙中药业的发展历史。

  7月17日上午,由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办,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福建博物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北京归来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以中国古代外销瓷为主题,通过向全国各大文博机构征集遴选出500余件(套)展品,较为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唐至明清五朝千年的外销瓷风采。

  7月17日上午,由景德镇市文广新旅局、昌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器成天下走·中西融千年——景德镇外销瓷博物馆开馆暨“陶瓷之路展”开展仪式在昌江区陶青台文创园宁封窑国际陶艺村云龙坡广场举行。

  7月19日,由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主办的“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在北京开展。“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是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第四个基本陈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是民族文化宫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前三个基本陈列自2020年9月1日推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7月20日,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传播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博物院联合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云南陆军讲武堂史迹展”,展览于在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开展。

  2022年7月21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迎来了《茗冠古今 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此次展览是我院引进福建南平市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对外交流展,展期三个月。展览内容分为“茗冠古今”和“茶香万里”两部分,以闽北地区历朝历代采茶、制茶、用茶的独特风情为线件古老精美的各式茶具,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闽北茶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与走向世界的路程,深刻阐释了闽北地区独特精妙的茶艺、茶道、茶礼文化迄今形成的世界影响。

  7月22日,由宁夏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有陈撰、华嵒、高凤翰、边寿民、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李葂、郑燮、杨法、李方膺、闵贞、罗聘等。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同情下层,个性清高狂放。他们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在艺术上继承与发展了清初石涛、八大的反正统风,不受成法、古法的约束,书画风格立意独特、不落俗套,将鲜明的个性融入作品而各领风骚。本展览展示了53幅扬州博物馆馆藏“扬州八怪”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画史上这一杰出群体的艺术风采。

  7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议政会,围绕“推进建设博物馆之城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协商议政。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魏小东主持。蔡奇指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有利于繁荣首都文化,关乎文化强国建设,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学习贯彻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顺应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努力打造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博物馆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物古迹、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作出“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磅礴动力。

  宏观来看,百年中国考古正在进入以重视考古成果的“博物馆活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连接考古学和博物馆的桥梁,要不断增强普及中华文明的行动自觉和考古学科能力,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普及教育的重大意义,勇挑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的时代重任。

  7月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创赋能时尚产业论坛暨IP推介会在绍兴市柯桥区宝龙广场中意未来时尚馆举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唐志强以《二十四节气的创造转化与表达》为题做主旨报告。

  疫情期间,中国的博物馆的功能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各家博物馆利用独特的馆藏文物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中国叙事引入一场场线上或线下展览,以此弘扬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7月11日,“变局与坚守:博物馆的时代责任”——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26个国家的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嘉宾围绕“博物馆增进文明对话”“科技赋能博物馆”“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三个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博物馆行业关于时代责任的深度思考,分享了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行业砥砺前行的创新实践。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大文博场馆成为“遛娃胜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将博物馆文物资源转化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让孩子们喜欢看、看得懂,值得博物馆人和家长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关怀下,我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文博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光明日报记者就我国文博领域近年来发展状况对文博工作者们进行了采访。

  “艾雯雯”是一名出生于2000年5月4日的女孩,新世纪龙的传人,秉承五四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智慧融合,数字赋能,虚拟数智人艾雯雯的入职,开启了国家博物馆“上云用数赋智”新的打开方式。今后艾雯雯将在国博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不同岗位深入学习后,逐渐在线上线下平台为观众讲好国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由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杨丹霞主编,撰稿作者来自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的策展团队。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以“千秋佳人”“林下风雅”“众生百态”“庙堂仪范”作为四季的主题,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画作,讲述了闺阁佳丽、逸士高隐、市井生活、明君贤臣的典故或故事,为我们了解古人思想情趣、生活状态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形象和史料。

  随着第二十七届荷花节的开幕,“第二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也同时启动。本次大赛分专业组与中小学组,专业组面向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设计团体、设计企业、设计机构、高校征集参赛作品,分为平面设计类、产品设计类、数字创意类三个类别。参赛者围绕皇家生活、文物衍生、圆明瑞兽、三山五园(整体概念)等方向进行设计创作。

  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致力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带动了社会更广泛的参与,催化出丰富多彩的节气文化活动,但大多还是传统文化形式。随着文化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节气文化更需要运用市场化、数字化的方式,把节气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利用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手段,开发适合远程传播的优秀节气文化内容。

  7月28日在“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览开幕式上,“香饽饽”乐队历经多年练习沉淀,以六人完整体正式在湖南省博物馆出道。据悉,“香饽饽”乐队是由湘博企划推出的首支国潮音乐文物乐队,由湘博新展“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 展衍生而来。乐队概念来源于湖湘地域特色与现代国潮文化,他们以陶球、铜铙、古琴、竽等为原型,在今后的日子里将为各位全民创始人展示更为多元的面貌,呈现更为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近日,广东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系列盲盒重磅发布,该系列盲盒选取“南海1号”古沉船作为开篇故事,“南海1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走向世界领先的发展历程。通过以潜水员第一视角出发精心打造水下考古盲盒不再局限于考古铲与土块带领人们潜入神秘海底世界探索全新考古领域,感受水下考古魅力!

  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书画展“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备受瞩目。为配合这一展览,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编纂了展览图录,并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图录对今次参展的三十件(套)国宝书画进行了详细而完整的内容着录,并通过条目说明的形式对这批书画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解读。在考证这些书画瑰宝历代流传入藏典故之同时,该书图版全部出自故宫博物院对作品原件的最新拍摄,力臻完美。

  为贯彻落实习关于文物保护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培育大国工匠,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将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202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一年来,中国历史展览馆、中国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再启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年举办“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活动后,7月6日至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再次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联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与来自五大洲的24位国外博物馆馆长一起,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全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于2022年6月30日正式启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同时配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多彩暑假”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通知,丰富中小学生暑假生活,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将组织开展“宋韵探博”暑假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全省各地博物馆在暑假期间围绕“宋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吸引全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加研学实践,坚定成长志向,涵养家国情怀,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的热度提升,海丝博物馆的研学教育活动备受欢迎,“南海Ⅰ号”文物保护之旅、“南海Ⅰ号”探秘之旅等课程,更是受到学校及研学机构欢迎。在海丝博物馆,学生既能通过参观基本陈列,了解“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体会古人通达四海的浪漫,也能直观感受考古发掘现场,与水下考古专家近距离交流互动,了解水下考古知识。在文物保护课程中,研学导师向学生们讲解陶瓷制作知识及窑口的异同点,让学生触摸“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碎片以及参与陶瓷修复工作,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科学的探索、对文化的审美及追求。

  “乡村是座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工委推出12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为满足群众暑期出游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持续助企惠民、促进消费、振兴乡村,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近日联合推出“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条,在门户网站首页上线专题进行图文、视频展示,并联合各媒体渠道、市场平台,开展立体宣传推广。线路主题策划聚焦暑期出游需求,适应青少年特点,推出了一批乡土乡情、红色文化、考古遗址、自然科普、农耕文明、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等适合青少年出游的精品线路,将乡村旅游打造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新方式,让“到乡村过暑假,察乡情涨知识”成为暑期新风尚。通过线路推广,引导青少年走近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在畅游乡村的过程中,既可以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又可以领略祖国乡村大美风光,体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卓越成效;还可以亲近土地,开展劳动和生产实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7月6日至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带队赴福建省调研,与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会商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保护管理工作,现场考察遗产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出席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结业式。关强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世界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重要批示精神,提高站位,切实履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统筹力量,对22个遗产点实施系统保护和展示阐释;深化考古工作,明确地下文物埋藏区;颁布实施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充分衔接相关规划;加快推进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遗产点保护级别;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升保障和执行力。

  2022年7月6日上午,北京文博发展智库成立仪式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北京文博发展智库由北京市文物局发起组建,是联系文博界知名专家为首都文博事业咨政建言的重要平台。以尊重专家自身意愿、发挥专家研究专长、精准服务决策需求为原则,经过充分酝酿沟通,首批来自国内文博界的56位知名专家受邀聘任为北京文博发展智库专家。

  2022年7月5日上午,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签约仪式在线上召开。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三地共同签定《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合协定》。京津冀交界地带的长城总长约110公里,是三地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加强长城保护、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是三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探索京津冀区域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好路、新路,是三地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对于我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标志意义。

  近日,上海市文物局编制印发了《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设置了7类27个发展指标,明确了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8个相关专项行动。《规划》对标对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上海“十四五”文物工作的主题主线,在基层文物安全预警、近现代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文物修缮、水下考古和科技考古等领域,利用好上海打造“科创中心”和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研究方向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水平。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公布《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内容包括前言、背景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部分,明确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规划》明确,积极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人本化服务、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利用、融合化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主题鲜明、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博物馆体系更加成熟。博物馆藏品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度逐年增加,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贯彻落实习关于考古学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7月1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意见》共包含十方面内容,结合全省考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对考古工作提出要求。《意见》明确提出考古资源是稀缺的科研、成果、发展资源,要牢固树立资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发展规划。《意见》的出台,将对进一步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管理,提升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构建新时古工作新格局,全方位推动山西省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内涵特色鲜明。在广袤的湖湘大地上,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重要特色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有“万年湖南”“红色潇湘”之称。多年来,湖南文物工作坚持务实创新抓保护、攻坚克难促发展,文物事业成为展示湖南历史文化形象的亮丽名片、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改善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藏品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该场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间,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时至午夜24时,周六、周日则全天24小时开放。这一时长上的大步突破,在国有博物馆中还是首创。以此为讯号,我们能否期待,“后来者”也许会层出不穷,让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场之一?

  荷兰的心灵博物馆荣获2022年欧洲年度博物馆奖(EMYA)。这一博物馆有两个馆址,分别位于哈勒姆(Haarlem)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博物馆跨越了医疗、艺术和科学的边界,探索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历史。该博物馆因其最近重建的哈勒姆建筑获得认可,这一建筑曾是中世纪麻风病人的聚居地和收容所。欧洲年度博物馆奖组委会表示:这次重建不仅是医学博物馆,更是整个博物馆界人性化的突破。

很赞哦!